第一图书网

天马-曲村(1980-1989)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组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09-0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组  

页数:

112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天马:曲村(1980-1989)(套装全4册)》为套装书,内容包括山西南部天马-曲村遗址所在地区的区域概况及自然环境演变、考古调查、发掘、整理、研究以及报告的编写、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西周、春秋时代——晋文化(上)居住址等。

书籍目录

第一册总论第一章 山西南部天马-曲村遗址所在地区的区域概况及自然环境演变第一节 区域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历史沿革一、区域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二、历史沿革第二节 区域地质构造、地貌格局及其成因第三节 区域内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遗址区一带全新世前的环境演变特征二、全新世环境演变三、天马一曲村一带古地理环境演变及其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章 考古调查、发掘、整理、研究以及报告的编写第一节 调查、发掘经过第二节 整理、研究与报告的编写第三节 西周、春秋时代器物类型举例第壹部分 新石器时代第一章 仰韶文化第一节 文化堆积和文化遗迹一、文化堆积二、文化遗迹第二节 文化遗物一一、探方二、灰坑第三节 小结第二章 龙山文化第一节 文化堆积和文化遗迹第二节 文化遗物一、探方二、灰坑第三节 小结第贰部分 西周、春秋时代——晋文化(上)第一章 居住址第一节 综述一、发掘区位置与面积二、文化层概说与典型文化层三、文化遗迹(一)房子(二)水井(三)陶窑(四)灰坑(五)烧坑(六)灰沟四、文化遗物(一)青铜器(二)铁器(三)玉、石器(四)骨、角器(五)蚌器(六)陶器五、小结第二节 分述一、探方二、文化遗迹(一)房子(二)水井(三)陶窑(四)灰坑(五)烧坑(六)灰沟第三节 1990年K9区部分文化遗物第四节 1990年H10区出土布币一、H1所出空首布二、H2出土陶器附:汉代居址(一)遗迹(二)遗物第二册第二章 墓葬第一节 综述一、墓地位置及层位关系(一)墓地及发掘区位置(二)墓葬的层位关系(三)墓葬的分布、排列二、墓圹形制(一)墓圹(二)腰坑(三)壁龛(四)脚窝(五)“二层台三、葬具(一)葬具和随葬品组合的关系(二)椁的形制(三)棺的形制(四)垫木四、葬式五、随葬器物(一)放置情况(二)青铜器(三)锡器(四)玉、石器(五)骨、角器及动物骨(六)漆、木器(七)蚌器(八)贝、蛤(九)陶器(十)殉人和殉狗六、小结第二节 分述一、随葬青铜礼器墓(一)四鼎墓(二)三鼎墓(三)二鼎墓(四)一鼎墓(五)无鼎墓二、随葬陶容器墓(一)七种陶容器组合墓(二)六种陶容器组合墓(三)五种陶容器组合墓(四)四种陶容器组合墓(五)三种陶容器组合墓(六)二种陶容器组合墓(七)一种陶容器组合墓三、无随葬铜、陶容器墓四、无随葬器物墓五、居住址区墓葬六、车马坑七、丛葬坑(M6397)第三册第叁部分 战国墓葬——晋文化(下)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墓地及发掘位置第二节 墓葬的分布与排列第二节 墓葬形制第一节 墓室结构第二节 葬具形制一、椁二、棺三、垫木四、抬架第三节 葬式一、头向与面向二、葬式第三章 随葬器物第一节 、放置的位置一、陶器二、小件器物第二节 器物组合与器物形式分析一、器物组合方式二、器物型式分析第四章 分期与年代第一节 随葬器物编年第二节 墓葬分期与年代第五章 小结附 祭祀坑(一)层位关系(二)分布(三)形制(四)用牲情况(五)同出玉器(六)分述第肆部分 秦汉时代墓葬第一章 墓地概况第一节 地层堆积一、第1大区二、第Ⅱ大区三、第Ⅲ大区第二节 墓地遗迹一、道路(L)二、壕沟(G)三、墓标四、石堆第三节 墓地布局第四节 墓葬关系一、打破关系二、并列关系第二章 墓葬形制第一节 土坑墓第二节 洞室墓第三节 砖室墓第四节 瓦棺墓第三章 墓内情况第一节 葬具一、葬具的数量二、葬具的放置三、葬具的形状四、葬具的构造第二节 葬式第三节 陈器一、土坑墓随葬品的位置二、洞室墓随葬品的位置三、砖室墓随葬品的位置第四章 随葬器物第一节 陶器一、鼎二、赢三、釜九、茧形壶一〇、罐一一、盘一二、杯一三、樽二四、斗一五、鸱鹗一六、俑一七、动物一八、砖瓦第二节 铜器一、容器二、镜三、饰件四、钱币第三节 铅(或银)器第四节 铁器第五节 石器和骨器第五章 分期与年代第一节 典型墓葬的分群分组一、典型墓葬的分群二、典型墓葬的分组第二节 墓葬的分期及各期年代一、典型墓葬群组的先后序列二、全部墓葬的分期划段三、各期段墓葬年代的推断第六章 墓葬举例一、第一期墓葬二、第二期墓葬三、第三期墓葬四、第四期墓葬五、第五期墓葬六、第六期墓葬第伍部分 金元明时代墓葬第一章 墓葬分布第二章 墓葬形制第一节 墓葬类型与举例第二节 葬俗、葬式和葬具第三节 随葬器物的位置第三章 