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

刘彦随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刘彦随  

页数:

3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9)研究成果之一,是面向国家新农村建设战略需求,着眼地理学综合视角,系统研究中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理论问题、科学问题与战略问题的第一本专著。
  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新农村建设机遇与地理学研究任务;国内外农村发展研究进展与实践启示;新农村建设研究的地理学理论;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研究方法;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区域导向;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区域差异格局;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途径;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研究讨论与展望。整体上贯穿了“理论-方法-实证”的学术思路,突出了新农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的系统性、理论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资料翔实、层次清晰、观点鲜明、分析透彻,是一部集理论思索与方法探索、现状评析与情景分析、典型剖析与战略决策于一体的佳作。可为中国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农村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拓展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发挥地理学服务“三农”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资源科学等学科的教学或参考书目,也可供区域发展、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使用。

作者简介

  刘彦随,1965年4月生,陕西绥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地域研究与开发》杂志副主编,《地理研究》、《资源科学》、《地理科学进展》、《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等十多种学术期刊编委;1985年、1992年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学士、硕士,1995年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博士,1998~200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后,2000年6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工作至今。2001年、2003年赴Montana
State University、Auckland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农业地理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土地整治研究。率先系统开展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探索,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三观”机制、层次效应理论和结构-功能链模式,构建了中国可持续土地利用战略体系的“环扇模型”,揭示了中国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农村空心化的“生命周期”与空间型式,提出了农村土地整治的“三整合”(组织、产业、空间)理论和“一整三还”(还林、还田、还园)模式

书籍目录

丛书序
丛书序二
前言
第1章 中国新农村建设机遇与地理学研究任务
 1.1 中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1.1.1 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持续下降
  1.1.2 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
  1.1.3 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
  1.1.4 农村发展区域差距日益加剧
  1.1.5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
 1.2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与历史机遇
  1.2.1 总体上迈入转型升级新阶段
  1.2.2 农业与农村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1.2.3 农业与农村发展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1.3 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研究视角和任务
  1.3.1 地理学研究农村发展问题的视角
  1.3.2 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研究主题与主线
  1.3.3 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研究主要任务
  
第2章 国内外农村发展研究进展与实践启示
 2.1 国外不同学科视角的农村发展研究进展
  2.1.1 农村发展的地理学研究
  2.1.2 农村发展的社会学研究
  2.1.3 农村发展的经济学研究
  2.1.4 农村发展的政治学研究
  2.1.5 不同学科视角的农村发展研究比较
 2.2 我国农村发展研究的进展与趋向
  2.2.1 我国农村发展研究进展
  2.2.2 我国农村发展研究趋向
 2.3 我国农村建设与发展实践和探索
  2.3.1 20世纪上半叶的农村建设
  2.3.2 1949~1977年的农村建设
  2.3.3 1978~2004年的农村建设
  2.3.4 2。05年以来的农村建设
 2.4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发展典型实践与经验借鉴
  2.4.1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经验启示
  2.4.2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土地整理成功案例与借鉴
  2.4.3 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发展主体及其行动参与
  2.4.4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2.4.5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的成功经验
  
第3章 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理论
 3.1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3.1.1 农村问题产生与演变
  3.1.2 农村产业发展与优化
  3.1.3 农村建设目标与理念
  3.1.4 农村发展对策与模式
 3.2 新农村建设的地理学理论体系
  3.2.1 新农村建设的现有相关理论
  3.2.2 新农村建设的地理学研究优势
  3.2.3 新农村建设的地理学研究任务
 3.3 新农村建设的地理学理论解析
  3.3.1 城乡地域系统构成及其互动作用
  3.3.2 农村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理
  3.3.3 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其主导类型
  3.3.4 农村空心化时序演进及其整治机理
  3.3.5 新农村建设的整谐发展原理与途径
  3.3.6 新农村建设的资源最优化配置
  
第4章 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研究方法
 4.1 新农村建设地理学方法体系
  4.1.1 新农村建设的地理学思维
  4.1.2 新农村建设地理学方法架构
  4.1.3 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研究定量分析方法
 4.2 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研究主要方法
  4.2.1 农村综合调查方法
  4.2.2 农村发展状态评价方法
  4.2.3 村域系统诊断方法
  4.2.4 农村综合区划方法
 4.3 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综合集成方法
  4.3.1 新农村建设的地理学综合研究
  4.3.2 新农村建设地理研究的集成技术思路
  4.3.3 新农村建设地理学综合集成研究方案
  
第5章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区域导向
  ……
第6章 东部沿海地区新地区新农村建设区域差异格局
第7章 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弄模式
第8章 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途径
第9章 新农村建设地理学业研究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5.农村土地产权(物权化)创新艰难2007年,我国颁布了《物权法》,为明晰农村集体产权、保障农民利益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但是,中国土地产权制度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安排,其次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安排,最后才是一种财产法律制度安排。法律名义上的公有制形式与市场经济中私有产权形式诉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比如,各地普遍存在借新农村建设“三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和农业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区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的名义变相圈占集体土地的行为。再如,企业作为农村土地整理的主要推进主体,由于其经济理性,仍存在向政府“寻租”以变相获取集体土地经营权和处置权的动机。此外,作为农村集体土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宅基地因其特殊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功能的物权形式,现阶段仍缺乏退出机制和抵押制度设计,更缺乏有偿流转和置换的法理基础。因此,农村土地流转的价值增值分配机制,也是亟须深入研究的理论难点和重点。构建科学、公平、合理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体系,借此提高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农村土地价值,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将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物权化改革的重要方向。6.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新农村建设问题我国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5年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新房建设、道路修缮、环境治理等新农村建设工程,以往一些农村地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亮堂堂、外面乱糟糟”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现有的村镇建设规划理论严重滞后于建设实践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普遍缺乏对区域产业、就业能力及其资源与环境容量的科学评估、论证和总体规划,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发展,重安置、轻创业,建设在前、规划滞后,模式在前、政策滞后,实践在前、理论滞后的问题,导致“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严重后果,更为村庄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埋下了隐患。在传统农区农村空心化加剧发展的地区,新农村建设普遍缺乏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指引的整域城乡发展规划。在空心村投资建房,不是消费,而是浪费。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亟须探讨统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发展统筹规划及其分类、分区推进的战略问题。面对复杂多样的农村发展矛盾与问题,深入探究《我国新农村建设促进法(条例)》,实行依法依规建设,势在必行。


编辑推荐

《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是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 PDF格式下载



作为国内乡村地理的权威,刘彦随老师的研究有针对性、前瞻性和时代特色,很值得一读~


尚未阅读,但听说书很好,是该研究领域比较具有权威意义的书籍。


刘彦随主持的这部丛书很不错的,值得一读


值得专业人士阅读


这本融理论与实践一体的研究,对开展乡村地理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其视野和方法都值得学习。尚未深读46万字的具体内容,或许还有更好的评价。实证研究取样限于东部沿海地区,代表了新农村的发展方向,但对广大中部与内陆地区有些缺憾。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