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

李玉洁 编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3月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李玉洁 编  

页数:

264  

字数:

323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关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曾出现了“满天星斗”说、“文明多元”论等,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中华文明是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经过几千年辛勤的劳动共同创造的。然而根据学术界所认可的文明起源的要素和标准来看,华夏文明最早是在黄河流域出现、形成的。在文明形成的初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处于“天下之中”的地位,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关于文明起源的见解。英国剑桥大学的考古人类学教授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中提出,文明的产生有三项要素:文字、城市、复杂的礼仪中心。日本学者贝冢茂树在1977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一书补记中提出,青铜器、文字、宫殿基址是文明产生的三要素。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提出,青铜器、文字、城堡是文明产生的三个标志和要素,并且得到了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恩格斯在1884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文明和国家的形成主要有两项要素:①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建立;②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恩格斯说“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①,他用阶级斗争的学说去解释文明的产生。这些理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起源的政治学的理论基础,是判定文明产生的标准。

内容概要

黄河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农耕文明,研究黄河农耕文明的形成、特征以及变迁发展历史,能够深入了解环境变迁与历史发展、文明进程、文化兴衰的关系,了解农耕文明系统中农民的精神世界等。本书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产生、农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农田水利的开发利用、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救灾政策和思想、农业产量的增长、农书的出现、农神的崇拜和祭祀、农商关系和思想及其对封建社会的作用等,观点新颖,系统性强,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和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书适合历史、古代文化、考古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李玉洁,女,1948年生,河南省开封人。198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出版学术专著《先秦丧葬制度研究》、《先秦诸子思想研究》、《先秦史稿》、《楚国史》、《齐国史》、《中国早期国家性质》、《耻》、《中国十六皇后传》等,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书籍目录

总序一 总序二 黄河文明的历史地位绪论 一、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起源 二、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辉煌 三、黄河流域的农书与农业技术理论 四、黄河流域的农业管理与赋税政策 五、黄河流域的农神崇拜 六、农商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第一章 黄河流域早期的农业 第一节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起源  一、黄河流域的地理地貌和气候  二、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  三、旧石器时期的生产工具  四、农业与渔猎经济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新石器时期的农业  一、磁山、裴李岗文化的农业  二、仰韶文化的农业  三、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农业  四、陶寺遗址的农业  五、马家窑、齐家文化的农业 第三节 中国早期历法的出现第二章 夏商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农作物  一、夏代的农作物  二、商代的农作物  三、商代的丝织业和麻织业 第二节 夏商时期的农具  一、夏代的农具  二、商代的农具 第三节 夏商时期的天文历法  一、夏代历法与《夏小正》  二、商代的历法 第四节 夏商时期的贡赋  一、夏商王朝对农业的重视  二、夏商时期的农业贡赋第三章 西周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农业概述  一、西周王朝对农业的重视  二、西周的农作物和蚕桑生产  三、西周农田的技术管理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农具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天文历法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乡村行政制度  一、周代乡村邑落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形成  二、乡村行政管理机构  三、西周时期的农官  四、周代采邑的分封 第五节 西周的田制与贡赋制度  一、西周王室对土地和山林川泽的控制  二、西周王朝的田制  三、西周王朝的贡赋制度  四、西周土地的转让和交换第四章 春秋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春秋时期黄河流域的农具  一、春秋时期的非金属农具  二、春秋时期青铜农具的应用与铁制农具的出现  三、春秋时期的金属农具 第二节 春秋时期农业的发展  一、春秋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  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三、蚕桑业的发展 第三节 春秋时期各国的天文和历法研究 第四节 春秋诸侯国赋税制度的改制  一、春秋时期的土地与赋税的改制  二、春秋乡村兵制的改制 第五节 春秋时期乡村行政制度的改制  一、春秋时期的采邑制度  二、春秋县制的出现  三、县邑制的建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革新第五章 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的迅速发展 第一节 战国初年诸侯国对农业的重视  一、魏国李悝“重地力之教”  二、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与上农思想 第二节 战国时期黄河流域铁制农具的普及推广  一、战国时期黄河流域铁制农具的普及  二、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改进与日趋定型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农具普及的社会基础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二、冶铸工艺的提高  三、对落后农具的变革要求  四、列国变法为金属农具大规模推广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 金属农具对战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一、农田管理技术的进步  二、土地耕地面积的扩大  三、粮食产量的增长  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五、封建小农经济的出现及其进步意义  六、土地私有化进程的加快 第五节 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  一、春秋时期水利工程——堤防的修建  二、魏国对漳河的治理  三、战国时期对黄河的治理  四、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郑国渠的修建  五、战国时期河洛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第六节 战国时期各国的天文和历法研究 第七节 战国时期郡、县二级行政制度的形成  一、郡、县二级行政制度的产生  二、战国时期的封邑第六章 古代农业的救灾政策和思想 第一节 古代的灾异  一、夏商时期的主要灾害情况  二、西周的灾异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灾害情况 第二节 周代的荒政  一、《周礼》中的荒政制度  二、古代的荒政制度 第三节 先秦诸子的赈济救灾理论  一、先秦诸子的备治理论  二、先秦诸子的救治理论第七章 古代的农神 第一节 农神崇拜的缘起  一、神农氏  二、农神后稷  三、蜡祭中的农神 第二节 农神的祭祀  一、农神祭祀礼仪  二、农神祭祀礼仪制度的演变  三、农神崇拜的目的 第三节 古代的蚕神及其祭祀  一、中国蚕神的星宿天驷及其祭祀  二、民间蚕神菀窳妇人、寓氏公主、蚕丛、马头娘  三、中国古代正统的蚕神嫘祖及其祭祀第八章 中国早期的农书 第一节 《尚书。禹贡》与《礼记·月令》的农学理论  一、《尚书.禹贡》的农学知识  二、《札记.月令》中的农学知识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农学理论  一、整地第九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商思想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核心。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种植,也是适合古人类生活的理想沃土。华夏民族的祖先在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进行了艰苦卓绝、顽强辛勤的劳动和工作,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绚丽的篇章。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①黄河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农耕文明。战国时期形成了旨在加强专制王权、重农抑商的思想和政策。商业被限制,使中国封建社会流通领域的环节受到限制,客观上也束缚了农业的发展。虽然中国古代耕地面积和农作物品种有所增加,但基本沿袭先秦农耕文明的模式,没有太大的改变,故本书主要对先秦时期的农耕文明进行研究。  研究黄河农耕文明的形成及特征,以及黄河文明的变迁发展历史,能够深入了解环境变迁与历史发展、文明进程、文化兴衰的关系,了解这种文明系统中农民的精神世界等,对于认识和指导当今农村的社会变革和稳定发展等有现实意义。一、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起源  黄河是大自然献给中华民族的赠礼,是我们伟大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从青海高原奔腾而下,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汇人大海,流经5000多公里,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形成宽广、美丽而富饶的冲积大平原,为华夏文明的诞生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


编辑推荐

  中国自古以来即以农业为本,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 描绘黄河流域的传奇画卷  黄河文明是辉煌绵远的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黄河文明对阐述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有着重大意义。“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丛书”首次全面研究了黄河文明产生、发展、鼎盛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内涵和发展演变的规律,围绕黄河文明形成的三大标志——青铜、文字,城邑,伴随黄河文明形成、发展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古史传说中的英雄时代,对黄河文明有重大影响的主导思想意识及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等主题进行了论述,对黄河文明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做出了科学的、定性的评价。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 PDF格式下载



写论文的参考用书,还是很有价值的


想了解所以买了


书名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还以为是通史讲述,结果仅仅讲到春秋战国。实在是害人不浅。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