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考古学文化研究

杨勇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杨勇  

页数:

40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云贵高原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西南夷”土著族群创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同时随着该地区被逐步纳入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图,汉文化大量进入并推动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杨勇编著的《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考古学文化研究(精)》通过对考古材料的系统梳理,就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土著青铜文化和汉文化遗存分别展开研究,初步构建了土著青铜文化的谱系,揭示了早期汉文化的面貌。在此基础上,又围绕汉、夷文化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一步探讨了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社会文化变迁。此外,对研究中涉及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也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本书是关于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考古学文化的一部综合性研究专著。
《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考古学文化研究(精)》适合于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的设定
第二节 研究史的回顾
一、主要考古发现
二、主要研究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构想
一、内容和目标
二、方法及思路
三、有关问题的说明
第二章 战国秦汉时期贵州高原的土著青铜文化
第一节 黔西北地区土著青铜文化
一、赫章 辅处墓地
二、赫章 可乐墓地
第二节 黔西南地区土著青铜文化
一、普安铜鼓山遗址
二、黔西南地区其他土著青铜文化遗存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昭鲁盆地的土著青铜文化
第一节 昭通地区土著青铜文化
一、营盘墓地
二、文家老包墓地
三、白沙地墓地
第二节 威宁中水土著青铜文化
一、银子坛(梨园)墓地
二、红营盘(独立树)墓地
第三节 相关问题探讨
一、文化类型及其特征和年代
二、与其他文化的联系
三、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及族属
第四章 战国秦汉时期滇池地区的土著青铜文化
第一节 主要遗存及其研究
一、晋宁石寨山墓地
二、江川李家山墓地
三、昆明羊甫头墓地
四、呈贡天子庙墓地
五、呈贡石碑村墓地
六、呈贡小松山墓地
七、安宁太极山墓地
八、昆明五台山墓地
九、昆明大团山墓地
十、澄江金莲山墓地
十一、江川团山墓地
十二、滇池地区其他青铜文化遗存
第二节 相关问题探讨
一、族属与年代
二、文化特征
三、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
四、与其他文化的联系
第五章 战国秦汉时期滇东高原的土著青铜文化
第一节 主要遗存及其研究
一、曲靖八塔台墓地
二、曲靖横大路墓地
三、曲靖平坡墓地
四、嵩明凤凰窝墓地
五、东川普车河墓地
六、宣威朱屯村铜器
七、泸西石洞村墓地
八、泸西大逸圃墓地
九、弥勒过洞村墓地
第二节 相关问题探讨
一、文化类型及其特征
二、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
三、族属及族群关系
第六章 战国秦汉时期滇西高原的土著青铜文化
第一节 主要遗存及其研究
一、楚雄万家坝墓地
二、楚雄张家屯墓地
三、牟定琅井铜器
四、禄丰新村铜器
五、祥云大波那木椁墓
六、祥云检村石棺墓地
七、祥云红土坡石棺墓地
八、宾川古底石棺墓地
九、宾川境内其他石棺墓
十、宾川夕照寺村土圹墓
十一、姚安营盘山土圹墓
十二、大理洱海沿岸铜器
十三、鹤庆黄坪墓地
十四、弥渡苴力石棺墓
十五、弥渡合家山铜器和铸范
十六、巍山母古鲁村铜器
第二节 相关问题探讨
一、文化遗存的年代
二、文化类型及族属
三、与其他文化的联系
第七章 战国秦汉时期滇西横断山区的土著青铜文化
第一节 主要遗存及其研究
一、剑川鳌凤山墓地
二、昌宁坟岭岗墓地
三、昌宁境内零星出土铜器
四、云龙坡头村铜器
五、永平仁德村铜器
第二节 相关问题探讨
一、文化遗存的年代
二、文化类型及族属
三、与其他文化的联系
第八章 战国秦汉时期滇东南地区的土著青铜文化
第一节 主要遗存及其研究
一、元江打篙陡墓地
二、个旧石榴坝墓地
三、蒙自鸣鹫墓地
四、广南白崖脚墓地
五、滇东南各地零星出土铜器
第二节 相关问题探讨
一、文化特征
二、与其他文化的联系
三、年代与族属
第九章 云贵高原的早期汉文化遗存
第一节 早期汉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
一、聚落遗址
二、墓葬
第二节 早期汉文化与土著青铜文化的关系
第十章 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与社会文化变迁
第一节 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
第二节 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土著青铜文化的渊源及兴起
第三节 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土著青铜文化与域外的联系
第四节 汉王朝对云贵高原的经略
第五节 西汉中期以后云贵高原的社会文化变迁
一、土著族群的社会文化变迁
二、早期汉人社会及其社会文化发展
第十一章 余论
一、考古学文化与族群的关系问题
二、文化遗物反映的文化联系问题
三、土著青铜文化的断代问题
附表
附表1 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土著青铜文化墓葬一览表
