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赵尔宓选集(上卷)

吴宁 编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吴宁 编  

页数:

523  

字数:

778000  

前言

  在赵尔宓院士即将迎来八十寿辰之际,先生将自己近五十年来发表的科学论文选编成了这本《赵尔宓选集·上卷》。我作为晚一辈的科研工作者,十分荣幸地为此书作序。  赵尔宓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家,是世界在此领域著名的学者之一,也是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奠基人刘承钊学部委员(院士)的学生和学术继承人。先生在蛙卵水外发育、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分布和地理区划以及东亚岛屿动物地理学等诸多领域皆具很深的造诣。在选集起始,赵先生深情缅怀了恩师刘承钊院士、秉志院士和徐福均老师,老一辈科学家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与永不言弃的精神激励着赵先生至今仍潜心从事他终生热爱的基础研究工作且笔耕不辍,为两栖爬行动物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特有物种更是多达数千种。但是近百年以来,人类开发活动不断加剧,森林的消失、草原的退化、城市的扩张、废物的排放,无不导致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甚至丧失,加上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乱捕滥杀,使大量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濒临灭绝。其中,两栖爬行类动物更是当今世界上生存形势最为严峻的动物类群。如何有效地保护包括两栖爬行类动物在内的各种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已经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深入了解和研究有关两栖爬行动物的相关知识,不仅能启迪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对该类动物的兴趣和关心,培养人们热爱自然和生命的美好情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诸多益处,同时还能从科学的角度系统地认知世界。这也是在赵尔宓先生八十寿辰之际出版这本《赵尔宓选集·上卷》的重要意义所在。  《赵尔宓选集·上卷》虽然是一本专业的学术著作,但它不仅是学术界的一本重要参考文献,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思想汇集,并呈泉涌之势在几十年后的凸现。科学研究需要积累,科学研究杜绝急功近利,先生的道路为后辈做出了最好的示范。在祖国走过六十华诞之际,回首翘望众星璀璨的中国科学界,我们的自然科学研究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赵先生这样有志于科学真理探索的仁人志士为之不懈努力,才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中国科学的希望曙光。

内容概要

  《赵尔宓选集·上卷》选择汇编赵尔宓院士在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方面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本选集所收录的文章都是曾经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在此作一汇编并增加了一些新的照片。内容包括描述的新种若干和建立的新属2个,新纪录的一个科和若干种,以及我国涉及这两类动物的地理分布和区系调查等方面的论文。纵观本书,能大致了解赵尔宓院士的研究历程。可供有志于研究这两类动物的人士借鉴。  本书可供动物学专业的研究和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供生物多样性研究等相关领域的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篇 师恩胜海深  1 刘承钊院士的生平及学术成就  2 深切怀念刘承钊老师  3 深切缅怀敬爱的秉志院士  4 深切怀念徐福均老师  5 铜楔蜥卵胎生习性的观察  6 髭蟾属Vibrissaphora和种的初步探讨,及其与分类学有关问题的讨论 第二篇 两栖爬行动物新分类阶元的描述  一、我国蛇类一个科的新纪录   7 红尾筒蛇——中国蛇类科的新纪录   8 First Records of the Pipe Snake (Cylindrophis) in China 二、两栖动物两个新属的建立   9 中国西部小鲵科的分类与演化,兼记一新属   10 Studies on Hynobiid Salamanders,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三、我国两栖爬行动物新种描述   11 四川爬行动物三新种   12 海南岛爬行动物三新种  13 西藏爬行动物区系调查及新种描述   14 我国蛇类三新种   15 四川烙铁头蛇属一新种   16 我国游蛇亚科两新种   17 蛇岛蝮属一新种   18 蛇岛"蝮蛇"的分类学研究--形态学的和实验的研究,兼论蛇岛蝮在蛇岛上的起源问题   19 贡嘎山区两栖爬行动物研究Ⅰ.四川蛇类一新种及一新亚种   20 贡嘎山区两栖爬行动物研究Ⅱ.锄足蟾科齿突蟾属一新种  21 西藏扁手蛙属一新种   22 西藏树蜥属(蜥蜴亚目:鬣蜥科)一新种   23 西藏裸趾虎属一新种及腹链蛇属一新纪录   24 A New Species of Rana from Ningxia Huizu Autonomous Region  25 腾格里蛙的原始描述   26 Eumeces liui:A New Species of Blue-tailed Skink(Lacertilia:Scincidae) from China  27 烙铁头蛇属一新种--莽山烙铁头蛇   28 中国闭壳龟属一新种--周氏闭壳龟   29 A New Frog of the Genus Oreolalax (Pelobatidae) from Sichuan,China  30 四川一新种棘蛙   31 A New Species of Rhabdophis (Serpentes.Colubridae) from Hainan Island,China  32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Laudakia from Xizang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33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Laudakia from Xizang(Tibet)  34 中国一新种蛙及一新种蛇的鉴别特征   35 明全蛙(张村蛙)的描述及其相关问题   36 中国的树蛙科动物并记树蛙属一新种   37 A Re-description of Opisthotropis cheni Zhao,1999   38 山东半岛北部沿岸岛屿蝮属一新种(爬行纲,有鳞目,蝰科)  四、我国两栖爬行动物新纪录种   39 新疆龟类的一个国内新纪录--四爪陆龟   40 云南西双版纳游蛇科的两种国内新纪录--黑纹游蛇和颈斑蛇   41 我国蟾蜍属的一种新纪录----史氏蟾蜍   42 Bungarus bungaroides,A Record New to China (Xizang Aut.Reg.)with a Note on Trimeresurus tibetanus   43 A New Record from China-Protobothrops kaulbacki     (Reptilia,Serpentes,Viperidae)第三篇 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调查和区系分析  44 云南省爬行动物调查及补充名录  45 秦岭及大巴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报告  46 贵州省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及区系分析  47 北疆蛇类初步调查  48 竹叶青蛇在长白山的发现及其地理分布的探讨  49 辽宁省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报告  50 贡嘎山区两栖爬行动物研究Ⅲ.Rhabdophis属nuchalis种组的研究  51 贡嘎山区两栖爬行动物研究Ⅳ.物种组成与区系分析(附鸟类采集记录)  52 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考察  53 西藏爬行动物区系分析及地理区划  54 海南岛两栖爬行动物区系与动物地理学  55 Report on a Collection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from Sichuan,China 56 南迦巴瓦峰地区两柄爬行动物的物种组成及区系特征  57 香港的两柄和爬行动物  58 澳门的两栖和爬行动物  59 四川爬行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  60 东北两柄爬行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分布  61 Surveys of Terrestrial Snakes on Hainan附录 以赵尔宓姓名命名的新属或新种文献  62 Proposal for a Replacement Name of the Snake Genus Errnia Zhang,1993   (附:关于莽山烙铁头蛇拉丁学名中属名更改经过的说明)  63 四川攀蜥属一新种--汶川攀蜥  64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Thermophis(Serpentes:Colubridae)  65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aramesotriton(Caudata:Salamandridae)from Guangxi Zhuangzu Autonomous Region,Southern China致谢

