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际经济比较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郑海涛,柏满迎,任若恩 著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郑海涛,柏满迎,任若恩 著  

页数:

20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关于国际经济比较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的理论专著。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经济比较的历史回顾;指数理论与国际经济比较的理论与方法.这包括国际经济比较的基本方法、多边比较方法、价格指数与购买力平价的公理化研究、投入购买力平价的测算模型等;以中国为比较国的国际经济比较应用研究,本书采用三种方法开展了该项研究:支出法下以1986年为基年的中国与美国经济比较研究,生产法下以1995年为基年的中国分别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双边比较研究,分别以1987年和1997年为基年的中国、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和韩国等国的多边比较研究。本书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国际经济比较的理论与方法,更为国际经济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视角。
  本书适合国际经济理论工作者,国际经济管理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关注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总序
前言
导言
 0.1国际经济比较的起源
 0.2支出法的历史回顾
 0.3生产法的历史回顾
 0.4多边比较的历史回顾
  0.4.1 CPD法
  0.4.2 EKS法
  0.4.3 G-K法
  0.4.4广义Theil—Tornqvist指数(CCD指数)——ICoP的多边比较方法
 0.5关于中国实际国民收入估计的历史回顾
 0.6关于国际经济比较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回顾
第1章 指数理论与国际经济比较的理论与方法
 1.1国际经济比较的基本方法
  1.1.1支出法研究
  1.1.2生产法研究
  1.1.3服务业国际比较的生产法研究
  1.1.4收入法研究
 1.2国际经济比较的多边比较方法
  1.2.1 EKS法
  1.2.2 GK法——GK体系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研究
  1.2.3扩展的1vr指数法
 1.3价格指数与购买力平价的公理化研究
  1.3.1指数的公理化体系
  1.3.2一些额外的选择准则
  1.3.3一些实例分析
 1.4总量函数与精确指数的关系研究
  1.4.1概念与定义
  1.4.2线性齐次生产函数、成本函数与指数的一致性
  ……
第2章 1986年支出法下的中美国际比较研究
第3章 1985年生产法下的中美国际比较研究
第4章 1987年多国制造业的经济比较研究
第5章 1995年生产法下的中美国际比较研究
第6章 1995年生产法下的中日国际比较研究
第7章 1995年生产法下的中德制造业国际比较研究
第8章 多边比较下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经济比较研究:1980~2004
第9章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章节摘录

第1 章 指数理论与国际经济比较的理论与方法1.1  国际经济比较的基本方法从理论上讲,与商品和服务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相对应,国民经济比较的基本方法包括三种,即支出法、生产法和收入法。1.1.1  支出法研究国民经济比较的支出法(又称为ICP 法) ,从支出方来研究GDP 和人均GDP的国际比较。ICP 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从支出方的角度出发计算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然后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出各国的GDP 和人均GDP 进行比较。在这个项目研究中使用的货币换算因子是支出法PPP ,简记为ICP-PPP ,它是目前测算PPP 的主要方法之一,很多服务业产出PPP 的测算都使用这种方法。1.数据及其基本原则测算PPP 需要两方面的数据:一是GDP 支出基本分类,作为计算购买力平价指数的权数。