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音乐图像学的文化学阐释

李丽芳,郝朴宁 著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李丽芳,郝朴宁 著  

页数:

206  

Tag标签:

无  

前言

  20世纪90年代,音乐图像学悄然进人中国。在西方,音乐图像学属于音乐考古学范畴,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但在考古学非常发达的中国,音乐图像学并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还大量存活着,特别是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活态地印证着保存下来的丰富史料。这使我们感觉到,音乐图像学为我们研究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1999年,我们以云南纳西族文化为研究对象,以音乐图像学为基本研究学理,申报了中国第一个关于音乐图像学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一纳西族音乐图像的审美阐释。2002年,项目结题,相关研究成果立即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随着研究视野的开阔,我们发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音乐图像学在考古学方面的单一性,导致了活态文化价值的丢失。出于对活态民族文化的尊重,我们结合云南民族文化的实际,将音乐图像学从单一的考古学范畴引入更加广阔的文化学领域。  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边缘化”时代,边缘学科兴起,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不同学科的相互进入,由此产生出“1+1>2”的效应,并相互激活。不同方法的相互进入,极大地扩展研究过程中的思维空间,使研究者能够站在更高的研究平台上去审视自我,审视人类博大的文化,达到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交融。  为此,我们在2006年又申报了云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音乐图像学文化研究。从文化学的角度阐释音乐图像学,我们立即获得了一个巨大的研究领域。这个领域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大量的文化信息获得了新的解码,对传统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同时丰富了另一门新兴学科——民族文化传播学的内容。  对于新兴学科,应该持宽容的态度,给予其一个绿色的生长环境。我们努力探索,想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条通往幽境的道路,提供一个多元的研究视角。在这里,方法也许比结果更加重要。  中华民族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作为个体,我们为祖先的辉煌而骄傲,也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这里呈现给大家的,是我们的初耕。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结出丰硕的成果。

内容概要

在人类社会的演化进程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模式均留有不同音乐图像。这些流动的线条、优美的造型、叩动心弦的音乐旋律符号倾诉着对生命的领悟,诠释着对生活的理解,细语着人类发展历程中的悲怨与渴望,高扬起美的遐想。这些音乐图像符号是美的、感性的、有生命的,充满了诱人的神秘色彩,带给人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它们和来自远古的文化信息相交融,让我们在一种规定的时空中完成人类文化发展的自我观照。音乐图像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庞大的人类文化信息系统,我们自身的文化价值也由此得到了证明。疏理、研究、阐释、描述音乐图像中的文化信息,正是我们研究的切入点。图像学把图像看做一种特定文化的表征和范例。音乐图像学意味着在阐释学层面深刻的智力活动。知识面愈广,描述和研究的质量也就愈高。 本书的阅读对象是对音乐图像、民族文化有兴趣的研究者、大学生和普通读者。

书籍目录

代序前言第一章 音乐图像文化学建构 第一节 音乐图像学的渊源 第二节 一个音乐图像学研究的典型范例——《韩熙载夜宴图》 第三节 两种文化背景形成两种艺术态度 第四节 音乐图像文化学的建构 第五节 关于文化传播理论 第六节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透视第二章 图画文字符号 第一节 图画文字符号的意义生成 第二节 图画文字的诗性结构 第三节 图画符号的音乐图像分析与美学精神第三章 “乐”尽神圣,“舞”出庄严 第一节 乐舞 第二节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分析第四章 音乐图像的象征文化内涵 第一节 云南少数民族乐舞图像文化分析 第二节 云南民族乐器图像文化分析 第三节 云南洞经音乐

章节摘录

  语言、音乐、舞蹈,都是直接产生于生活的,即《乐记》所言:“言之不足,则长言之;长言之不足,则咏叹之;咏叹之不足,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些基本上是人的生理特征(声音和动作)延续发展而来的。而戏剧则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即使仅仅模仿或再现生活中最简单的情节,也必须运用语言、表演等几种手段。那么,要安排戏剧冲突来表达某种主题,就必须调动更多种艺术手段来共同完成了。作为成熟的戏剧,剧本创作的完成,仅仅是舞台艺术再创造的开始。戏剧的文学剧本,虽然不能完全代表表演艺术的水平,但显然是戏剧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们在考察中国和希腊文化时,就会发现有许多地方是非常相似,甚至是不谋而合的。比如对数学规律和几何原理的认识,对宇宙星座的命名,对美的本质和审美标准的认识,等等。在艺术方面也是一样。最早的歌唱,都是劳动号子,最早乐器都是石器,最早舞蹈都是模仿野兽的。《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捉足以歌八阕。”这是对原始氏族社会歌舞场面的忠实记录。古希腊人在祭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时,也有扮成山羊形的“萨的罗”(Sagtyroi,酒神的侍从)跳舞,有的把牛尾巴缚在背上,伏在地上,一面学牛叫,一面跳。这种在模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舞,在中国和希腊都是较为发达的。  中国和希腊都是诗歌的国度,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流行的时候,也正是中国各地民歌百花齐放的时候,后来被孔子整理后只传下来一小部分,仍有305篇,也还是很可观的。在诗歌发达的国度里,其戏剧必然会是诗剧,这一点也已经由中国和希腊的文化事实所证明。  那么,中国和希腊因为什么而使戏剧的形成时间相差1000多年呢?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无疑是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范围的。它的发生发展、兴衰消亡,总是和作为社会基础的经济情势相联系的,而且受其制约。同时,文学艺术的发展还常常受到政治的影响。所以,探求戏剧的发展规律,也必须从这种关系中去寻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音乐图像学的文化学阐释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