随葬器物第一节 陶器第二节 白釉瓷器第三节 白釉彩绘瓷器第四节 黑釉瓷器第五节 酱釉瓷器第六节 茶叶末釉瓷器第七节 钧釉瓷器第八节 青釉瓷器第九节 铁器第一〇节 铜器第一一节 铜钱第一二节 瓦符第一三节 买地券第四章 分期与年代第一节 分期第二节 年代第三节 各期墓葬的主要特点第五章 小结附1 明清时代遗迹附2 遗址出土的北宋时代铜钱结束语墓葬索引附录附录一 天马-曲村遗址西周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报告附录二 天马-曲村遗址兽骨的鉴定和研究附录三 花粉与植硅石分析的结合在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古环境解释中的应用附录四 天马-曲村遗址青铜器样品检测结果报告附录五 天马-曲村遗址西周墓地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附录六 天马-曲村遗址出土铁器的鉴定Abstract第四册图版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节 调查、发掘经过天马一曲村遗址最早是1962年由国家文物局的谢元璐会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工作站的一些工作人员首先发现的。1963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4名毕业班学生任常中、白云哲、辛占山、胡仁瑞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张万钟的指导下,在毛(三)张村古城、天马村、北赵村和曲村一带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并初步确定了这是一处大范围的以西周晚期遗存为主要内涵的遗址。1979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西实习组与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合作,在邹衡教授的带领下,为找寻晋国古都,曾在山西省南部的翼城、曲沃两县境内普遍作了调查,最后选定了天马一曲村遗址,进行重点复查与再试掘工作。参加工作的人员有北京大学教师邹衡、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师许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6级学生杨亚长、贺勇、刘超英、张金茹、吕智荣、翟良富、阿不里木·克由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吴振禄、马刚、吕剑峰等。整个工作由邹衡教授主持。通过这次调查试掘,基本上摸清了遗址的分布范围,约为3800米×2800米,明确了遗址的文化内涵及其年代,自仰韶文化(分为二期3段)、龙山文化、东下冯型二里头文化、晋文化(共分8段)直至战国秦汉时代①。这样,便为以后大规模地发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1980年秋季开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商周组(1983年改为考古学系商周组)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每隔一年在此发掘一次。发掘经费基本上由国家文物局支援,北京大学亦负担少部分资金。1985年并在此建立了考古工作站,专门从事天马一曲村遗址的发掘。近年来,由于晋侯墓的发现,发掘工作加紧,到1994年,工作已暂告一段落。这次发表的材料截止在1989年,此后的材料将陆续发表。现在将1989年及其以前诸次发掘情况介绍于下:1980年的发掘情况队长:邹衡(北京大学);副队长:叶学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李伯谦(北京大学)。田野辅导教师:叶学明、李伯谦、权奎山(北京大学)、罗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宋建(南京大学)。测量:王树林(北京大学)。室内整理辅导教师邹衡、宋建、刘绪(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田野发掘者:王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吕剑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77级学生27名:刘一民、林梅村、杨林、王文建、刘茂、孙飞、张威、何金龙、王飞、赵志军、裴安平、童明康、刘超英、许志勇、柳元、王滨生、周继勇、黄力平、陈新、晋宏逵、黄太云、郭愉、蒋祖棣、荣欣、李智信、金宪镛、林浩。发掘时间:1980年9月至11月。


编辑推荐

《天马:曲村(1980-1989)》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天马-曲村(1980-1989)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