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与产出效益研究

周洪珍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周洪珍  

页数:

258  

内容概要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与产出效益研究》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对研究背景进行阐述,提出研究总体框架和技术路线的设计;第二章主要提出了竞技体育人才概念、投入概念、产出概念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人等一系列概念和定义;第三章介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效益及风险评估方法,如收入函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估法的应用;第四章分别研究了在第27、第28届奥运会周期国家对国家队优秀运动员培养投入,各省市在第九、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周期对各省市优秀运动员、后备运动员培养的投入现状;第五章分别从人才效益、奖牌效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五个方面对各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引用大量数据说明产出效益问题;第六章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效益实证研究,分别对五个效益相关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第七章是投人风险研究,分别提出了风险概念、风险指标分类,还对风险指标进行了评估和比较,认为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处于高风险状态;第八章分别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提高产出效益的应对措施。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与产出效益研究》可供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人员、体育院系师生、体育行业人员、经济工作者等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周洪珍,女,1953年10月出生,江西省樟树市人。现为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教授,体育重点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全国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科通信评审专家。
  从1999年起主持完成研究课题1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6项。先后在国内报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7部。
  曾获省优秀体育教师,两次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潮州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曾获全国体育科学学会优秀会员,多次获校教学、科研先进个人奖励。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简要历史回顾
  二、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效益的研究背景
 第二节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产出和风险综述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效益
  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风险
  三、评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的总体框架和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建树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本概念
 第一节 竞技体育人才
  一、竞技体育人才概念
  二、竞技体育人才的构成
  三、竞技体育人才的分类
  四、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阶段
  五、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第二节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
  一、投入概念
  二、竞技体育投入概念
  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概念
  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特点
  五、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渠道
 第三节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产出
  一、产出概念
  二、竞技体育产出概念
  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产出概念
  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产出效益概念
  五、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产出效益的理论依据
  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产出渠道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效益及风险评估方法
 第一节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效益评估方法
  一、收入函数法
  二、模糊综合评估法
 第二节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风险评估方法
  一、概述
  二、模糊综合评估法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现状
 第一节 国家运动队优秀运动员培养投入状况
  一、奥运周期国家运动队优秀运动员培养投入状况
  二、奥运周期国家运动队优秀运动员人均投入状况
  三、奥运周期国家运动队每枚奖牌投入状况
 第二节 各省市运动队运动员培养投入状况
  一、各省市运动队优秀运动员培养投入状况
  二、各省市后备人才培养投入状况
 第三节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存在的问题
  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对应性与不对应性的问题
  三、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的不利因素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效益
 第一节 人才效益
  一、国家运动队优秀运动员培养投入人才产出
  二、各省市运动队优秀运动员培养投入与全运会人才产出
  三、各省市运动队后备运动员培养投入与全国锦标赛人才产出
 第二节 奖牌效益
  一、国家运动队优秀运动员培养投入奖牌产出
  二、各省市运动队优秀运动员培养投入与全运会奖牌产出
  三、各省市后备运动员培养投入与全国锦标赛奖牌产出
 第三节 政治效益
  一、政治概念
  二、竞技体育与政治的联系
  三、竞技体育对国际交往产生的政治影响
  四、竞技体育对国内产生的政治影响
 第四节 经济效益
  一、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运动会为举办国带来的经济效益
  二、国内举办大型运动会带来的经济效益
 第五节 社会效益
  一、竞技体育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二、竞技体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竞技体育有利于丰富人们社会文化生活
  四、竞技体育有利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五、竞技体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六、竞技体育有利于促进就业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效益实证研究
 第一节 人才效益的调查分析
  一、优秀运动员保送深造
  二、奥运冠军的社会影响
  三、奥运冠军的国际影响
  四、体育明星与广告效益
  五、对体育明星敬佩的心理感受
 第二节 奖牌效益的调查分析
  一、运动会上拿奖牌的目的
