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补偿的方式探讨
2010-2
丁四保、 等 科学出版社 (2010-02出版)
丁四保
299
本书是课题组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6&D038)“完善主体功能区划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所形成的第三部专著。在第一部著作基本解决“主体功能区划为什么要实行生态补偿”的问题之后,第二部著作探讨了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问题,第三部著作则提出并解决具体的补偿方式问题,政策含义更清晰。补偿方式是“区域生态补偿”的一个难题,是主体功能区划得以施行和落实的一个难题。人们往往从比较熟悉的、一般意义上的“生态补偿”出发,提出为什么补、补给谁、怎么补和补多少的问题,也就是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问题。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区域生态补偿”并不能完全遵循“生态补偿”的思维定式。“生态补偿”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人类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与生态的外部性、市场失灵和政府如何干预等问题。内化和制度建设等政策方向已经为经典文献所解决;对企业征税、收费以及排污权交易等发挥市场作用的做法也已经在实践中实行;而“区域生态补偿”要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解决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即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区域的天赋存在差异,因此,尽管每个区域政府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但是发展的机会、条件和获得的成果却是大不相同的,而发展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工业化。如果强调区域的天赋差异并主张区域的功能分工,就等于使一部分区域损失工业化的机会。对发展的“损失”进行补偿显然在“为什么补”的补偿目的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受损生态系统的“生态补偿”。区域总是发展的,发展的效应不仅作用于区域自身的生态环境,而且作用于其他区域。发展的效应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为其他区域提供生态服务或者为其他区域提供发展的带动,都是非常重要的积极外部作用。这就是区域外部性问题。区域外部性的存在使区域生态补偿在“补多少”的原则上要较一般意义的“生态补偿”复杂得多。这是因为:①在“生态补偿”里不会因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积极作用而要“补偿”,而在“区域生态补偿”里,既要克服消极的区域外部性,又要发挥积极的区域外部性;②区域外部性必定涉及多个区域的关系,既有上级对下级的关系、也有同级政府的关系,所以即使解决了“为什么补”的问题,“区域生态补偿”在“谁来补”和“补多少”的问题上也要较“生态补偿”复杂得多。上述问题如此复杂,“怎么补”即探讨补偿方式就成为一个焦点问题。本书就是从补偿方式人手,力求系统建立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从基本原理上回答“为什么补”、“补给谁”、“怎么补”的问题。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对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直接投资是区域生态补偿中最显而易见的两种补偿方式。中央政府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中的责任、中央政府在主体功能区划中获得的生态安全利益是它承担责任的理论根据。
《区域生态补偿的方式探讨》整理了我国在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生态与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即将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划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功能区”和“区域外部性”等内容;阐述一般意义上的“生态补偿”与“区域生态补偿”的关系,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三个历史性局限出发,提出国家实施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从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直接投资两个方面阐述国家实施区域生态补偿的基本方式;围绕“区域责任”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力量等问题,阐述另外两种区域生态补偿的方式,即区域之间的“土地置换”和“生态交易”。同时,《区域生态补偿的方式探讨》总结了同外人口迁移的事例,系统分析了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区域发展的关系,并提出:在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人口迁移最重要的形式和内涵。 《区域生态补偿的方式探讨》可用作高等学校地理学、环境科学、应用经济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制定政府政策人员的参考书。
前言第一章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生态补偿问题的提出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问题第二节 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第三节 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第四节 工业化城市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五节 国家主体功能区划:面临区域生态补偿主要参考文献第二章 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问题与体制机制探讨第一节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第二节 对“区域外部性”基础理论的探讨第三节 对建立国家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第四节 从区域生态补偿到国家的人口迁移战略主要参考文献第三章 财政政策与区域生态补偿第一节 区域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理论分析第二节 我国目前关于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现状与问题第三节 区域生态补偿财政制度的综合改进第四节 财政政策工具的局限性主要参考文献第四章 中央政府直接投资与区域生态补偿第一节 巾央政府投资与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第二节 中央政府直接投资下的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工程第三节 充分发挥中央政府投资在区域生态补偿中的作用主要参考文献第五章 土地利用区域分工与区域生态补偿第一节 土地利用区域分工与生态补偿的理论分析第二节 土地利用区域分工的实践考察第三节 土地利用分工与补偿的体制机制探索主要参考文献第六章 生态交易、生态合作与区域生态补偿第一节 关于市场机制与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问题第二节 生态交易的实践第三节 区域生态合作第四节 生态交易、区域生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主要参考文献第七章 落后地区人口迁移对生态补偿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第一节 国外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迁移第二节 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的贫困人口问题第三节 我国农村人口迁移问题第四节 人口迁移——农村人口城市化面临的问题第五节 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战略措施探讨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1.三江源地区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最大的产水区,是我国淡水资源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主要补给线,是中国和亚洲几十亿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中国现代文明得以为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命脉。源区冰川雪水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条江河每年向下游供水600亿m3。流域面积分别为:黄河源区16.7万km2,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9/6;长江源区15.9万km,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4%;澜沧江源区3.7万km。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10%。因此,源头地带的生态环境状况,对维系整个黄河、长江及澜沧江水系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态地位和效应具有重要影n向。2.三江源是我国乃至世界罕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因库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j江源地区独特的生物区系,区内集中分布着大量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特有物种多,是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该区野生维管束植物有2238种,加上栽培植物共有2308种,约占全周植物总数的8%,其中种子植物占全国种子植物总数的8.5%,优良牧草70余种,乔、灌术有80余种,受到我国政府和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0余种,我国特有种植物1000余种,青藏高原特有种705种。野生动物有兽类85种(我国特有种54种)、鸟类238种(我国特有种16种)、鱼类40种(40%以上的种类是我国特有物种)、两栖爬行类48种,有国家工级保护动物16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53种。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
《区域生态补偿的方式探讨》认为,“区域生态补偿”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政策思路。《区域生态补偿的方式探讨》讨论了现行“生态补偿”政策的效力缺陷,提出了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政策体系的理论依据。《区域生态补偿的方式探讨》提出了“区域生态补偿”的政策体系,并对每一种补偿方式要解决的问题和具体的实力法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