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高等医学院校选用教材

王晓鹤 编 王晓鹤 科学出版社 (2000-08出版)
出版时间:

2000-8  

出版社:

王晓鹤 科学出版社 (2000-08出版)  

作者:

王晓鹤 编  

页数:

55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从浩如烟海的唐诗中,编者以类相属,精心挑选出有关吟诵山河壮美的篇什,做必要注释的同时,配以中国历代书画之作中的精品图片,妙美的诗篇和高雅的画作有机融合为一体,赏心悦目、品味把玩之余,对中国传统诗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末附诗人小传,以备查询。相信此书会节约您的时间和精力,使您快速领悟到伟大的唐诗对天、地、人的生命感怀……

书籍目录

前言编写说明总论1 春秋以前的医学1.1 医药学的起源1.2 医学知识的初步积累1.3 转职医生与早期医事制度1.4 医学理论的萌芽1.5 预防医学思想的产生2 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医学2.1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2.2 方药学的进步2.3 辨证论治原则的奠定3 两晋至隋唐五代的医学3.1 疾病认识的进步3.2 诊疗方法的概况3.3 药物学的发展3.4 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3.5 服石与炼丹3.6 医学教育4 宋金元时代的医学4.1 医学知识的普及和由博返约的趋势4.2 实践医学的成就4.3 《伤寒论》的研究和运气学说的盛行4.4 药物学与针灸学的发展4.5 解剖学、法医学和医学教育4.6 医学流派的出现5 明清时代的医学5.1 医学发展概况5.2 解剖学方面的成就5.3 传染病学的进步5.4 流派论争的继续5.5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6 近百年的中国医学6.1 西医的传人6.2 中医的继续发展6.3 中西汇通学派各论7 中药学发展史7.1 中药学的起源7.2 中药学的形成7.3 中药学的发展7.4 中药学的全盛7.5 本草学的革新7.6 中药学的继续发展8 临证医学发展史8.1 临证医学的起源8.2 临证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8.3 临证医学的发展8.4 临证医学的突出成就8.5 临证医学体系的完善8.6 临证医学在困境中进取9 针炙学发展史9.1 针灸学起源9.2 针灸学形成9.3 针灸学发展9.4 针灸学的全盛9.5 针灸学进一步发展9.6 针灸学的衰落与复兴9.7 推拿按摩学发展史的概况10 西医学发展史概略10.1 古代医学10.2 中世纪医学10.3 近世医学模拟试题附录一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附录二 中国医学大事年表附录三 中西医学发展示意图

章节摘录

版权页: 6.3.1 唐宗海 唐宗海(1862~1918年),字容川,四川彭县人。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等5种医书。“汇通”派之称即来于此。 唐氏提倡中西医汇通,是从保存和发扬我国传统医药学的愿望出发,以西医印证中医,力图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而是中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以求尽美尽善之医学。他用西医的解剖、生理知识印证《内经》等古典医籍,驳斥对中医学术的攻击。如说:“西医谓心有出血管导血出,又有回血管导血入;西医名管,中医名脉,二而一也。”西医说肝行水化食,即《内经》“肝主疏泄”之意等。在临证方面,他也有一些中西医汇通的内容,但是由于他的尊经崇古思想,在汇通时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 6.3.2 朱沛文 朱沛文(约19世纪中期),字少廉,广东南海县人。出身世医之家,到西医院作过观察。著有《中西脏腑图象合纂》(又名《华洋脏象约纂》)。 朱氏认为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但又“信理太过,而故涉于虚”;西医“专于格物,而短于穷理”,但又“逐物太过,而或涉于固”。因此,中西医学“各有是非,不能偏主”。他汇集了《内经》、《难经》、《医林改错》中关于生理解剖的知识,与西医生理解剖知识与图谱相互参照,加以论述。指出中医、西医之间,虽有可通之处,但也存在不同之处,可采取“通其可通,存其互异”的方法。此外,他对宋以后有重大成就的医家和著作,评价比较客观。肯定了刘完素、吴 有性、李时珍等对发展医学的作用;也指出了陈修园等人“率意嗜古”的缺点。被称为中西汇通派中的开明医家。


编辑推荐

《高等医学院校选用教材:中国医学史》力求阐明中医学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与社会经济、哲学文化、科学技术的联系,使读者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又存在着各具特点的阶段性(即医学分期),并通过阶段性反映出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高等医学院校选用教材:中国医学史》可供成人教育中医药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自学考试应试人员、广大中医药专业工作者以及中医药爱好者的学习参考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高等医学院校选用教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