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易学与科学

辛翀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辛翀  

页数:

235  

内容概要

本书对民国初期易学家丁超五先生的科学易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丁超五先生以近代科学思想和科学成就为基础,对易卦的象数思想给予科学分析,从中掘析出易学的自然观思想的合理内涵,深入探讨了易卦的起源及其与数学、生命科学的深刻联系。本书阐述了丁超五科学易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探讨了易卦起源论、易学哲学观、易学数学观、易学生命观及研易的方法论思想。  本书适合从事易学科学思想。科学史、科学哲学、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研究、教学和学习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参阅。

作者简介

辛翀,男,博士,副教授,1967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怀仁县,1989年毕业于太原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之后在山西大学法学院、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于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在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易学和科技史。曾参与和主持国家级项目和省级课题项目各一项,并在《周易研究》、《山西大学学报》、《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时代文学》(双月版)、《当代学术论坛》、《学术理论与探索》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序言绪论第一章 丁超五科学易学思想历史文化背景 一、近代中西文化的融会历程 二、危机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三、易与科学的会通及其历史根源第二章 丁超五研易的心路历程 一、生平著作 二、研易的心路历程第三章 易学探源 一、伏羲与易卦的起源 二、卦应从坤起 三、孔子易之形成及内涵第四章 易学哲学 一、象数观 二、易学是一种数理哲学 三、易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之比较第五章 易学科学思想 一、易学的数学思想 二、易学生命观 三、易学自然观第六章 研易的方法论特征 一、类比方法 二、对比方法 三、数学方法第七章 丁超五科学易学研究的意义 一、丁超五易学的价值及其对易学发展的贡献 二、丁超五易学研究的教训 三、丁超五科学易学对当今易学研究的启发第八章 当代象数易学的发展走势 一、现代易学象数思维模式的科学原理 二、现代易学时变理念的合理内涵 三、易与科学会通的后现代启迪参考文献附录A 几种易图简析附录B 《丁超五易学》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丁超五科学易学思想历史文化背景  17世纪以来,世界文化的对撞和重整迎来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纪元。欧洲思想家、社会学家圣西门和孔德(Francois—Xavier Comte,1798—1857)提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力量,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有力杠杆。”认为科学革命引起政治革命,政治革命又促进科学革命,二者交替进行,互为因果。时代的变迁把人们的思维从传统意识的惯性中引向一种新的形态——“科学”,并认为科学是历史规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人们从科学与社会作用的角度去审视,可以看到“科学”并不是超越历史和社会的自生物,而是从神学的窠臼中脱生出来的,并展示其飞速跃升的动态走势。这种态势无疑对崇尚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是一味清醒剂,使国人对此神往和渴望,并以极大的热诚去汲取和消化,从中反思我们民族文化的进步作用和潜在动力,探求西学中用的方法和途径。清末民初涌现出许多主动步人中西会通的强者和先锋,如陈梦来、薛学潜、杭辛斋、沈仲涛、丁超五等。其中,丁超五先生的易学科学观为近代易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迪,构筑了新的发展平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易学与科学 PDF格式下载



丁超伍科学易学研究之作


科学在最近的一个多世纪中的中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易学在中国的历史上的地位更高更重要,现在经常那科学不科学来评判一件事或物,而以前易学是评判标准,在近代被与迷信糟粕混为一谈。清末的民国初年的文人志士在中国遭受外强欺凌后,努力探索周易和科学的关系,易学有了新的研究热潮。科学易是为了试图将两者的结合而作出了努力。
然而,中西方有巨大的不同,融合的难度非常大,但是在各自的领域达到最高处,又是相通的。
专业性比较强,读起来不是很容易懂,但是建议买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