要求参加国收集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新增库存、净出口等约155 项GDP 支出基本分类数据;二是规格品价格数据,要求参加国收集每一基本支出分类下既具代表性且又有可比性的若干个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数据,具体为居民消费品和服务、机械设备品、建筑品价格以及政府公务员职务工资等资料。其中,新增库存采用相应产品的“类比购买力平价” ,净出口借用汇率来比较,不作专门价格调查。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1) 价格数据与GDP 支出数据的一致性原则。测算购买力平价的目的是比较各国GDP 及其主要支出结构指标,原则上要求使用规格品的全国年平均价格,以便与相应的国民核算数据相符合。即在时间上要求是全年平均价格,在空间上要求是全国平均价格,而且是实际交易价格。这样,通过各国价格比较而取得的购买力平价,能完全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真正反映实际物量。否则,转换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比较仍受部分价格因素的影响,会高估或低估实际GDP 的规模和水平。(2) 可比性原则。国际比较项目要对不同国家的产品价格进行比较,要求产品完全一致,而在实际中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一般在收集价格时,要求产品在不同国家之间至少必须是可比的。只要满足下列任何一个条件,就认为它们具有可比性:一是物理和经济属性是完全一样的,包括数量、范围、材料、设计、销售条件等一些重要的特征方面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别不应太大;二是足够相似以至于消费者在它们之间不作任何区别和选择。对于两个相似的商品,如果消费者认为无论消费哪一个都无关紧要,那么可以认为这两个产品是可比的。否则,计算的价格比率则毫无意义。可比性的核心是质量的一致性,质量包括两个方面的参数:一是物理参数,如材料、构成、大小、重量、生产工艺方法、包装类型;二是市场参数,如品牌、商店类型、销售点、季节性因素。质量调整应该是国际比较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3) 代表性原则。它是指所选择的规格品对各个国家具有代表性,反映各国的支出结构和消费结构。具有代表性商品的标志通常是:在基本分类支出中十分重要,而且是居民经常购买、在全国各地广泛销售的产品,或者包含在CPI 目录中。但为了进行国际间的比较,还必须收集其他国家的代表性产品价格,这些产品对本国可能没有代表性。因此,在国际比较项目活动中,规格品目录必须经过各国共同讨论、协商后确定。(4) 相同代表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规格品目录在对比国之间具有相同的代表性,也就是说规格品目录在对比国之间既有可比性,又能保持足够的代表性。在可比性和代表性之间需要进行平衡和折中,处理的办法有:一是通过产品结构描述(structured product description) ,尽可能详细地说明规格品的各种特性,便于比较价格,明确其可比与否;二是在确定产品目录时,尽可能地把各国的代表规格品包含进来;三是要求各国把本国的代表性产品用星号标记出来,便于在计算PPP 时作技术处理;四是分区域、分组进行比较。按区域在地缘相近、消费模式、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基本相似国家划归一组,进行直接比较,消费模式、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地理位置相差太远的国家通过“桥梁国”进行间接比较。2.测算的基本方法及其原则在各国价格和GDP 支出数据调查基础上,测算PPP 。其计算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 计算对比国之间每一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比率。假设A 、B 两个国家,某种商品的价格之比为P( A/ B) i = PA i / PB i (1.1)第二步 计算对比国之间每一基本支出分类以下的价格比率,即基本类PPP 。计算方法有简单几何平均,即基本分类下各个商品或服务价格比率的几何平均数。P( A/ B) j = PA1PB1PA2PB2… PA iPBi… PA mPB m1/ m(1.2)其中,j = 1 ,2 , … ,n 为基本分类数目,i = 1 ,2 , … ,m 为基本分类内的代表规格品数。在样本中的各个物品被选定之后,如何仔细地比较并保证两国选出物品的质量能够相称是研究中所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对某些商品,如食品,质量相称的要求比较容易达到,但对大多数商品,如何判断质量相称却不是很容易的事。在比较的过程中,需要征求各方面的专家的意见,同时以下一些方法及比较原则也是十分有用的。(1) 实体相同。这一方法是在两国找到完全相同的商品,在某些情况下,相同的牌子的商品在两国都有出售,因此可以保证是完全的实体相同。(2) 质量相当。在无法找到完全相同的商品时,可以采用这一原则去抽样,即所找到的两国的商品符合某些一般的规格要求,但在设计与构成上具有细微的区别是可以忽略的。(3) 产品的复制。