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发掘报告(第1分册)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页数:

31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成果,报告了二号坑的俑坑形制、建筑结构及棚木层以上发现的重要遗迹遗物。报告重点介绍了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的土方工程、木构工程及相关建筑遗迹,阐释了二号坑的建筑构造、建筑性质和意义、修建年代、盗扰与焚烧等问题。 本书是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的第二部正式考古报告,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研究者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述 一、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 二、二号坑发现与发掘 (一)二号坑发现与试掘 (二)二号坑正式发掘 三、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情况说明第二章 地层关系与俑坑形制 一、地层堆积及相关问题 (一)一般地层 (二)典型地层举例 (三)重要打破关系 二、二号坑基本形制第三章 二号坑建筑结构 一、概述 二、土方工程 (一)坑壁 (二)二层台 (三)隔墙 (四)过洞 (五)开间 (六)门道 (七)砖铺地 (八)地基 三、木构工程 (一)棚木 (二)枋木 (三)立柱 (四)地袱 (五)封门木 (六)木结构搭接关系 四、其他建筑遗迹 (一)席纹遗迹 (二)青灰泥 (三)覆土 (四)工具印痕 (五)版筑遗迹 (六)车辙印迹 (七)灰烬遗迹第四章 出土器物 一、兵器 二、车马器 三、杂器第五章 主要收获 一、二号坑形制构造及其意义 (一)俑坑形制 (二)建筑结构 (三)构筑中的一些问题 (四)建筑技术上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五)二号坑形制构造的性质意义 ……附表附录编后记英文提要日文概要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地层关系与俑坑形制一、地层堆积及相关问题二号坑地处骊山北麓冲积扇上,原是一片以柿树林为主要地貌特征的农用地,地势南高北低,呈典型坡地地貌特征,坡度较缓,上层间有冲积沙石。二号坑坑内地层多处被历代墓葬、近代扰坑、河流、沙沟、盗洞、水井等打破,建造保护大厅中又较多地扰动了坑表地层,为地层清理增加了不少困难(图七)。好在该坑文化内涵较为单一,加上细心审慎的工作,地层关系仍疏理得比较清楚。具体情况如下。(一)一般地层二号坑普遍存在以下地层(图八)。第1层耕土层,厚30~50厘米,遍布于整个俑坑,土色黄褐,质地松软,内含粗细砂粒、碎石子,出土有现代红砖块、铁丝等遗物。第2层洪积层,厚40~60厘米,除个别探方未见外,在整个俑坑中基本都有分布。该地层受所处地域环境因素影响,成因比较复杂,带有较多山洪冲积、搬运的堆积特征。然而包含物很少,时代线索不足。据其土质、土色,此层堆积又可分为A、B两层:第2A层,厚20~30厘米,土色泛黄,质较松软,含细砂较多,砂石颗粒较小,包含物很少。第2B层,厚20~30厘米,土色灰白,质较硬,含砂石较多,砂石颗粒较大。二号坑有水流打破痕迹多处,其开口正位于该层下。第3层秦代文化堆积层,厚70~510厘米,遍布于整个俑坑。根据土质、土色以及试掘方资料、局部解剖资料,秦代文化层又可分为A、B、C、D四层。第3A层,五花土层,厚70~380厘米。土色杂,以黄土为主,杂含较多的黑垆土。土质较硬,密度较大,应经过夯筑,但夯层不清,且不均匀。一些地方能够看出层理关系,尤其以北半部为甚,有一些能够表明其形成的粗略顺序的线索。包含物少,有零星绳纹砖和零星兵马俑残陶片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发掘报告(第1分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