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丁四保,王昱 著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丁四保,王昱 著  

页数:

222  

前言

  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前我们主要从“人”与“地”两个方面来做事情。首先,是限制、约束、引导和鼓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其次,通过工程、技术或经济等手段,强化资源环境建设,增强其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生态补偿”(ecologicalCom-pensation)也是在“人”和“地”这两个方面做事情,并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且日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重视。因此,在人地关系的研究视角下,我们理应关注生态补偿问题。  在区域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区域视角”下,区域关系成为人地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本书提出区域生态补偿的问题,即关注“区域”在生态补偿问题中的角色,通过生态补偿的手段来协调区域关系,进而优化人地关系。  “主体功能区划”是地理学参与实践的一次重大创新,并成为统筹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本书所有关于区域生态补偿问题的讨论都是由“主体功能区划”引起的,但是最初只是注意到一些显而易见的区域矛盾,而且高度集中在限制开发区域的发展权利、发展机会等问题上,认为必须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以保障主体功能区划的实施。显然,区域生态补偿不只是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环境(人地关系)及各类区域与区域之间关系的复杂问题。  区域生态补偿就是要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关注的人地关系中看到“区域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地协调)、区域与区域的和谐(区域协调),而本书就是探讨“区域视角”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

内容概要

  在区域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区域视角”下,区域关系成为人地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提出区域生态补偿问题,即关注“区域”在生态补偿问题中的角色,通过生态补偿的手段来协调区域关系。全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区域生态补偿”问题,对生态补偿的概念、含义、认知脉络进行阐述,并提出入地关系视角下对生态补偿本质的理解。第二部分探讨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区域外部性”,认为在自然环境区域系统与经济区域系统之间存在着“冲突”,并形成事实上的区域产权,导致区域之间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失衡。而区域外部性是《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贡献,在多个方面指导着区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探讨实践问题,重点研究了“主体功能区”制度下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可供从事空间规划、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的专业研究人员,从事区域政策研究的政府工作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等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绪言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生态补偿 一、人地关系研究:区域的视角 二、人地关系中的区域关系 三、人地关系与生态补偿 四、区域关系与区域生态补偿第一章 从“补偿”到“区域生态补偿” 第一节 补偿与生态补偿 第二节 生态补偿的含义  一、生态补偿的概念  二、生态补偿的认知脉络  三、生态补偿的类型  四、生态补偿与人地关系的新发展 第三节 实践中的生态补偿  一、国外的生态补偿实践  二、国内的生态补偿实践 第四节 生态补偿中的“区域”困境  一、流域上的“区域”困境  二、“区域”理论的不足  三、大量的现实问题  四、“区域”的形式、结构在不断发展 第五节 区域生态补偿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第二章 生态补偿视角下的区域研究 第一节 对区域的解释 第二节 生态补偿的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的视角  一、什么是尺度  二、尺度对于生态补偿的重要性  三、“区域”问题 第三节 从“差异区”到“功能区”:地理学区域观的演化  一、地理学的区划传统  二、我国区划工作从“差异区”向“功能区”的过渡  三、功能区与区域外部作用  四、区域外部性要求区域生态补偿 第四节 从“微观主体”到“区域”:经济学的视角  一、经济学关注生态补偿问题的一般角度  二、产业的地理(空间)集中(集聚)  三、从个体外部性到区域外部性 第五节 区域产权与区域利益:从产权的视角来审视区域  一、产权的内涵  二、区域产权  三、区域利益:产权范式下的区域研究   第六节 区域在生态补偿中的角色  一、利益主体  二、行为主体 第七节 一个区域模型第三章 自然环境区域系统与经济区域系统的“冲突” 第一节 自然环境系统:地带性特征与整体性  一、空间分布的地带性特征  二、非地带性因素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系统的整体性 第二节 行政经济区域系统:边界与网络性化结构  一、真实的经济区域  二、空间:清晰的边界  三、格局:网络化的结构  四、主体:政府的作用 第三节 空间冲突:区域产权分割  一、区域产权的形成  二、局部空间内的“公共物品”  三、利益驱动下的区域决策——公地悲剧  四、案例:母亲河的悲剧 第四节 空间冲突:生态系统嵌套  一、内部格局——景观生态模式  二、人地关系矛盾——格局的动态  三、人地关系的传导——尺度空间的外部性关系 第五节 空间冲突: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矿物资源的矛盾  一、资源开发的现实冲动  二、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下的区域决策  三、又一种尺度空间的外部性关系  四、区域的发展权利  五、案例:呼伦贝尔草原的“抉择” 第六节 空间冲突的区域效应  一、区域之间的生态关联  二、局部空间内的“公共物品”或“公有资源”  三、区域之间的利益失衡第四章 区域外部作用、区域外部性与区域生态补偿 第一节 区域外部作用的地理事实  一、区域之间的环境影响  二、区域之间的生态服务  三、区域之间的发展关联  四、区域外部作用的地理学意义 第二节 经济学的外部性研究  一、外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二、公共外部性与私人外部性  三、政府行为外部性  四、外部性的矫正——市场、产权与政府  五、缺少对“空间”问题的关注 第三节 区域外部性问题:一个理论框架  一、经济学的能力不足与地理学的手段不足  二、区域外部性研究的地理学意义  三、区域外部性的主要形式  四、区域外部性的格局  五、区域外部性的现实效应 第四节 基于区域外部性理论的区域生态补偿  一、外部性的规制——生态补偿的“工具箱”  二、区域生态补偿的责任主体  三、区域生态补偿的工具选择  四、区域政策  五、区域生态补偿的量化标准第五章 我国生态补偿面临的区域制度问题 第一节 我国区域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发达的地方政权传承与我国地方经济的历史延续  二、地方政权体制与地方经济成长  三、改革开放与地方经济突破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与我国的“行政经济区域”  一、我国强势的地方政府:对制度条件的解释  二、强势地方政府与“经济建设型”政府  三、“行政经济区域”间的激烈竞争 第三节 我国政治经济制度下的区域竞争  一、我国的区域制度必然产生区域竞争  二、区域竞争的积极意义  三、区域竞争的消极影响 第四节 重新认识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问题  一、我国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  二、区域发展差距的地理成本分析  三、区域差距凸显区域生态补偿重要性 第五节 生态补偿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生态补偿可以成为协调区域关系的一种手段  二、我国区域生态补偿遇到的区域制度障碍第六章 我国区域制度下区域生态补偿的难点第七章 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结语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也是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并始终贯穿于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吴传钧,2008)。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强,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因而曾有片面夸大地理环境作用的倾向,天命论和环境决定论占统治地位。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增强,又存在着过分强调人类能动作用的思想。由于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开发资源,往往违背客观规律,酿成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苦果。在工业化后期,人类社会才开始反思,认识到人类要作自然的朋友,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郑度,2008)。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众”,国土虽然辽阔,但实际可利用的空间却十分有限,全部陆域国土面积中有22%为难以承载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荒漠、高山、戈壁、冰川、永久冰雪以及西藏北部的高寒荒漠。人口众多使得我国在总量上相对丰富的各类资源分摊到人均层面就显得异常稀缺。由于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加之人口高速增长,资源供应失调、生态功能退化、环境质量恶化以及城市空间高速蔓延等全球或局地尺度的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人地关系矛盾异常尖锐。因而,从当前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现状关系来看,人地关系研究具有巨大的紧迫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辑推荐

  “区域生态补偿”是在人地关系视角下探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是“区域外部性”,《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做了相应的探讨,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区域生态补偿”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实施关系密切,《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区域政策方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