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视阈中的人
2010-7
刘黎明、赵国祥、 刘志军 科学出版社 (2010-07出版)
刘黎明
271
关于心理学的出身,学界公认的观点是:哲学是其母体,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是其催生的力量。由于出身的这种特殊性,心理学诞生后百余年来,一直在“亦文亦理”的道路上摇摆前行。其间,心理学与教育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等以教育问题为直接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和领域,还有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社会心理学等为实施教育提供依据和指导的学科,当然还有最新的认知神经科学,其成果和研究进展都会直接触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可以说,心理学中的若干分支学科的发展与研究成果为教育问题的科学解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问题“心理学化”的同时,教育学的发展也在拉动心理学的成长。教育不仅是心理学展示价值的重要领域,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源。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学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心理学若干领域研究的方向、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成果的价值。总而言之,教育与心理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好朋友”,应该携手而行。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策划出版“教育·心理研究与探索”丛书,集中展示近年来该院在全国著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教育学、心理学年轻教师的科研成果,不仅反映出该院教师队伍建设成效颇显,同时再次表明教育与心理相辅相承的密切关系。
把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人性的揭示概括为自然性、社会性、发展性和实践性,以此为逻辑起点深入探讨了教育学视阈中的人性问题,即:自然性为人的生命本原,是教育学关于人的认识的原点;社会性为人的现实本质,是教育学关于人的认识的依据;发展性为人的价值所在,是教育学关于人的认识的价值取向;实践性为人的生成机制,是教育学认识人的思维路径。最后.提出了教育中“人的存在”到“人的生成”的教育人学构思。 立足马克思主义人学探究教育学视阈中的人,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为理论基础,并从教育学特有的视角审视人的一些根本特性。 《教育学视阈中的人: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考》适合教育行政人员以及从事教育学研究、教学、学习的人员参阅。
丛书序(申继亮)前言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教育学视阈中人的问题的提出第二节 教育学视阈中人的认识的理论根基第三节 教育学视阈中人的研究构思与方法第二章 从生命本原上认识教育中的人第一节 自然性——人之生命本原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命自然观第三节 从生命本原再认教育中的人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需要第三章 从现实性上认识教育中的人第一节 社会性——人之现实本质第二节 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现实人的本质观第三节 教育学中人的“社会性”问题反思第四节 关注教育中的“具体个人”第四章 从发展性上认识教育中的人第一节 发展性——人之生命价值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三节 教育学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省思第四节 全面发展教育的当代诠释第五章 从“实践”意义上认识教育中的人第一节 实践——人之生成机制第二节 教育中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第三节 教育中人的交往实践活动第六章 反思与重建第一节 教育学中关于人之认识反思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学中人的认识之思第三节 教育学关于人的认识理路参考文献后记
应该说,教育人类学的兴起,不仅有力地强化了人在教育及教育学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教育学视阈中对人的认识。然而,也许是教育学自身的发展还太稚嫩,也许是人类学的研究太宽泛,与哲学和心理学相比,教育人类学最终还只是作为教育学开垦的一片领地,一直欠缺更多的耕耘和收获,所以,也难能担当起教育学所特有的视角对人的认识的重任。当然,教育学领域中对人的探究不只是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这三门学科,还有诸如生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都不可避免地要对人的问题进行探究。而我们之所以仅从这三门学科进行分析,是因为在我们看来,这三门学科不仅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且基本上可以代表教育学领域对人的研究的成果。从这些成果来看,它们既为我们认识教育中的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视角和科学依据,同时也暴露出对教育中人的认识的不足和局限。或者说,这些认识成果基本上还只是停留在其他学科的意识中,缺乏一种教育学学科意识对人的认识。因此,就需要有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思维,尤其是立足教育学特有的视角对其进行整合与提升,以形成对教育中人的重新认识,即形成教育学关于人的真正理解和把握。
人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基于对人的问题的极大兴趣,尤其是对教育过程中人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方面的特别关注,同时也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认同,我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为理论基础,探究立足教育学视角人的认识问题为研究课题。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面对人之问题的纷繁复杂,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自身知识的浅薄和能力的有限,进而想到了退缩。是我的导师叶澜教授,及时地为我导航引领,排疑解难,并以诲人不倦的学者风范驱动着我跋涉在这段学术历练的征程中。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读书的三年,不仅使我在知识、思想等方面收获颇丰,更重要的是使我强烈地感觉到,从此开始了一种真正的学术人生,且向往着走向“生命自觉”。这对我这个一向“受动性”大于“能动性”的人来说,其中所包含的意蕴,也许只有我自己才能够深切地体会到。所以,尊敬的叶老师,此时此刻虽然一个“谢”字不足以承载我厚重、感恩的心意,但在暂时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也只好借此深深地道一声:感谢您!此外,华东师范大学的陆有铨老师、杨小微老师、杜成宪老师、熊川武老师、郑金州老师、范国睿老师等的渊博知识和悉心教诲,让我受益匪浅,记忆深刻。卜玉华老师、李家成老师、李政涛老师、李伟胜老师等敏捷的思维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使我耳目一新,备受激励。真心地谢谢你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老师们!在我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曾给予我重要影响和帮助的还有王道俊老师、郭文安老师、扈中平老师、王坤庆老师等我的硕士导师。是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深邃丰盈的思想、学识,以及不吝赐教的良师行为,促发了我学术思想的萌芽,并滋养着我精神生命的成长。在此,同样向我的这些恩师们献上我最深切的谢意!另外,在此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爱人侯宝顺、儿子侯雨以及我的父母。由于曾经经常在外读书求学,忽略了许多作为妻子、母亲及女儿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家人的浓浓亲情和默默支持,我也心存一份感激之情。
《教育学视阈中的人: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考》编辑推荐:人,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历史与实践表明:任何教育活动要想真正卓有成效,就必须建立在对人的充分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因此.教育学研究最应以对人的问题的探讨和解答为己任,最该将有关人的学说作为其理论核心。然而,在目前大量有关人的学术思想和成果中,教育学特有的学科立场和视角对人的解读却微乎其微。 《教育学视阈中的人: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考》选择“教育学视阈中的人”为研究主题,就是想尝试呼吁并突出人学研究在教育学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想尽其所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