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呼吸治疗及临床应用

曾勉,谢灿茂 主编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曾勉,谢灿茂 主编  

页数:

33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着重介绍了在呼吸重症治疗中呼吸支持治疗和监护的新技术,紧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加强了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反映了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全书共8章,包括呼吸治疗基础、呼吸衰竭的基础和临床、氧疗、机械呼吸支持治疗模式和肺保护策略以及高频通气、无创性人工通气、特殊临床状态的呼吸支持治疗等。本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并附以图解,使阐述更加简明易懂。
  本书涉及面广,专业性和技术性强,可作为重症医学临床工作者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医学院校本科生、研究生选修教材。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呼吸治疗与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重症监护室的设置与管理
第二章 呼吸治疗相关基础
第一节 呼吸系统的临床解剖
第二节 呼吸生理与肺功能学
第三节 呼吸系统防御及免疫功能
第四节 组织氧的输送和应用
第五节 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排除
第六节 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第三章 常见呼吸治疗
第一节 氧气治疗
第二节 气道管理
第三节 气道湿化治疗
第四节 雾化吸入疗法
第五节 体位引流排痰疗法
第四章 机械通气基础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机械通气生理学效应
第三节 机械通气目的及其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四节 呼吸机与患者的连接
第五节 无创正压通气
第六节 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及调整
第七节 呼吸机报警设置及常见报警处理
第八节 呼吸波形及环的分析
第九节 机械通气患者的湿化及气道管理
第十节 撤机及拔管
第十一节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第十二节 常见故障的应对与排除
第五章 机械通气在临床的具体应用
第一节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三节 危重型支气管哮喘
第四节 急性肺水肿
第五节 创伤及外科术后并发呼吸功能不全
第六节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
第七节 神经肌肉疾病
第八节 肺泡蛋白沉着症
第九节 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
第六章 呼吸功能不全患者的监测
第一节 心电监护
第二节 循环功能监测
第三节 动脉和中心静脉置管监测
第四节 Swan-Ganz导管监测
第五节 呼吸功能监测
第六节 PEEPi监测
第七节 脉氧监测及经皮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第八节 血气分析
第九节 床旁肺功能监测
第十节 危重患者评分
第七章 非常规机械通气技术及应用
第一节 高频通气
第二节 窒息氧合
第三节 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应用
第四节 NO吸入疗法
第五节 负压通气
第六节 膈肌起搏
第七节 液体通气
第八节 氦氧混合气机械通气
第九节 人工肺和血管内氧合器
第十节 家庭机械通气
第八章 呼吸机的应用与维护
第一节 呼吸机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节 呼吸机的分类
第三节 呼吸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四节 几个厂家品牌呼吸机的功能特点和保养维护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呼吸治疗与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历史一、机械通气的发展历史(一)早期(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机械通气公元15世纪,随着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到来,科学得以快速发展,此时期代表人物有LeonardodaVinci(1452~1519年),他是从事人体解剖和动物生理实验的。他推论胸膜腔内压力低于大气压而使肺膨胀,即空气通过胸廓风箱式的作用而进入肺内。他也观察到火会消耗空气中的一种成分,动物在不能燃烧的空气中不能生存。这对于以后的呼吸生理学及机械通气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早在1555年和1667年,Vesalius和Hooke就发现使用向肺内充气的方法可以维持动物的生命。Vesalius首次对猪进行气管切开并气管内插管成功,开创了建立人工气道之先河,同时也证实通过气管内插管施以正压通气能使动物的肺膨胀。他曾写道:"动物的生命某种程度上可得以恢复,但这必须试图在气管上开一口,将芦苇或竹管插入气管开口内,然后通过管道吹入气体。。动物的肺可膨胀至整个胸腔的容积。"1667年,Hooke在犬身上重复这一技术成功,并首次应用风箱技术成功地进行了正压通气。1743年,英国牧师兼生理学家StephenHales发明了第一台"呼吸机",用于船工和矿工。但直到1790年ThomasBeddoes发现给患者吸入气体可以治疗某些疾病,呼吸机才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机械通气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1792年,Curry首次在人身上进行了气管内插管,用于人类疾病的抢救。19世纪初,大多数早期的装置,如Woillez的人工呼吸器,使用一种封闭身体的铁肺,用外形与蒸汽柜或电话亭相似的大风箱产生低于大气的压力,该负压设计符合生理性。在英国皇家慈善学会(RoyalHumaneSociety)的赞助下,风箱技术在欧洲被急救人员用于溺水患者的复苏,但由于这一技术过于粗糙、缺乏经验和应用不当,致使许多并发症发生,患者甚至因气胸而死亡。因此,1827年Leroy就此向法国科学院提出报告,使经气管内插管进行简单手动人工通气用于复苏的势头得以遏制。面对这种局面,人们关于机械通气的研究提出两方面的观点:①改进原有粗糙的人工气道技术;②寻找其他的人工通气方法,从根本上避免建立有创的人工气道。前者的探索与19世纪中叶麻醉学的发展密不可分;而后者则与后来体外负压通气技术的出现有关。(二)近代(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的机械通气1846年10月16日,Morton在美国马萨诸塞中心医院当众以乙醚麻醉示范演示成功,标志着现代麻醉学的开始。Snow在伦敦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意识到Morton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1858年,Snow首次应用气管内麻醉在兔的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他给兔子切开气管后,以一根管子连接气管和充以氯仿的气囊,通过压缩气囊的方法进行麻醉。Snow的这一实验在麻醉学和机械通气领域具有两个重要意义:①标志着具有重大意义的气管内麻醉方法的建立,从而便于呼吸道管理,极大地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②连接于气管内导管的充满麻醉气体的气囊,实际上是现代正压通气气囊的最初形式。1869年,德国的外科教授Trendelenburg首次将气管内插管麻醉用于人的上气道手术中,并对气管切开用的气管内导管加以改进,将一可扩张的气囊套于导管周围,以封闭导管与气管壁之间空隙,防止手术时血液吸入肺内。这一带有气囊的气管导管日后成为压力转换正压机械通气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1880年英国的MacEwen发明了可以通过口腔导入气管的金属导管,并首次行经口气管插管。1887年O摧Dwyer也发明了一类似导管,其前端稍膨大,可嵌楔入声门内用于白喉患者的治疗,但未能广泛推广应用。1893年,Eisenmenger对经口气管插管的材料加以改进,以较为柔软的材料代替。1895年Kirstein在柏林首次介绍直接喉镜的应用。1907年美国费城的医师Jackson将直接喉镜加以改进后,喉镜直视下气管插管方法便成为气管插管的标准技术方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呼吸治疗及临床应用 PDF格式下载



通俗易懂,实用 ,使用性很强,感觉很好


很不错的书 就是让我等了好久 原来不是当当自营的 从广州发货 差点投诉了


很好,很实用。。。


自己的弱项 好好提高


是正版,文字很清楚,不错


讲的还是比较详细的,但是没什么新的内容


此书简明的叙述了一些治疗疾病的原则,有指导意义,推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