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动物疾病病理诊断学

高丰//贺文琦 科学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科学  

作者:

高丰//贺文琦  

页数:

580  

前言

  病理形态学诊断是动物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更由于有些特征性病理变化对动物的某些疾病具有证病价值,因此,准确地认识死亡动物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学变化特征,并给予鉴别和综合判断,对动物疾病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一个病原体可引起不同动物的同类疾病,因此,目前几乎所有的家畜病理学书籍都是按病原学分类编写畜禽疾病病理,诚然这有利于对同类疾病的统一描述,也有利于对同一种病原引起不同动物不同病理变化的比较。但在尸体剖检诊断的实践中,许多剖检者却不易立即从书中找到相应的诊断依据,其主要的原因是不知所剖检的病例可能属于哪一类病原所致的疾病。这一问题对不具备丰富剖检经验的剖检者来说则尤为突出。为此,我们尝试按动物种类编排它们的疾病病理变化特征,这有利于对同一种动物不同疾病病理变化的比较研究,也便于临床病理诊断的参照。  本书前四章在阐述动物疾病过程中形成基本病理变化的同时,尽量具体地列举出各种病变常见的疾病,以此为病理诊断及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个“病理诊断索引”,以便他们在做完剖检后很快能有一个基本的诊断意向,并在不同动物病理诊断中得到诊断依据。我们认为这样不但有利于学习者的理解和记忆,也方便病理学诊断研究和临床诊断工作者参照和查阅。本书删除了传统的器官系统病理章节,而将各器官组织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放在各基本病理变化中描述。这不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内容重复现象,而且使读者能将见到的各器官病变更直接地与基本病理变化特征相参照。  自第五章至第十章,分章重点介绍了各种动物传染性疾病及侵袭病的病理学诊断特征,并对相关疾病的病变做了比较描述,并简要叙述了每个疾病的病原及其传播方式和主要临床症状,以便对疾病进行深入研究和确诊。在对病原叙述时,以主要受染动物为重点从而减少重复,以使病理学及临床工作者对动物疾病病理诊断有较全面的了解。我们在编写时尽量将新发现疾病、在我国已少见或不见的疾病及还未传人我国的疾病都收集到本书内,使之具有前瞻性和全面性。  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包括动物营养及代谢性疾病,应激性、遗传性及中毒性疾病和动物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使得本书在对动物疾病的病理学诊断上具有更全面的指导价值。  为了使读者的诊断有直观参照,本书插入了233幅图片,这些图片多数是我们临床剖检病例的实际资料,非本室人员提供的图片均有署名标注。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内容科学、新颖、简明、实用,但由于水平有限,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动物疾病病理诊断学》重点介绍了动物疾病的病理解剖学诊断的科学技术及方法,以主要篇幅对各种动物具体疾病的病理剖检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增加了许多动物疾病的试验研究性病理发展过程特征的描述,不但为广大动物疾病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动物疾病的病理诊断依据,而且为动物疾病病理研究者提供了科学研究方法。  本书共15章,第一~四章为动物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尽量具体地列举出各种病变常见的疾病,并以此为病理诊断及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病理诊断索引”。第五~十章分章重点讲述了各类动物共250余种传染性疾病及侵袭病的病理学诊断要点。我们将近年来新发现的动物疾病、在我国已少见或不见的疾病或还未传人我国的疾病作了尽量全面的收集,使这部分内容不但有前瞻性而且有全面性。第十一~十五章包括动物营养及代谢性疾病,应激性、遗传性及中毒性疾病和动物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从而使本书在对动物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学研究上具有更全面的指导意义。  本书文字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插入了233幅图片,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参考价值,适用于动物临床医学、畜牧兽医及相关学科的师生及科研工作者。

