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地震预报引论

张国民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2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张国民  

页数:

399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21世纪曙光初露,中国科技、教育面临重大改革和蓬勃发展之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这套凝聚了中国科学院新老科学家、研究生导师们多年心血的研究生教材面世了。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会在一定程序上缓解研究生教材不足的困难,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学技术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和不竭的动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而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决定因素是它所拥有的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我国要想在21世纪顺利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小平同志规划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中等发达国家,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科技大军。这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的一项十分繁重而光荣的战略任务。  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在建院之初就明确了出成果出人才并举的办院宗旨,长期坚持走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发挥了高级科技专家多、科研条件好、科研水平高的优势,结合科研工作,积极培养研究生;在出成果的同时,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研究生。当前,中国科学院正在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科学院要努力建设好“三个基地’’的指示,在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同时,加强研究生教育,努力建设好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肩负起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及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任的同时,为国家源源不断培养、输送大批高级科技人才。

内容概要

本书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之一。这是我国30多年来地震预报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是一本基础性的理论著作,全书共分十章,首先对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概况,基本进展和科学思路作了系统阐述,然后就地震学方法,逐章对地震学,地壳形变,地下水微动态等学科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介绍;此外还系统地介绍了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与地震孕育过程的理论和模型等。
本书可作为研究生学习用书,也可供地震学,地球物理学,灾害预测学等学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及有关高等院校的师生参考。

书籍目录

一,绪论
二,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
三,地壳形变与地震预报
四,地下水微动态与地震预报
五,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
六,地震的地电前兆
七,地震的地磁前兆
八,重力预报地震研究
九,地震前兆综合研究
十,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  §1.3 地震分析预报的科学思路  对一个自然现象的预测,往往有两种科学途径。其一是研究并掌握该自然现象的生成机制和受控因素,通过测定有关因子的数值,按照该自然现象的成因规律对其作准确的预测和预报。其二是根据该自然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应用实践中积累的大量资料,总结各种现象与预测对象之问的经验性和统计性关系进行预测和预报。  地震预报也是通过上述两种途径进行广泛探索,其一是关于孕震过程和地震模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孕震过程的研究包括震源物理、地震力学等方面的理论、实验和观测研究,试图通过对震源过程物理力学机制的研究,逐步揭示和掌握地震孕育、发展和发生的规律,从而达到预报地震的目的。地震模式的研究从一定的理论前提出发,提出地震发生的模式,从理论上推导各种可能的前兆及不同的关联组合,并通过实际观测不断检验和修改理论模式。尽管这些理论研究结果尚难以给出实用性预报方法,但是一系列研究成果,如岩石失稳破裂及各种破裂前兆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孕震动力学方程组及各类前兆与孕震过程的理论关系式,以及岩石膨胀流体扩散模式(DD)、雪崩不稳定裂隙形成模式(IPE)和膨胀蠕动模式(DC)等,对于认识孕震过程及其前兆现象的物理意义等很有启发。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地震预报引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