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选择与建构

李伯聪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李伯聪  

页数:

27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把选择与建构结合起来,将“选择与建构的统一”作为研究认知和思维过程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论述。通过感知过程和记忆过程的分析,提出“记忆”和“自我”关系的新观点;阐述了符号、表达和理解的哲学意义,对工程思维和哲学研究中的“不对称”问题也有独到见解,值得关注。 本书适于科技哲学工作者、相关专业大学师生,以及科技哲学爱好者阅读。

书籍目录

总序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之路  一、帛书《要》的“同途殊归”之路和海德格尔的“林中路”  二、从“知识总汇”的哲学到“学科分化”环境中的哲学 第二节 选择与建构  一、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二、建构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 第三节 对波普尔的若干评论  一、波普尔和皮亚杰的异与同  二、对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若干评论  三、再谈选择与建构第二章 感知 第一节 感觉过程  一、感觉和知觉  二、感觉的种类  三、“感觉”的含义  四、人的感觉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  五、对感觉本质的一些哲学分析 第二节 知觉过程  一、大脑活动的机能和定位问题  二、从感觉向知觉的转变和知觉的形成  三、知觉过程是选择与建构统一的过程  四、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五、知觉是感性认识的最基本的形式  六、再谈知觉的选择性  七、知觉世界是以“我”为中心重建的世界  八、自我也是知觉的对象 第三节 统觉  一、统觉的第一种含义  二、统觉的第二种含义  三、统觉的第三种含义  四、关于知觉性质的讨论  五、再谈知觉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六、知觉的可错性  七、哲学视野中的“新知觉观”第三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过程  一、三种记忆  二、信息的提取过程 第二节 情节记忆与语义记忆  一、思想史的回顾  二、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共同点  三、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区别  四、情节记忆、语义记忆和“自我” 第三节 记忆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洛克论记忆  二、人心的大部分官能都需要有记忆系统的协同作用  三、有了记忆才能有间接知识 第四节 记忆和时间  一、从奥古斯丁对时间的思考谈起  二、过去、现在和将来  三、心理时间问题  四、对“心我”的意识第四章 符号和名称 第一节 符号的本性和符号世界的建构  一、《指物论》是研究符号问题的专题论文  二、符号学在西方的历史发展  三、符号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四、人体的发音系统也是人为建构的结果  五、符号是“非自身之物”和“他在之物”  六、符号的社会性、约定性、超越性  七、符号的工具性  八、从多元关系中研究符号 第二节 名称  一、海伦·凯勒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二、关于人类知识分类的几种不同观点  三、概念所反映的是表象还是本质  四、发音过程是选择与建构统一的过程  五、从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名称问题第五章 表达和理解第六章 认知的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第七章 工程思维与工程设计第八章 尾声:谈哲学研究中的三个“不对称”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之路二、从“知识总汇”的哲学到“学科分化”环境中的哲学“同途”就是“同路”。“同路人”就是虽然目前走在同一条道路上、但最后的目的地却不相同的人。“同路人”是一定会在某个岔路口“分手”的。人生在世,来来往往,熙熙攘攘,急急匆匆,奔奔忙忙。在“岔路口”上,“同路人”分手了。走了一段路程后,到了一个“集镇”上,人们往往又会发现有一些昨日“分手”的“同路人”今天再度“殊途同归”了。20世纪的一些西方分析哲学家善于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哲学问题,我们也必须承认逻辑分析的方法是一个有用、有力的哲学武器,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承认修辞学的隐喻方法也是一个有用、有力的哲学武器。不难看出,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运用上述“殊途同归”和“同途殊归”的道路图景和道路观来“比喻”哲学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从哲学史和思想史角度看,哲学在历史上曾经以“知识总汇”的形态而存在,它在很长时间中都发挥了某种作为“学科母体”的作用——有许多学科都是先后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而“自立学科门户”的。在哲学作为“知识总汇”的时期中,许多哲学家不得不既进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水平的思考,同时又进行哲学学科水平的思考。后来,一门又一门的具体学科从作为知识总汇的哲学中分化出去,哲学不再是知识的总汇了。哲学的“领地”也越来越小了。洛克是近代欧洲哲学的一位重要人物。在读洛克的《人类理解论》时,有人也许会有两方面的感慨。一方面是感慨洛克的“不幸”——他常常不得不先当心理学家(思考心理学问题)然后再当哲学家(思考哲学问题);另一方面是感慨洛克的“幸运”——他根本不必去区分哪些是心理学问题,哪些是哲学问题。在他那个时代,这些统统是哲学问题。他可以自由而坦然地融哲学与心理学于一炉,这也使他的哲学著作显得内容充实而丰富。可是,在19世纪,这种情况终于发生了变化。1860年费希纳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与此同时,冯特发表了《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1858—1862)。


编辑推荐

《选择与建构》适于科技哲学工作者、相关专业大学师生,以及科技哲学爱好者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选择与建构 PDF格式下载



选择与建构是本很上心的书.作者对观点的提炼和论证都比较认真,属学者作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