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2009-3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编
415
643000
无
在党的十七届代表大会上,党中央在深入分析我国基本国情、战略需求和我国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这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科学理解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认知科学规律,完善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创新,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化,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的国家。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生态是指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生命个体与相同和不同生命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重点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描述了其现状、研究进展和人类应对行动,回顾了碳排放的历史轨迹,特别针对国际上兴起的低碳经济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展望了中国在不同情景下的能源、气候和发展的未来趋势,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等关键问题,探讨了在城市优先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支撑体系,并提出了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发展战略、目标、重点措施及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原则立场。 本报告利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对全国和各地区1995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数据更新。 本报告对于各级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立法部门,以及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公众,具有连续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挑战和战略(代序)前言与致谢首字母缩略词报告摘要Executive Summary第一部分 主题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第一章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影响与对策 一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 二 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与国家行动 四 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低碳道路 第二章 碳排放的历史考察与减排驱动力分析 一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演变规律 二 不同演化阶段碳排放的驱动力分析 三 基本结论 第三章 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二 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 三 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趋势 四 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道路详解 五 国际低碳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发展战略 一 全球低碳转型背景及其不确定性 二 中国实现低碳转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三 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战略目标与措施 第五章 中国的低碳发展情景和技术路线图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三 情景设计 四 行业发展情景 五 能源和排放情景 六 关键领域的低碳技术进展及发展路线图 第六章 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 一 锁定效应与国际低碳技术转让的紧迫性 二 国际低碳技术转让的概念框架 三 国际低碳技术转让的重点领域 四 《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机制及其障碍分析 五 国际低碳技术转让新机制的探讨 六 结论 第七章 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 一 探索低碳城市发展的经验 二 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 三 中国低碳城市的战略目标 四 发展低碳城市的战略重点 第八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对策 一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考 二 我国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可采取的原则立场 三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二部分 技术报告——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资源环境绩效评估 第九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一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 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第十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估(1995—2006) 一 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估 二 1995~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 三 1995~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分解变化趋势 第十一章 中国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2000—2007) 一 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方法——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 二 2000~2007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 三 2000~2007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结果分析 四 2000~2007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五 附表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围绕防止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及其行动不仅关系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尽管全球气候保护的进程将取决于人类在科学认知、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社会接受程度上的共识和采取的措施,但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却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f—f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及其延伸的政治、经济议题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近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并且升温速率不断加快,同时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IPCC,2007a)。这一系列变化将对全球气候系统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化同样给中国的气候、环境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和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近100年的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增加;降水量变化趋势虽不显著,但年代际波动和区域差异大;近50年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委会,2007)。