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科学修辞学研究

李小博 科学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科学  

作者:

李小博  

页数:

2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怎样认识、理解和分析当代科学哲学的现状,是我们把握当代科学哲学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推进它在可能发展趋势上获得进步的重大课题,有必要将其澄清。如何理解当代科学哲学的现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尼苏达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出了一部书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书中有作者明确地讲:“科学哲学不是当代学术界的领导领域,甚至不是一个在成长的领域。在整体的文化范围内,科学哲学现时甚至不是最宽广地反映科学的令人尊敬的领域。其他科学研究的分支,诸如科学社会学、科学社会史及科学文化的研究等,成了作为人类实践的科学研究中更为有意义的问题、更为广泛地被人们阅读和争论的对象。那么,也许这导源于那种不景气的前景,即某些科学哲学家正在向外探求新的论题、方法、工具和技巧,并且探求那些在哲学中关爱科学的历史人物。”①从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科学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或某种视角上地位的衰落。而且关键的是,科学哲学家们无论是研究历史人物,还是探求现实的科学哲学的出路,都被看做是一种不景气的、无奈的表现。尽管这是一种极端的看法。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科学哲学在近30年的发展中,失去了能够影响自己同时也能够影响相关研究领域发展的研究范式。因为,一个学科一旦缺少了范式,就缺少了纲领;而没有了范式和纲领,当然也就失去了凝聚自身学科,同时能够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能力,所以它的示范作用和地位就必然地要降低。因而,努力地构建一种新的范式去发展科学哲学,在这个范式的基底上去重建科学哲学的大厦,去总结历史和重塑它的未来,就是相当重要的了。

内容概要

本书在简要考察国内外科学修辞学基本研究状况的基础上,立足于20世纪人类哲学理智发展的背景和趋势,探讨了科学修辞学形成的理论基础。着重从科学修辞学的操作域面入手,具体分析了修辞学理论和方法在科学发现、科学交流和科学争论中的独特作用。同时,探讨了科学修辞学与“解释学转向”、后现代主义、科学社会学等思潮之间的思想理论关联,进而从认识论、方法论的层面以及更为综合广阔的哲学层面展示了科学修辞学的理论意义。本书还结合需要进一步思考和鳃决的一些理论问题,对科学修辞学在未来的调整策略和发展趋向进行了展望。 本书适合科学修辞学、科技哲学、科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研究者和大学师生阅读。