附表2 云贵高原汉式土圹墓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ABSTRACT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课题的设定云贵高原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这里自然生态环境独特,族群众多,长期以来文化的地域色彩也较浓厚。因地处边陲,云贵高原的古代历史是中国边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和研究表明,该地区古代历史的发展既与内地的历史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又有其特殊的一面。云贵高原还是沟通亚洲腹地和中南半岛以及连接中国内地和印度等地的枢纽,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很多资料显示,这一地区自古就是族群迁徙和文化传播的通道。基于这些原因,有关云贵高原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历来颇受关注。战国秦汉时期,是云贵高原古代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在此期间,云贵高原从史前或原史时期过渡到历史时期,由之前的“徼外蛮夷”之地演变为中央王朝的地方政区。同时,当地“西南夷”土著族群创造的青铜文化在进入鼎盛阶段后,继而又走向衰落,并逐步为铁器文明所取代。因此,在云贵高原的区域史研究当中,战国秦汉时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战国后期秦举巴蜀后,云贵高原渐为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所关注,后来成为秦汉帝国拓疆和统一活动的重要方向,并最终被纳入汉王朝的政治版图。从这一意义上讲,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历史文化及其变迁的研究,对认识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理解汉文化的扩张与传播,学术价值亦不言而喻。对于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历史和文化,《史记》、《汉书》、《华阳国志》及《后汉书》等早期文献都有过一些记载,从而为后人勾画了有关这一段历史的基本轮廓与框架。但由于这些记载内容有限,且书写者的立场和视角难免带有一定局限性,因而要全面、深入认识这段历史尤其是当地西南夷族群的历史和文化,还将有赖于考古发掘与考古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贵高原地区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战国秦汉时期的考古资料,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都为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在以往有关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考古学研究中,仍存在不少空白或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而且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以及学术本身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渐次产生。因此,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当前有条件也有必要对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的考古学文化作一全面梳理,并将之作为一个专题展开综合性的研究。兵器的较多发现则说明军事活动的重要性。《史记•西南夷列传》记唐蒙上书日:“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群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也有类似记载。关于西南夷经常反叛或相互攻伐的记载更常见于史书。推测当时的部族男性成员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则为士卒。从各种装饰品可以了解到可乐文化人群的一些生活习俗和审美特点。如发钗的较多发现,表明当时人们有椎髻等绾发习俗,而且发钗常与兵器共出,可知使用者包括男性。又如,手镯、耳块、扣等装饰品及其佩戴和使用方式也都颇有特点,体现了一定的审美取向。套头葬等奇特葬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反映了某种特定的精神信仰,是一种原史宗教意识在葬仪中的体现。也有称套头葬俗为“铜鼓葬”、“铜鼓套头葬”和“釜鼓葬”的。关于其内涵与意义,学界有多种看法,如灵魂崇拜和釜类器物崇拜说、反映墓主人身份及保护头颅的宗教信仰说,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说等③。参与并主持过可乐遗址考古的梁太鹤先生认为,可乐套头葬的主要目的还在于以此沟通神灵,使死者灵魂顺利抵达神灵世界,并能庇护部族后人的生产和生活,使用套头葬者属巫师一类的人物,所用釜、鼓为通神功能器物④。中国古代南方地区具有长期的原始宗教传统,民间巫风至汉代仍然流行,且由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宗教信仰呈现出多样性和分散性的特征。据有关文献,古代西南夷地区巫风亦较盛行⑤,可乐套头葬等奇特葬俗的发现印证了这些记载,同时也说明了该地区巫教信仰和灵魂观念的复杂性。究竟如何看待套头葬的含义,我们认为应该将之与其他葬俗放在一起考察,同时参考各种民族志材料和民族学研究的成果,作多角度的分析。如前所述,套头葬的具体形式有多种,其中有的还用釜套住死者的足部,如果再结合覆面葬等其他葬俗看,采用这些丧葬方式的主要目的似乎是要遮蔽死者的视线或束缚死者的手脚,这就很有可能与灵魂不灭以及害怕死者鬼魂作祟害人的观念有关。


编辑推荐

《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考古学文化研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考古学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博士论文基础上的专书,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