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

马清林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12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马清林  

页数:

256  

字数:

38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及科学手段研究、保护古代文化遗产,是新兴和富有活力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一.
本书是一部涉及文物科学分析、科学保护、科学考古方法及原理和应用的研究性读物,对适于古代文物材质分析、制作技术、科学保护的方法及原理亦作了简明的介绍.通过实例,对大部分不同材质文物的分析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全书共分8章:第一章文物分析中适用的分析方法;第二章陶器;第三章古代织物;第四章漆器与木器;第五章青铜器;第六章镀锡青铜器;第七章中国古代颜料;第八章古代壁画保护.
本书面向广大的博物馆工作者、文物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及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是一部集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于一体,研究与保护古代文物的全面系统、综合性较强和有学术价值的科技论著.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文物分析中适用的分析方法。1.1 形态分析1.1.1 实体显微镜1.1.2 偏光显微镜 1.1.3 金相显微镜 1.1.4 扫描电子显微镜1.1.5 透射电子显微镜1.2 波谱分析1.1.1 x射线衍射光谱1.2.2 红外光谱 1.2.3 凰磁共振谱1.2.4 紫外吸收光谱1.2.5 质谱1.2.6 穆斯堡尔谱1.3 元素分析 1.3.1 原子发射光谱1.3.2 原子吸收光谱1.3.3 流动注射分析1.3.4 X荧光光谱1.3.5 质子荧光分析1.4 色谱分析1.4.1 色谱原理1.4.2 色谱法的分类 1.4.3 气象色谱1.4.4 高效液相色谱1.4.5 色谱法在文物分析中的应用1.5 测年技术1.5.1 14C纪年法 1.5.2 热释光测年技术1.6 热分析1.6.1 热重分析1.6.2 差热分析1.7 仪器联用技术1.8 色度分析1.8.1 颜色科学发展简介1.8.2 颜色监测原理1.8.3 色度监测仪及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参考文献第二章 陶器2.1 甘肃古代各文化时期制陶工艺研究2.1.1 引言 2.1.2 化学、物理检测2.1.3 工艺过程研究2.1.4 甘肃现代制陶2.1.5 结语 2.2 甘肃古代彩陶的科学分析与鉴别2.2.1 引言 2.2.2 陶土及陶胎颜色2.2.3 成型工艺2.2.4 彩绘颜料及彩陶工艺特征2.2.5 结语2.3 热释光测年技术在陶、瓷器真伪鉴定中的应用2.3.1 引言 2.3.2 热释光测年原理2.3.3 断代原理2.3.4 样品制备2.3.5 样品的测量2.4.4 结语 2.5 陶质文物保护与修复2.5.1 引言2.5.2 陶质文物病害及去除方法2.5.3 陶质文物加固封护2.5.4 结语 参考文献第三章 古代织物3.1 中国古代织物染色材料3.1.1 染色材料使用的历史沿革3.1.2 古代染色材料类别及其特性3.2 古代织物分析鉴别技术3.2.1 早期纤维材料的使用3.2.2 纤维鉴别3.2.3 古代纤维分析鉴别实例3.2.4 结语 3.3 古代织物的常规保护方法3.3.1 引言 3.3.2 清洗3.3.3 干燥3.3.4 加固与展平3.3.5 防霉剂的使用3.4 几件唐及元明时期风格织物的真伪鉴别3.4.1 引言 3.4.2 金银线分析检测3.4.3 结果与讨论参考文献第四章 