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水帘洞石窟群

甘肃省文物考研究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水帘洞石窟保护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甘肃省文物考研究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水帘洞石窟保护研究所  

页数:

17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水帘洞石窟群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重镇天水市武山县境内,是渭河上游仅次于麦积山石窟的重要石窟,为研究我国古代陇右一带佛教和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书介绍了水帘洞石窟群的发现、考察研究及其历史背景、现存内容、现状分期、制作技艺与周边石窟的比较、学术价值等方面情况,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水帘洞石窟群的概况与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历史考古、美术考古、佛教考古等相关专业师生及专家学者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水帘洞石窟群的重新发现、勘察与研究概况 第二节 水帘洞石窟群调查报告的编写缘起与启动第一章 水帘洞石窟群的位置、分布与沿革 第一节 武山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沿革 第二节 水帘洞石窟群的位置与分布 第三节 水帘洞石窟群的历史沿革第二章 水帘洞石窟群各单元内容 第一节 水帘洞石窟 第二节 拉梢寺石窟 第三节 千佛洞石窟 第四节 显圣池石窟 第五节 水帘洞石窟群零散文物第三章 水帘洞石窟群的创建与分期 第一节 水帘洞石窟群的创建 第二节 水帘洞石窟群的分期与年代第四章 水帘洞石窟群造像与壁画的制作技艺 第一节 造像类型与制作技艺 第二节 壁画题材与绘制技艺第五章 水帘洞石窟群与麦积山等石窟的关系及其在学术研究上的地位与价值 第一节 水帘洞石窟群与麦积山石窟及周边的关系 第二节 水帘洞石窟群在学术研究上的地位与价值附录 水帘洞石窟群大事记 水帘洞石窟群造像、壁画内容现状示意图 鲁班山石窟简报Abstract编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水帘洞石窟群的位置、分布与沿革  第一节 武山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沿革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的渭河上游,东连甘谷,南靠岷县、礼县,西接漳县,北邻陇西、通渭二县。地处秦岭山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均向中部河谷川区倾斜,海拔在1365-3120米之间,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6℃,年降水量481毫米。县域面积2011平方公里。  陇海铁路从东到西贯穿武山全境,全长46.25公里,设有武山、洛门、鸳鸯、贺家店4个中间站,316国道沿渭河东西向穿境而过。  武山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西周末年,当地居民主要为“豲”,属西戎之列。“豲”按《山海经》和《说文解字》的注释,是一种形状如牛的三足兽,故应理解为中原统治者对当地性格粗犷傈悍的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  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出兵“西斩戎之獗王”,并设置豲道镇(《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其故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城西与定西市陇西县城东之间的鸳鸯镇一带。  秦统一中国后,该地区属陇西郡下辖的绵诸、豲道一带。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今天水市一带设置天水郡,下辖十六县,其中即有淼道县(《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南安郡在新兴川东口(今武山鸳鸯镇颉家门一带)置新兴县,武山始设县治,此后整个两汉之际,其行政设置未有变化。但该地区民族矛盾非常突出,内附居住在这一带的羌族、氐族不时发生叛乱和民族起义,对汉王朝北方边境地区构成了极大威胁(《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后世政权在该地区行政设置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区域设置的主要是以屯军为目的的镇和寨。西晋时属秦州南安郡。十六国时期,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等政权均控制过武山一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水帘洞石窟群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