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植物病毒

谢联辉 等著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谢联辉 等著  

页数:

815  

字数:

145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其前身为福建农学院植物病毒研究室(1979~1994)、福建农业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1994~2000),2000年改为现名。  本所成立30年来,先后获得植物病理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点(1984)、博士学位授予点(1990)、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4)、福建省211重点学科(1995)、农业部重点学科(1999)和国家重点学科(2001,2006),获准建设福建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1993)、福建省植物病毒工程研究中心(2003)、教育部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04)、财政部植物病原学特色专业实验室(2007)和农业部亚热带农业生物灾害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2008)。  30年来本所以一个中心(培养高层次人才)、三个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为宗旨,以“献身、创新、求实、协作”为所训,以“敬业乐群、达士通人”为目标,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植物病毒和病毒病害的研究,期间随着学科发展和生产实际的需要,拓展了植物病害和天然产物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这些研究的有谢联辉、林奇英、吴祖建、周仲驹、胡方平、王宗华、欧阳明安、徐学荣和王林萍等教授,参与研究的博士后有蒋继宏等7位(已出站5位)、博士研究生有周仲驹等68位(已毕业51位)、硕士研究生有陈宇航等136位(已毕业94位),发表学术论文44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为了及时总结、便于查阅,特将论文部分汇成三集出版,即《植物病毒: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其中2001年上半年以前发表的水稻病毒论文,已于2001年10月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植物病害:经济学、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天然产物:纯化、性质与功能》。  考虑到全书格式的一致性,将原文中的作者简介和通讯作者予以删除。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本所何敦春、高芳銮、张宁宁、欧阳明安、徐学荣、陈启建、庄军、出泽宏、蔡丽君、胡梅群、周剑雄、祝雯、丁新伦、林白雪、郑璐平、谭庆伟等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并得到科学出版社甄文全博士的指导和支持,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内容概要

本书汇集了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30年来有关病毒研究的原创性论文,其中包括水稻、甘薯、马铃薯、甘蔗、烟草、番茄、黄瓜、水仙、香蕉、柑橘等植物病毒和其他水体病毒及对虾病毒的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科研成果。 本书可供从事有关病毒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检疫学及生物技术的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和农业推广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Ⅰ 综述评论 植物病毒分子群体遗传学研究进展 植物病毒RNA间重组的研究现状 植物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呼肠孤病毒科的系统发育分析 黄化丝状病毒属(Xlosterovirus)病毒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纤细病毒属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纤细病毒属病毒病害特异蛋白的研究进展 幽影病毒属病毒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幽影病毒引起的几种主要植物病害 农杆菌介导的病毒侵染方法在禾本科植物转化上的研究进展 介体线虫传播植物病毒专化性的研究进展 植物病毒疫苗的研究与实践 PCR-SSCP技术在植物病毒学上的应用 PCR-SSCP分析条件的优化 酵母双杂交系统在植物病毒学上的应用 天然砂与修饰砂对病毒的吸附与去除 灰飞虱胚胎组织细胞的分离和原代培养技术 一种实用的双链RNA病毒基因组克隆方法 类病毒的分子结构及其复制 Pathway tools可视化分析水稻基因表达谱Ⅱ 水稻病毒 我国水稻病毒病的回顾与前瞻 福建水稻病毒病的诊断鉴定及其综合治理意见 热带水稻和豆科作物病毒病国际讨论会简介 水稻矮缩病毒的检测和介体传毒能力初步分析 水稻矮缩病毒的外壳蛋白的序列变异 单引物法同时克隆RDV基因组片段S11、S12及其序列分析 水稻瘤矮病毒基因组S8片段全序列测定及其结构分析 水稻瘤矮病毒基因组S9片段的基因结构特征 水稻草矮病毒基因组vRNA3 NS3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草矮病毒NS6基因的转化 农杆菌介导获得转水稻草矮病毒NS3基因水稻植株 转RGSV-SP基因水稻植株的再生 水稻草矮病毒在水稻原生质体中的表达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的研究进展 水稻条纹病毒病害特异性蛋白基因克隆及其与纤细病毒属成员的亲缘关系分析 水稻条纹病毒云南分离物CP基因克隆及序列比较分析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水稻条纹病毒三个功能蛋白的互作 水稻条纹病毒胁迫下抗病、感病水稻品种胼胝质的沉积 RSV编码的4种蛋白在“AcMNPV-sf9昆虫细胞”体系中的重组表达 GFP与水稻条纹病毒病害特异蛋白的融合基因在sf9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水稻条纹病毒CP、SP进入叶绿体与褪绿症状的关系 水稻条纹病毒CP、sP基因克隆及其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水稻条纹病毒cP、SP在水稻原生质体内的表达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SV胁迫下抗、感水稻中与脱落酸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水稻条纹病毒CP与叶绿体Rubisco SSU引导肽融合基因的构建及其原核表达 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研究RSV CP、SP和NSvc4三个蛋白的互作情况 水稻条纹病毒与水稻互作中的生长素调控 应用real-time RT-PCR鉴定2个水稻品种(品系)对水稻条纹病毒的抗性差异 水稻条纹病毒胁迫下的水稻全基因组表达谱 Anti-viral activity of Ailanthus altissima crude extract on Rice stripe virus in rice suspension cells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Rice stripe virus in China Pc4, a putative movement protein of Rice stripe virus, interacts with a type I DnaJ protein and a small Hsp of riceⅢ 甘薯病毒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研究进展 甘薯脱毒研究进展Ⅳ 马铃薯病毒 福建马铃薯A病毒的分子鉴定及检测技术 马铃薯A病毒CP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福建马铃薯S病毒的分子鉴定及发生情况 马铃薯S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核酸斑点杂交检测马铃薯X病毒 马铃薯卷叶病毒福建分离物的CP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Ⅴ 甘蔗病毒 ……Ⅵ 烟草病毒Ⅶ 番茄病毒Ⅷ 黄瓜病毒Ⅸ 水仙病毒Ⅹ 香蕉病毒Ⅺ 柑橘病毒Ⅻ 其他病毒附录