章节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西南大规模调查的结果,刘承钊先后又发表了大花角蟾(1960年),大短齿蟾、峨眉短齿蟾、金顶短齿蟾(1960年),南江角蟾(1966年),一棘指角蟾、雷山髭蟾(1973年),凉北齿蟾、普雄齿蟾与圆疣齿突蟾(1979年)。刘承钊总计共发表角蟾亚科21个新种及2个新属。  刘承钊不仅描述了角蟾亚科大量新种,建立了两个新属,更重要的是他对本亚科许多种的形态、生活史做了大量的观察与详尽的描述,尤其是对本类群的分布、起源与演化提出了自己独创的见解。譬如,早在1950年出版的《华西两栖类》中,他就明确指出:“西康中部高原与康东川西山区是原始的锄足蟾类物种分化的中心。”他进一步以短齿蟾属为例阐述这一观点“……我在华西考察的结果,又发现了秉志、疣刺、史氏与浦氏四个新种,可以说至少还有另三个新种,不过由于只采到蝌蚪与刚完成变态的个体而未加以定名。目前看来可以肯定短齿蟾属的分化中心是在四川西部与西康东部及东南部的山区”(1950年:49-50)。在《中国无尾两栖类》书中他再次指出:“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对我国西部高山区的无尾类物种组成已比较清楚,主要特点在于锄足蟾科PC-lobatidae的物种比其他地区多;其中短齿蟾的分布中心,目前可以确定在这些山区。”关于角蟾属的分布,他认为:“锄足蟾类显然起源于全北界,角蟾是它们侵入东洋界后演化出来的属,主要分布于东印度群岛。而角蟾属在位于温带的华西出现看来是该属次生地向北扩散的结果”(1950年:45)。  经过多年的野外实践与资料的积累,刘承钊产生撰写第三部专著——《关于角蟾亚科的研究》的计划。1964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动物学会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刘承钊提出《中国角蟾亚科的分类探讨》,报告中表达了他的初步构思,其中特别注意到蝌蚪口部形态与属间及属下分类的关系,并提出建立新属(掌突蟾属)的设想;同时,又一次强调“从种数及其分布范围而论,角蟾亚科的分布中心是在横断山脉地区”。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赵尔宓选集(上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