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农地边际化问题研究

刘成武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刘成武  

页数:

148  

前言

  近年来,我国农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农民不愿种田、农地弃耕撂荒、劳动力不断流失、农地非农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三农”问题备受关注。正在发生的这种变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暂时现象,还是一种长期化的必然趋势?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它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又意味着什么?我国政府、企业与农户又当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给予理论上的回答。  本书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角度,采用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瞄准以上问题,通过对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农地利用过程中集约度、播种面积与农地弃耕撂荒等变化的研究,在初步构建农地边际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农地边际化问题的发展过程、区域差异特征、农户行为响应模式及其驱动因素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并对农地边际化背景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建设政策进行了探讨(本书缺失港澳台地区数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农地边际化是一种受社会、经济、政治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综合驱动作用的过程;一种在现有的土地利用和社会一经济结构条件下,农地变得不再具有经济生产能力的过程,其本质是农地利用的纯收益出现小于或等于零的现象。农地边际化有高端边际化与低端边际化两种基本类型。农地利用的纯收益指标、集约度指标与播种面积指标是诊断农地边际化的三大指标。如果该农地利用的纯收益为负,且在随后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集约度下降、播种面积缩小甚至弃耕撂荒等变化,可以判断该农地利用出现了边际化现象。  (2)近二十多年来,在我国农地利用过程中出现过一次边际化迹象与两次明显的边际化现象。1987年前后,农地利用纯收益出现下降特征,但持续时间较短,农地边际化特征不明显;而在1991年前后与1996年以后分别出现的边际化现象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比较而言,第二次边际化现象程度更重,而且有长期化迹象。  (3)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农地利用变化有如下特征:①集约度与总播种面积均有不断提高与扩大的总体趋势,但在扩大过程中却有“一次波动(1985年前后)与两次显著下降(1992~1993年、1997年以后)”;②在集约度下降时期,农作物播种面积明显缩小,农地弃耕撂荒现象开始显著增加;③农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变化在三大粮食作物与四大经济作物生产过程中均有明显表现,且在出现显著变化的时问上具有相对一致性;④不同区域之间农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差异显著。西部地区农地利用的集约度与播种面积有稳定的上升态势。

内容概要

本书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角度,采用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瞄准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农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不愿种田、农地弃耕撂荒、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农地非农化进程加快”等问题,通过对农地利用过程中集约度、播种面积与农地弃耕撂荒等变化的研究,在初步构建农地边际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农地边际化问题的发展过程、区域差异特征、农户行为响应模式及其驱动因素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并对农地边际化背景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与生态建设政策进行了探讨。  本书适用于从事土地利用变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教学、科研人员及土地管理工作者阅读,同时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刘成武,男,1966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通城县。1988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6午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咸宁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自然灾害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区域土地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技术开发”课题子课题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项目5项,在《地理学报》、《农业工程学报》与《自然灾害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自然资源概论》、《资源科学概论》两部著作。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1章 研究背景与思路 1.1 研究背景与学术思想 1.1.1 研究背景 1.1.2 学术思想与理论假设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第2章 农地边际化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2.1 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地的概念 2.1.2 边际与边际分析方法 2.1.3 集约度、集约边际与粗放边际 2.2 农地边际化与边际化农地的内涵与分类 2.2.1 农地边际化的内涵与本质 2.2.2 边际土地的内涵与本质 2.2.3 农地边际化与边际土地的类型 2.3 农户行为响应模式及其在区域土地利用中的表现特征 2.3.1 农地边际化过程中的农户行为响应模式 2.3.2 农地边际化在土地利用中的表现特征 2.4 农地边际化的诊断标准及方法 2.4.1 农地利用纯收益的两种形态 2.4.2 农地边际化的诊断标准与方法 2.5 国内外农地边际化问题研究进展 2.5.1 国外农地边际化研究进展 2.5.2 国内农地边际化研究现状 2.6 小结 参考文献第3章 对中国农地边际化问题的宏观诊断 3.1 诊断数据描述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中国农地边际化问题的诊断过程 3.2.1 对诊断标准的再讨论 3.2.2 诊断过程 3.3 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3.3.1 农地利用纯收益变化特征分析 3.3.2 农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3.4小结 参考文献第4章 边际化在区域土地利用上的表现 4.1 中国农地利用集约度变化 4.1.1 我国农地利用集约度的年际变化特征 4.1.2 不同农作物生产集约度的年际变化差异 4.1.3 农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的区域差异 4.1.4 结论 4.2 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 4.2.1 我国农地利用总播种面积变化的时序特征 4.2.2 不同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年际差异 4.2.3 我国农地利用播种面积变化的区域差异 4.2.4 结论 4.3 我国农地的弃耕撂荒变化 4.3.1 数据来源 4.3.2 耕地撂荒的时空变化特征 4.3.3 结论 4.4 小结 参考文献第5章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农地边际化的时空发展规律 5.1 诊断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描述 5.2 不同种植业农地边际化差异比较 5.2.1 两种油料作物、三种粮食作物与四种经济作物平均边际化差异比较 ……第6章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农地边际化过程中的行为响应模式 第7章 中国农地边际化的驱动因素分析第8章 农地边际化背景下的相关政策讨论

章节摘录

  第1章研究背景与思路  1.1研究背景与学术思想  1.1.1研究背景  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驱动机制研究中的困惑  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use/landcoverchange,LUCC)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因而隶属于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nternationalCouncilforScientificUnions,ICSU)的“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GeosphereandBiosphereProgram,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HumanDimensionsProgrammeon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IHDP),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全球变化的综合研究,并于1995年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在1996年1月28日~2月2日于荷兰举行的有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会议上,IGBP与IHDP提出了五个有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框架问题,并针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本身的变化,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三个研究重点:土地利用的变化机制研究、土地覆被的变化机制研究及区域和全球的动态变化模型。其中,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机制分析研究对解释土地覆被的时空变化和建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预测模型起到关键作用,因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农地边际化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