  二、获得奖牌的心理感受
  三、获得奖牌的国际影响
  四、对奥运英雄的崇拜
  五、获金牌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 政治效益的调查分析
  一、大型运动会的国际影响
  二、大型运动会的国内影响
  三、运动员拼搏精神的社会影响
  四、运动员政治取向的态度
 第四节 经济效益的调查分析
  一、人才培养的经济效益
  二、举办大型运动会的经济效益
  三、世界冠军为家乡带来的经济效益
  四、体育彩票的经济效益
  五、体育明星代言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
  六、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产生的经济效益
 第五节 社会效益的调查分析
  一、世界冠军的自豪感
  二、服用兴奋剂对社会的影响
  三、赌球对社会的影响
  四、体育精神对人民的影响
  五、竞技体育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六、竞技体育有利于和谐社会发展
  七、竞技体育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八、体育明星精神对社会的影响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风险研究
 第一节 风险概述
  一、风险概念
  二、风险的基本特征
  三、风险的分类
 第二节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风险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风险概念
  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风险因子分类
  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风险指标分类
 第三节 运动员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风险实证研究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风险一级指标评估分析
  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风险二级指标评估分析
 第四节 运动员与教练员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风险比较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风险一级指标评估比较
  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风险二级指标评估比较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提高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效益对策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体系
  一、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体系
  二、拓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途径
 第二节 改革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
  一、建立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管理体制
  二、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管理模式
 第三节 建立健全竞技体育人才资源运行机制
  一、建立竞技体育人才资源运行机制
  二、健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机制
 第四节 健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调控的措施
  一、健全人才培养投入调控体系
  二、健全人才培养资源数据库
  三、健全人才合理流动制度
  四、健全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五、加强人才培养道德规范建设
  六、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影响
 第五节 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最佳投入措施
  一、由量投入转向质投入
  二、由经验投入转向科学投入
  三、由单向投入转向多向投入
  四、由非系统化投入转向系统化投入
 第六节 提高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产出效益的措施
  一、树立人才效益的观念
  二、提高人才资源利用率
  三、加快人才培养制度创新步伐
  四、加快培育竞技体育人才市场
  五、优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效益机制
  六、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管理
 第七节 建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风险应对措施
  一、政策风险控制
  二、项目布局风险控制
  三、管理风险控制
  四、实行运动员参赛风险应对策略
 第八节 北京奥运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c++程序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回顾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体制下,体育组织系统更多地是以集权化的形式出现,政府管理型,即“国家办一切”的体制一直被沿用,虽然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受旧体制根本性问题的约束,导致了权责不分、经费不足、管办不严等弊端。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人特征表现为: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是最主要或唯一的经费来源,政府承担了从训练到竞赛、从运动员工资福利到场地器材、从国家队到基层少年体校的一切开支。它有助于政府从全社会的最高利益出发,规划资源的配置,保证竞技体育及各级运动队的迅速发展;有助于政府对竞技体育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明确的规定,排除各种可能的干扰,使竞技体育紧紧围绕着政府的意志运转。各级运动队在经济上完全依赖国家,并对加大投入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投入模式的选择受到极大的限制,在政府包办一切事务的制度框架内,竞技体育只能是靠政府,而要形成社会、个人、政府共同办竞技体育的模式是不可能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竞技体育的改革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开始启动。针对“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方针”,即在政府办竞技体育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提倡社会团体、集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具体是: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行业、厂矿企业、高校投资办高水平运动队;专业运动队向社会寻求经济赞助,缓解训练竞赛经费不足的矛盾;竞赛参与主体与竞赛资金社会化。这些措施的实质是试图打破竞技体育由政府一家独揽大权的模式,积极争取政府财政之外的资金来源。但由于认识的误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目标与社会偏好不一致,以及竞技体育资源主要集中在政府等,导致竞技体育过分依赖国家,政府独家办运动队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依附于竞技体育投入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状况不可能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改革取向,我国以足球为代表的部分竞技体育项目相继推行了职业体育俱乐部制度,运动竞赛社会招标及商业性比赛不断涌现,为竞技体育向社会筹集发展资金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编辑推荐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与产出效益研究》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与产出效益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