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北京考古发现与研究

宋大川 编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宋大川 编  

页数:

488  

Tag标签:

无  

前言

北京地区的考古工作起步较早,早在1927年中国考古学的萌芽阶段,就开始了对北京房山周口店的猿人遗址的试掘,并于1929年出土了引起世界轰动的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但是,北京地区科学考古发掘工作的大量展开和北京地区考古文化序列的建立,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是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考古学者完成的。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基本建设的飞速发展,北京作为首都,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的田野考古工作全面铺开。在新的形势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不仅注重田野考古发掘,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和对文物的保护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组织科研人员认真编写考古发掘报告,把田野考古、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北京的考古工作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从新中国的建立到新世纪的发展,60年来,老一辈考古学家和新一代考古工作者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历史研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史前时期与夏商周考古1.新、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学术界一般将史前人类使用文字之前的远古时代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北京地区的史前时代,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1918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对北京周口店古猿人遗址的试掘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外科学家对北京地区远古时代历史发展脉络的追寻,一直没有停止过。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地区旧石器时代的田野考古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主要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持,对周口店遗址开展了多学科研究。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主要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新发现了一批旧石器时代不同阶段的遗存。迄今发现的北京地区旧石器时代各阶段遗址和石器出土地点,约有48处,涉及北京9个区县,大多数集中于山区、半山区,平原地区只发现有3处。北京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大约属于地质时代的中更新世,绝对年代为距今60万~20万年前,当时的北京人已进入直立人阶段。中期在地质时代属于晚更新世初期,距今20万~10万年,当时的北京人已进入早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晚期属于地质时代的晚更新世晚期,距今10万~2万年,此时的北京人已进入晚期智人阶段。北京地区旧石器晚期已发现的遗存分布比较广泛,不仅在北京的郊区有所发现,而且在城市的中心区也有分布。目前,已发现的有房山周口店山顶洞、田园洞,密云东智,延庆佛峪口。

内容概要

  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基本建设的飞速发展,北京作为首都,配合城市基本建设的田野考古工作全面铺开。在新的形势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不仅注重田野考古发掘,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和对文物的保护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组织科研人员认真编写考古发掘报告,把田野考古、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北京的考古工作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 本书介绍了北京史前考古、北京夏商周考古、北京春秋战国考古、北京汉代考古、北京魏晋北朝考古等众多内容。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北京史前考古 第一节 北京史前考古概述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第二章 北京夏商周考古 第一节 北京夏商周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墓葬第三章 北京春秋战国考古 第一节 北京春秋战国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二节 北京春秋战国燕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 第三节 玉皇庙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第四章 北京汉代考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北京汉代考古发现 第三节 北京汉代考古的研究现状及认识 第四节 北京汉代重要城址 第五节 北京汉代重要墓葬和遗址第五章 北京魏晋北朝考古 第一节 北京魏晋北朝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二节 蓟城遗址 第三节 重要墓葬 第四节 宗教遗迹第六章 北京隋唐五代考古 第一节 北京隋唐五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二节 唐幽州城与县属乡村 第三节 重要墓葬 第四节 其他重要考古发现第七章 北京辽代考古 第一节 北京辽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二节 城址与塔基 第三节 重要墓葬 第四节 重要窑址与窖藏第八章 北京金代考古 第一节 北京金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二节 金中都与金皇陵 第三节 其他重要墓葬 第四节 其他重要考古发现第九章 北京元代考古 第一节 北京元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二节 元大都城址 第三节 元代墓葬 第四节 其他考古发现第十章 北京明代考古 第一节 北京明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二节 长城与北京城垣 第三节 陵寝与重要墓葬 第四节 其他重要考古发现第十一章 北京清代考古 第一节 北京清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二节 园林水系 第三节 宫苑署邸 第四节 寺庙宫观 第五节 重要墓葬

章节摘录

插图: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49种,北京斑鹿、最后斑鬣狗、加拿大鹿等都是华北晚更新世常见的种类,代表了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群。在山顶洞文化层中,还发现了很多鲤鱼骨和一条长约3尺的青鱼骨,说明鱼类也是他们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接近洞口的上室较为宽阔,有烧过的灰烬,可能是住宿的地方。下室狭小阴暗,集中摆放着人骨,人骨旁边有不少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还有不少装饰品,当为有意识的埋葬,可以认定就是当时的墓地,这也是迄今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墓地。人类遗骨均发现于下室、人骨周围撒有赤铁矿粉、精美的装饰品大部分出在墓葬中,并与人骨有较明确的对应位置。这些情况都说明山顶洞人已形成了一定的生死观念,形成了一定的葬俗。山顶洞人在人骨周围撒赤铁矿粉末的风俗在欧洲地区旧石器晚期的考古资料中常有所见。赤铁矿是很好的染红色材料。人们不但对死者身上、周围以及随葬器物撒上赤铁矿粉粒,而且用于绘制洞穴中的壁画。当时人们的意识中,可能把红色作为鲜血的象征,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人死后灵魂就离开肉体到另一个世界去,过着和人间一样的生活。人死血枯,空余骨架,在死者及周围撒上象征鲜血的赤铁矿粉粒,是希望死者在另一世界中复活。从这个角度看,山顶洞人对死者的安排,或许是上述观念的反映,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在山顶洞下室西部常可见完整的动物头骨和骨架。因此有学者推测,此处是一个天然的动物陷阱。如果这一推测属实,至少可以表明山顶洞人是聪明的猎人。山顶洞人的石器数量不多,为25件。原料主要是脉石英,其次为砾岩和燧石,使用锤击法和砸击法打片。石制品仍属小石器传统,包括各种石片、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等类型。在遗址中还发现有大量的碎骨片,还有一些打击的骨器和有磨痕的下颌骨,以1枚骨针和l件有磨痕及刻纹的鹿角棒尤为精美。这表明人们已经掌握了骨、角材料的特性,使用了不同于石器制作方法的专门工艺。尤其是骨针的出现意味着当时已可以用兽皮缝制原始衣服,抵御严寒。鹿角的用途不明,有人认为这是旧石器时代的指挥棒,也有人认为这是武器(图l一18)。这时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标志,是山顶洞出土的大量装饰品。已发现的141件装饰品中,包括7件石珠、1件钻孔砾石、1件穿孔鱼骨、125件穿孔兽牙、4件骨管、3件穿孔海蚶壳(图1一19)。多发现于人骨化石附近,当属随身的佩饰、坠饰类,说明当时人类已经有明确的爱美观念。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而成,选择的砾石很周正,颇似现代妇女胸前佩戴的鸡心。穿孔的石珠在制作时从一边钻孔,再将另一边稍加磨平。穿孔的牙齿是由齿根两侧对挖穿通齿腔而成。所有装饰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骨管需要先将选中的鸟骨截断,再刻以纹饰。


编辑推荐

《北京考古发现与研究(套装上下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北京考古发现与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