章节摘录

  香蕉束顶病在福建省广泛分布于漳州,厦门,泉州,莆田和龙岩等地(市)所辖的许多(市)的香蕉产区,达23个县(市、区)之多,分布北界已达福州,且有继续向西、向北推移之势。因此,从一定区域来说,福建省内几乎所有香蕉型品种种植的县(市、区)均为香蕉束顶病的病区,病害随带病种苗的扩散和调运而使病区不断扩大。  在病区,初侵染源自带病种苗和蕉园周围的病蕉丛,由香蕉交脉蚜传染所致;再侵染由香蕉交脉蚜辗转传播。蕉园中挖除病株后补种已受病毒侵染但未表现症状的蕉株吸芽也是发病率增长的一个因素。在蕉农采用传统方法挖除病株的过程中,病株上的香蕉交脉蚜除少数因机械损伤而死亡外,多数则撒落在蕉园中,从而促进了病毒随介体香蕉交脉蚜的扩散而导致再侵染、蕉区中已知的寄主包括各个类型的香蕉、粉芭蕉和大蕉。已知的介体仅为香蕉交脉蚜,但其传毒能力强,保毒时间长,尤其是其本身繁殖率极高,高度世代重叠,周年可在蕉园中发生为害和传染香蕉束顶病。因此,毒源病株和介体香蕉交脉蚜是香蕉束顶病流行中2个最为重要的因子。  在一年中,病害在4~6月份有一较明显的高峰,这个发病高峰主要由于前一个年度9~12月份介体香蕉交脉蚜发生高峰期的传染所致。在管理粗放、不处理病株或病株处理不当以及未及时防治香蕉交脉蚜的蕉园,病害常周年可见,不仅在4~6月份有一较明显的高峰,在其他月份也会有一些发病高峰。  在病害的年度发生上,病害有一较为明显的积累过程,当蕉园中病株积累到一定基数之后,病害则以极高的速度增长。  基于香蕉束顶病的这些发生特点,目前控制香蕉束顶病仍必须以预防为主,尽可能地减少有效毒源和减少介体香蕉交脉蚜的传染或减少香蕉受病毒侵染的机会。因此,在无病区,种植无病蕉苗是一项一劳永逸的防病措施。只要密切注意病害的发展动向,万一少量传人香蕉束顶病,通过对病株的及时处理,并结合控制香蕉交脉蚜的传染,就可避免病害的流行。在病区,则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方可使病害所致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此外,在北纬20。~23。。以南的低纬度地区,光温水平高,香蕉结果成熟期较短,一般在种植的一年内可以开花结果并收获。因此,在这些地区可以广泛地推广实行一年制种植和栽培技术,并确实利用无病毒的香蕉苗,从而将香蕉在蕉园中受香蕉束顶病毒侵染的机会减至最小,即可基本控制住香蕉束顶病的危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植物病毒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