IPCC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IPCC,2007a),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50年全球的大部分增暖,非常可能(90%以上)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特别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候系统还将继续变暖,其升温幅度将取决于人类现在所采取的行动。IPCC第四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认为(IPCC,2007e),人类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可能的,通过部署各行业关键减缓技术、采取政策和行政干预、改变发展道路等能够对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IPCC的评估报告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政治决策最重要的科学基础。气候变化科学尽管在过去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因其属于复杂的综合科学领域,所以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应对。一方面,由于涉及众多学科以及研究尚显不足,驾驭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在自然科学研究基础方面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包括气候变化的发生与发展机理、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及影响、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碳捕获和封存(CCS)的可行性等(参见第一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科学及各种社会力量的介入,气候变化已经跨越了自然科学问题,演变成为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并且其“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某种意义上,各国也都在以保护全球气候的名义为其国家或是不同的利益集团的权益寻找对各自有利的证据和指标。许多观点也是在自然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加入了价值判断和利益考量,使气候变化从科学家争论的议题变成国际政治博弈和经济竞争的焦点。作为环境外交的最重要内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争论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并且还将长期持续下去。由于防止气候变暖的关键是减排CO2,也就是限制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增加自然碳汇或是采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因此作为主要矛盾双方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参与国际谈判的实质是争取排放空间和发展权益,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角逐异常激烈。目前的国际气候体制中,在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里明确阐明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并在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公约》附件一缔约方在2012年前的第一个承诺期里率先实现定量减排。迄今为止,上述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安排基本反映了各利益相关方的实际责任和义务。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全球气候政治极为复杂。国际谈判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国家利益与全球共识问的取舍和平衡,没有任何权威可以完全主导谈判进程,传统的强权和军事力量对解决全球气候问题无能为力。由于全球气候保护需要各国的共同参与和多边合作,一方面,缺少排放大国参与的任何协议的效果都将被大大削弱,另一方面,反对联盟往往在谈判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对谈判进程起决定作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全球气候谈判过程中形成了以经济和地缘为主要特征的利益集团,并受经济利益和升温影响程度驱使而不断分化组合。包括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在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所反映的声音是:人类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把气候变暖控制在较低的升温幅度内(如2℃)。这些报告显示了在新的研究基础和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各利益相关方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诉求,并且牢牢掌控着主流话语权(IPCC,2007d;Stern,2006,2008;Blair,2008;McKinsey&Company,2007,2009)。以2006年和2008年发表的斯特恩报告为例,该报告强调“气候变化产生非常严重的全球风险,急需做出全球反应”,并且“尽早采取有力行动的收益大于成本”;报告尽管认识到困难,但仍试图说服国际社会接受全球升温不超过2℃的目标,并以此作为后续一系列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基础。该报告不仅代表着英国政府的观点,同时也代表着整个欧盟的观点。当前,围绕后京都国际气候体制的谈判已进入关键时期。在2007年底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的“巴厘路线图”中,把解决减缓、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等4方面内容同时列入谈判的议程,并且希望把发展中国家在国内采取的适当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减缓气候变化行动与发达国家能够提供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联系起来。这是在《京都议定书》基础上向前走出的重要一步,当然,能否兑现还有待谈判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及各国政治议程(尤其是美国的能源和气候变化立法进程)的影响,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能否达成新的协议还是未知数,但无论如何,最终确定全球长期升温幅度或温室气体稳定浓度以及中长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都将是一个政治决定和各方妥协的结果,并将对今后的气候保护、经济增长,甚至国际战略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CO2排放国,中国所面临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这已在中国近年来率先开展的节能减排行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但同时,作为需要较快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设定减缓气候变化目标及采取具体行动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发展阶段、技术水平等现实条件,稳步开展减缓和适应行动,并在自身努力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帮助下,走上气候保护、经济增长及其他相关政策目标共赢的发展轨道。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对于各级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立法部门,以及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公众,具有连续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覆盖面广,分析透彻,数据翔实,很有参考价值。
实验室本身就有,自己也想买一本;纸张很好,内容全面,当内容查找的工具书还是不错的
好。。。快。。。。
是很好的一本书!
很好的参考书,对建立整体概念很有好处,适合相关研究者阅读。
由于想找气候变化方面的资料,就买了这本书。总体来说,从环境和能源角度看内容还挺全面的,有参考价值。
内容总体偏重宏观,但对于刚刚开始研究低碳经济的人来说,还是非常有指导意义得
国内详细写低碳的不多,这个可以作为参考
有些宏观对具体工作指导意义不大
对研究将来的中国能源发展导向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较权威,对需要这方面知识的人会有帮助。
卓越实在对不住自己的名字,做生意缺乏诚信,卓越缺乏诚信!打电话投诉,接线员承诺两天解决问题,一周过去了没有任何解决的迹象,缺乏诚信,卓越缺乏诚信!!接线员承诺赠送礼品卷作为补充,结果又是骗人,缺乏诚信!卓越缺乏诚信!搞什么邮件回访,表面上好像是服务信心周到,但是反馈意见却石沉大海,缺乏诚信!卓越缺乏诚信!你发送到readbuy@rtbook.com的邮件由于以下原因被退回 : 邮箱容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