书籍目录

序序二前言第一章 血液循环障碍与疾病第二章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性病变与疾病第一节 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损伤性变化第二节 组织细胞的萎缩、变性、坏死第三节 病理性色素沉着第四节 病理性钙盐沉着及结石形成第三章 组织的修复、代偿及适应第一节 修复第二节 代偿及适应第四章 炎症病变与疾病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炎症过程的基本病理变化第三节 炎区内各类白细胞及其作用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第五章 败血症第六章 禽类主要疾病的病理剖检诊断第七章 猪主要疾病的病理剖检诊断第八章 犬、兔、猫等动物主要疾病病理学诊断第一节 犬、貂等动物主要疾病的病理学诊断第二节 部分猴病病理学诊断第三节 常见兔病病理学诊断第四节 常见猫病病理学诊断第九章 牛、羊主要疾病的病理学诊断第十章 马属动物主要疾病病理学诊断第十一章 营养缺乏与代谢性疾病病理第十二章 应激性疾病病理第十三章 遗传性疾病病理第十四章 动物中毒性疾病病理第一节 饲料中毒第二节 有毒植物中毒第三节 化学物质中毒第四节 真菌毒素中毒第十五章 动物常见肿瘤病理学特征第一节 总论第二节 皮肤肿瘤第三节 软组织(间叶组织)肿瘤第四节 骨和关节肿瘤第五节 淋巴与骨髓组织肿瘤第六节 呼吸系统肿瘤第七节 消化系统肿瘤第八节 泌尿系统肿瘤第九节 生殖器官肿瘤第十节 神经系统肿瘤主要参考文献图版

章节摘录

  [镜检]黏膜黏液变性,在黏液中混有大量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渗出的白细胞,黏膜上皮问杯状细胞大量增生,上皮细胞胞浆内含有很多黏液小滴,胞核和胞浆被挤向细胞的基底部,最后细胞破裂,黏液从细胞内排出并游离在黏膜表面。结缔组织黏液变性,其组织的原有结构消失,充满淡蓝色的胶状液体,其中散在一些星形和多角形的黏液细胞,细胞间有突起互相连接(图2-8,见图版)。病因消除后黏液样变可以消退,如果病变长期存在,会引起纤维组织增生而使病变器官硬化。  (六)纤维素样变  纤维素样变(fibrinoiddegeneration)是指在间质的胶原纤维及小血管壁上,沉着纤维素样蛋白的一种病变,该沉着物以HE染色时为强嗜伊红着染,苏木素一磷钨酸染成蓝色,具纤维素的特征。在纤维素样变的组织中,常见胶原纤维分解断裂和血管壁破坏等坏死病变,所以也称为纤维素样坏死(fibroidnecrosis)。  纤维素样变多见于过敏性炎症。因此,在其沉积物中除了纤维素外,还有渗出的血清蛋白(如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参与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基膜上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渗出并在血管壁上蓄积,从而形成病变。纤维素样变是急性风湿病等一些结缔组织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特征性病变。早期,在结缔组织基质中PAS染色阳性的黏多糖增多,以后纤维肿胀并断裂分解为小碎片,失去原组织结构,变成纤维素样物质,其中免疫球蛋白及纤维素增多。  (七)脂肪变性  脂肪变性(fattydegeneration)是指在实质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小滴。脂滴的主要成分为中性脂肪(甘油三酯)、磷脂及胆固醇,在石蜡切片中,脂肪被二甲苯、乙醇等溶剂溶解,故切片上只能见到空泡。鉴别诊断,可作脂肪染色:组织以锇酸固定再做石蜡切片,细胞内脂肪则呈现黑色;冰冻切片以苏丹III染色,脂肪被染成橘红色。脂肪变性常见于代谢旺盛、耗氧多的组织,如肝细胞、心肌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实质器官的细胞,故亦称实质变性。  [电镜观察]脂肪变性细胞的粗面内质网扩张成空泡状,核蛋白体脱失,在变性细胞的胞浆中含有大量脂滴,有时在胞核中,以及在内质网池中也有脂质体积聚。线粒体肿胀、变形、糖原消失。由于中毒所引起的脂肪变性,可看到滑面内质网弥漫性增生。胞浆基质稀少,还可见含脂滴的异噬溶酶体。  脂肪变性器官的功能降低,如肝脏脂肪变性,可导致肝糖原合成和解毒能力降低。心肌脂肪变性,会使心肌收缩能力减弱,进一步发展为心力衰竭。但只要去除病因,细胞功能可恢复正常。严重的脂肪变性则将发展为细胞坏死。  1.肝脏脂肪变性及常见的疾病  [剖检]脂肪变性时肝脏体积肿大,呈土黄色,质地脆弱,边缘钝圆,切面隆起,结构模糊,严重脂变肝脏断面有油脂样光泽。如果脂肪变性肝脏伴发淤血,则切面呈暗红色淤血条纹与土黄色脂肪变性肝细胞相间的槟榔状花纹,称槟榔肝或肉豆蔻肝(图1-5,见图版)。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动物疾病病理诊断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