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黄云
2006-8
科学出版社发行部
曾庆存
228
本书全面阐述东亚地区沙尘天气监测、预警、预告的方法和结果分析以及灾情的评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沙尘天气的长期统计特征及其气候环境背景分析,东亚沙尘天气监测分析和沙尘特性的定量观测分析和遥感反演,风沙动力学,沙尘天气的数值预告和气候距平形势的动力学预测,灾害评估方法,以及世界沙尘天气概况;并涉及沙尘暴防治问题。 本书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将应用卫星的监测系统、地面站网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天气学分析和气候学统计、风沙动力学、沙尘暴天气和气候数值预报以及应用业务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体系。 本书包含了大量的新观测事实和若干创造性研究成果,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全书写作方法独特,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也兼具科学普及功能。 本书可供气象、环境和地球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及相关业务部门使用,又可供中高层领导干部参阅,同时也可作为科普读物。
序一序二序三前言几点说明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沙尘天气的定义、分类和举例 1.2 本书简介 参考文献 彩图第二章 沙尘天气的气候一环境背景与统计特征 2.1 引言 2.2 我国沙尘天气频次的40年平均气候统计(1961~2000年) 2.3 沙尘天气多发区域的气候背景 2.4 沙尘天气多发区域的地理环境背景 2.5 沙尘天气多发年的地表特性和近地面空气特性 2.6 沙尘天气频次的年际变化 2.7 近几年我国春季沙尘天气频次和气候异常形势的关系 2.8 沙尘天气的日变化、日际、旬际与月际变化 参考文献 彩图第三章 侵袭我国华北地区的典型沙尘天气 3.1 引言 3.2 2000年典型案例 3.3 2001年典型案例 3.4 2002年典型案例 3.5 2004年典型案例 3.6 2006年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彩图第四章 侵袭我国西北地区的典型沙尘天气 4.1 引言 4.2 2001年典型案例 4.3 2002年典型案例 4.4 2003年典型案例 4.5 2004年典型案例 4.6 2006年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彩图第五章 侵袭我国东北地区的典型沙尘天气 5.1 引言 5.2 2000年典型案例 5.3 2001年典型案例 5.4 2002年典型案例 5.5 2003年典型案例 5.6 2004年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彩图第六章 沙尘天气和沙尘特性的定量观测分析和遥感反演研究 6.1 引言 6.2 与沙尘天气密切相关的地表特性 6.3 沙尘浓度、沙尘特性及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的定量监测 6.4 沙尘天气过程近地面大气边界层的特征 6.5 沙尘浓度和特性等的定量遥感反演 参考文献 彩图第七章 风沙动力学和沙尘暴数值预告 7.1 引言 7.2 风沙动力学 7.3 沙尘天气数值预告中的天气形势预告 7.4 地面起沙通量和近地面空气中沙尘浓度的数值预告之例 7.5 近地面空气沙尘浓度时间变化数值预告的逐时和逐日显示 7.6 沙尘天气过程的三度空间流场和沙尘浓度时间演变的数值预告之例 7.7 敏感性试验 参考文献 彩图第八章 沙尘天气的中期预告和短期气候预测试验 8.1 引言 8.2 春季3~4月份沙尘天气频发和少发至平常年份的气候距平形势及其主要特征 8.3 跨季度和跨年度气候距平预测实例 8.4 月份沙尘天气一气候的预测实例 8.5 沙尘天气的中期数值预告实例 参考文献 彩图第九章 沙尘天气灾害影响评估与防治第十章 世界沙尘暴概况卫星仪器简介名词中英对照和索引跋
第一章 绪论 曾庆存 董超华 彭公炳 赵思雄 方宗义 1.1 引言:沙尘天气的定义、分类和举例在近地面风力驱动下,裸露于地表的大量沙粒和尘土可能刮到空中,使大气变混浊,能见度下降,形成沙尘天气,往往引起严重的天气灾害。参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中国气象局有明确的定义和分类,把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级,分别用“天气现象”符号S,S和S表示。鉴于有些沙尘暴特别强,引起的灾害特别严重,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又从沙尘暴中分出第四级,即强沙尘暴,符号仍用S,差别在于“水平能见度”。定义和分类如下: (1)浮尘(S):尘土、细沙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 (2)扬沙(S):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km内的天气现象; (3)沙尘暴S: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4)强沙尘暴(S):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0.5km的天气现象。 上述的定义和分类是就地面观测而言的。在确认有沙尘时,水平能见度是分类依据。水平能见度大都由视力正常的观测员目测确定;只有一些基准站装备有能见度仪,通过站点当地(最多为水平150m范围内)空气对光的削弱程度而测算得到的。目测不易准,仪器测量又未辨出消光是否全由沙尘引起,因而两者都有一定误差。尤其是在没有测站的地方是不知该地是否出现沙尘天气的。 ……
《千里黄云:东亚沙尘暴研究》写作方法独特,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也兼具科学普及功能。千里黄云:东亚沙尘暴研究》可供气象、环境和地球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及相关业务部门使用,又可供中高层领导干部参阅,同时也可作为科普读物。
文章写的好,印刷精美,不错不错
沙尘暴领域学者必备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