漆器与木器4.1 中国古代漆器使用简史及生漆化学简介4.1.1 漆器使用简史及漆器类型4.1.2 漆器漆化学4.1.3 天然漆的干燥原理4.2 古代漆器的分析及辨伪技术4.2.1 漆器分析技术4.2.2 中国古代漆器的真伪鉴别4.3 古代含水漆木器腐蚀特性及保护方法4.3.1 引言4.3.2 木材的一般成分及性质4.3.3 PEG充填法的基本原理4.4 中国北方干燥地区出土漆器漆皮回软方法研究4.4.1 引言 4.4.2 材料与方法4.4.3 结果与讨论4.4.4 结论4.5 PEG滴渗、冷冻真空干燥法在青海西汉漆奁脱水保护4.5.1 引言 4.5.2 漆奁的实验室检查4.5.3 漆奁腐变因素探讨4.5.4 漆奁保护方案研究4.5.5 处理方法4.5.6 问题和讨论参考文献第五章 青铜器5.1 青铜器保护与修复概论5.1.1 引言5.1.2 青铜文物保护前的检查5.1.3 青铜器的锈蚀特性5.1.4 青铜器保护(青铜器有害锈的去除和防治)5.1.5 青铜器修复5.1.6 结语5.2 青铜器保护方法研究5.2.1 引言 5.2.2 保护、修复方法5.2.3 器物有害锈成分分析5.2.4 结果讨论5.3 中国古代青铜器科技分析辨伪5.3.1 引言5.3.2 青铜器锈蚀物表观分析5.3.3 青铜器铸造技术考察5.3.4 器物表面矿化物的成分和物相分析5.3.5 从合金成分考察青铜器5.3.6 从器物上遗留物鉴定年代5.3.7 结语 5.4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与几件青铜器真伪鉴别5.4.1 引言 5.4.2 实验室观察与仪器分析5.4.3 结果与讨论5.4.4 结语参考文献第六章 镀锡青铜器6.1 中国古代表面富锡(锡、铅)与镀锡青铜器简述6.2 表面镀锡(锡铅、铅)青铜器及其金相研究6.2.1 镀锡和富锡青铜器概况6.2.2 镀锡青铜器全相工艺学研究6.3 中国古代镀锡青铜器研究实例6.4 中国古代表面富锡(或镀锡)青铜器的腐蚀产物及其特征6.4.1 黑漆古 6.4.2 绿漆古 6.4.3 水银沁6.4.4 枣皮红及翠绿色6.5 从冶铸史追溯中国古代镀锡青铜器之渊源6.5.1 铜、锡和铅冶金简史6.5.2 望金、蜜银技术6.5.3 青铜器表面富锡与外镀锡技术的产生参考文献第七章 中国古代颜料7.1 中国古代颜料概述7.1.1 引言 7.1.2 中国古代颜料应用简史7.2 克孜尔石窟壁画颜料研究7.2.1 引言 7.2.2 颜料分析方法7.2.3 分析结果7.2.4 克孜尔石窟颜料的使用特点7.2.5 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制作技法和颜料的保存情况7.3 敦煌壁画中混合红色颜料的稳定性研究7.3.1 引言7.3.2 实验7.3.3 结果讨论7.3.4 混合颜料的稳定性讨论7.3.5 结论7.4 中国古代颜料加工工艺参考文献第八章 古代壁画保护8.1 微生物对壁画的危害与防治8.1.1 壁画的类型、结构与组成8.1.2 危害壁画的环境因素8.1.3 微生物生长机理8.1.4 壁画中的微生物8.1.5微生物对壁画的生物腐蚀8.1.6 微生物腐蚀的防治8.2 微生物对壁画颜料的危害研究8.2.1 引言8.2.2 实验与分析8.2.3 结果与讨论8.2.4 结语8.3 敦煌壁画三种加固材料的色度变化研究8.3.1 引言8.3.2 实验8.3.3 实验数据和结论8.3.4 结果讨论8.4 潮湿环境下的壁画保护8.4.1 引言 8.4.2 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环境及壁画损害原因8.4.3 壁画画面加固保护材料选型8.4.4 加固材料模拟试验8.4.5 防霉剂研究8.4.6 壁画加固材料模拟试验与现场试验8.4.7 壁画画面加固材料性能测试8.4.8 结语8.5 图像数字化技术在敦煌壁画和彩塑保护研究中的应用8.5.1 引言 8.5.2 敦煌壁画和彩塑的数字化保存8.5.3 石窟虚拟展示8.5.4 壁画颜料色彩复原与变色过程模拟8.5.5 石窟文物保护修复的辅助技术8.5.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