书籍目录

总序导言 科学修辞学的理论现状第一章 科学修辞学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修辞学的进展及其朝向科学的转向 一、传统修辞学的理论奠基 二、近代修辞学的理性调整 三、现代修辞学的复兴繁荣 四、科学修辞学的蓬勃兴起 第二节 科学哲学的进展及其朝向修辞学的转向 一、科学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二、科学哲学的“解释学转向” 三、科学哲学的“修辞学转向”第二章 科学修辞学的理论域面 第一节 科学发现的修辞学 一、科学概念的发现与隐喻修辞学 二、科学理论的发现与类比修辞学 三、科学事实的发现与模型修辞学 第二节 科学交流的修辞学 一、科学交流的起点——科学实验中的修辞学 二、科学交流的媒介——科学论文中的修辞学 三、科学交流的主体——科学社会中的修辞学 第三节 科学争论的修辞学 一、科学争论的修辞学域面 二、科学争论的修辞学特征 三、科学争论的修辞学解决第三章 科学修辞学的理论关联 第一节 科学修辞学与“解释学转向” 一、“解释学转向”的修辞学意义 二、科学修辞学的解释学特征 三、科学修辞学对解释学的超越 第二节 科学修辞学与后现代主义 一、科学修辞学与后现代主义解构论 二、科学修辞学与后现代主义整体论 三、科学修辞学与后现代主义多元论 第三节 科学修辞学与科学社会学 一、科学社会的“规范”与科学修辞学 二、科学社会的“范式”与科学修辞学 三、科学社会的“纲领”与科学修辞学第四章 科学修辞学的理论意义 第一节 科学修辞学的认识论意义 一、科学修辞学的认识论地位 二、科学修辞学的认识论特征 三、科学修辞学的认识论重建 第二节 科学修辞学的方法论意义 一、科学修辞学与语言 二、科学修辞学与“发明” 三、科学修辞学与“解题” 第三节 科学修辞学的哲学意义 一、科学修辞学与哲学转向 二、科学修辞学与哲学理性 三、科学修辞学与哲学文本结束语 科学修辞学的理论趋向 第一节 科学修辞学的科学意义 第二节 科学修辞学的哲学意义 第三节 科学修辞学的修辞学意义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极端派。格罗斯(AlanG.Gross)的《科学修辞学》①一书可以说是科学中修辞研究极端派的代表。他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出发却又超越了后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被清除,修辞学最初的诡辩论精神必须自由地流淌”②。在他的著作中,格罗斯首先探讨了科学与修辞学之间的关系,然后具体分析了科学中的风格、安排和发明等修辞学内容,最后延伸到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开始是聚焦于经典修辞学的几个基本术语:理性(logos)、信誉(ethos)、情感(pathos)、难题(stasis)、风格(style)、布局(arrangement),描述了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在科学中得到体现的。然后他像用修辞学来更新我们对科学的理解一样,用波普尔、弗洛伊德、哈贝马斯、胡塞尔等的洞见来充实对现代科学的修辞分析。格罗斯对科学中修辞研究的一个特点是,他非常重视对科学案例的考察。他先后考察了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等科学思想中所包含的修辞学因素,探讨了修辞在科学论文、科学模型、科学规范中的作用。之所以说格罗斯是科学修辞学研究的极端派代表,主要体现在他要求科学中的修辞学产生一种知识的形态,以便形成一种规范的科学。他提出,一个完整的科学修辞学应当避免这样一种困境,那就是,在对科学文本进行修辞分析之后,一些非修辞的东西依然存在,一个科学的硬核依然存在。他认为,如果科学修辞学不是独立自主的,而是需要其他科学的证实,那么科学中的修辞的存在就是没有根基的。所以,格罗斯所坚持的科学中修辞的极端论事实上也就是修辞的科学论。迈尔斯(Greg Myers)的《书写生物学:科学社会建构中的文本》一书拥有和格罗斯一样的目的,那就是要揭示科学文本客观性中存在的多层社会维度。之所以说迈尔斯也是科学修辞学研究极端派的一员,并不在于他的研究方法,而在于他进行修辞分析的目的。就像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SSK)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一样,迈尔斯力图表明,即便是科学的经验部分,也纯粹是社会修辞性的,换句话说,除了其社会的修辞维度,科学不能还原为别的什么东西,科学实际上产生的就是在关于自然信息掩盖之下的经过修辞改造的文化信息。

后记

本书选择科学修辞学作为研究主题,与我的博士生导师郭贵春教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早在15年前,导师就以超越常人的哲学家的敏锐注意到“科学修辞学转向”的问题,并就此进行了具有开辟性意义的研究。在交流博士论文选题时,导师热忱地鼓励我进行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科学修辞学研究。题目确定后,导师多次和我研究论文的框架结构和主体内容,讨论论文的每一处细节,帮助我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导师工作极其繁重,但仍在百忙之中利用节假日仔细审阅我的论文,并且提出非常具体的修改意见,给予我无限的启发和指导。可以说,本书在选题、组材、结构、叙议、修改、发表、出版的全部过程中都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指导。没有导师的谆谆教导和时时督促,我是难以完成的。师恩难忘,谨向导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谢忱!本书是我在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的学习和研究成果。在这一国家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我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得到了邢润川、高策、成素梅、乔瑞金、薛勇民、魏屹东、张培富、殷杰、李树雪、郭晋凤、许玉萍、孙立真等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与同届学友李廷勇、赵冬、赵乐静、张秀萍、崔国红、阎莉、王姝彦一起度过三年的博士生活。我们团结友好,互助互爱,一起探讨了许多问题。我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积累下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在此,我向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真诚的感谢!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粗陋和不足之处,恳请学界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科学修辞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科学修辞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刚买到就开始看了,讨论的问题也正是我刚刚进入科学哲学领域时候想过的问题。我本科学的是中文,硕士和博士读的是科技哲学。在刚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我就想过,既然当今的各个人文学科普遍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那么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用人文学科方法来去研究自然科学呢?于是我的目光自然转移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用文学分析的方法来解读自然科学文本。修辞学作为古老的文学学的分支学科,就成了我首先考虑的切入点。这本书完成于2010年,也正是我读研二的时候,当时不可能知道有同专业的前辈在写作这本书,但是相隔如此之远,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术圈子中,同时想到了一个问题,不得不感慨,这个问题是一个集体的问题,而不是某个人脑子一热的心血来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