在质量相称比较中,主要考虑的是最终产品,因此无论在生产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只要最终产品是质量相似的,就可认为是满意的。(4) 共同的用途。在一些情况下,产品在物理性质方面是不同的,但是可以产生相同的效用,这样的商品就是质量相称的产品。典型的例子是电灯泡,美国的电压是120 伏,中国的电压是220 伏,但显然这两种产品的效用可以认为是相同的,但显然这两种产品可以认为是用于相同目的的产品。如果可以设想这两种产品在同一国家中在相同的条件下生产,则在生产成本方面也不可能有什么区别。(5) 口味的相同。在少量情况下,在同一国家中一种产品比另一种便宜,而在另外一个国家中,价格的关系是正好相反的。我们可以认为这里起作用的是口味的差异,因此我们在一个国家选择较便宜的商品进行比较。在下面部分,本书还要讨论在实际比较中如何应用这些方法与原则。在多边比较中,对基本类PPP 的计算方法主要采用EKS 法和CPD 法。这将在本章第2 节中详细介绍。第三步 计算对比国之间基本分类以上的汇总PPP 。它是以GDP 基本分类的比重为权数,运用拉氏、帕氏、费雪指数公式,对基本类PPP 进行加权平均而取得。若以B 国为基准国,以B 国为权数,拉氏指数的加权汇总公式为L( A/ B) = Σni = 1P( A/ B) j WB j (1.3)其中, W iB = eiBΣ ni = 1eiB,为B 国i 类支出权重,e 为相应的支出额。若以A 国为权数,帕氏指数的加权汇总公式为P( A/ B) = 1Σ ni = 1( PB/ A j ) W A j(1.4)其中,W iA 为A 国i 类支出权重,e 为相应的支出额。最后,费雪指数的汇总公式为F( A/ B) = ( L( A/ B) P( A/ B) )1/2 (1.5)上述公式是购买力平价指数汇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这里所使用的统计方法需要满足以下的统计分析原则: ① 特征性(character-istic) 。即所选择的物品及其价格与支出数据都应该具有最好的代表性。② 基国不变性(base-country invariance) 。该性质也称“国家反向检验”即在一个特定的双边比较中,选择哪一个国家作为基国将不会影响比较的结果。③ 因素反向检验。即价格比率与数量比率的乘积应该等于支出的比率。这里的价格比率与数量比率的计算应该相互独立。1.1.2  生产法研究随着国际比较项目研究的深入,人们也开始注意如何从生产方估计购买力平价,从而进行分产业部门的生产率国际比较研究。生产法是从生产方进行的国际比较,它是建立在GDP 按行业分解的基础上的。ICOP 项目系统发展了从生产方进行价格、产出和劳动生产率国际比较的方法论,并使该方法能用于整个国民经济部门。进行这种国际比较的基础是ICOP-PPP ,又称为单位价值比率(unit valueratio ,UVR) 。IOCP 的研究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提供系统而准确的比较方法,进行分部门产出及生产率水平的比较;第二,研究不只涉及生产产品的部门,而且包括覆盖整个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包括服务部门;第三,扩展生产法的比较范围,使更多的国家成为IOCP 的比较国。1.测算的数据和基本方法运用生产法测算PPP 需要两个方面的数据:一是每类产品的出厂产出值和数量,要求参加国尽可能多地收集本国的产品或服务相关数据;二是每个行业的产出值,要求参加国提供尽可能多的行业的产出值。其基本方法是把两国可比较产品或行业进行匹配,然后对每对匹配产品或行业计算单位价值比率。要求匹配的产品或行业遵守可比性原则,还要求匹配的产品对其对应的行业要有代表性。然后,这些比率被用于计算ICOP-PPP 。基本步骤如下。第一 根据每种产品的出厂产出价值和数量计算该产品的单位价值( UV) ,即uv i = OiQi(1.6)其中,O 为产出价值,Q 为产出数量,i 为第i 个产品。每种产品的单位价值实际上是这种产品的平均价格,即在一年内某个国家或者地区内所有厂商生产的同类或者相近产品的平均出厂价格。在双边比较中,很多这样具有相同特征的产品被用来进行匹配,比如女士的鞋、奶酪、轮胎等。第二 对上述每一对匹配的产品或者服务,计算两个国家或地区间的UVR 为UVRxui = uv xiuvui(1.7)其中,x 为比较国,u 为基国。产品的UVR 表示两国匹配产品的相对产出价格。产品UVR 经过加权汇总可以得到各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PPP 。第三 以一个国家的产出数量为权重,对单位价值比率进行加权汇总以得到样本行业的PPP 为PPPX U( X)j =Σ si = 1( QXij uv Xij )Σ si = 1( QXij uvUij )  PPPX U( U)j =Σ si = 1( QUij uv Xij )Σ si = 1( QUij uvUij )(1.8)其中,PPPX U( X)j 为以比较国(比如中国)的产出数量为权重,样本行业j 的比较国货币对基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PPPX U( U)j 为以基国的产出数量为权重,样本行业j 的比较国货币对基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i 为匹配的产品样本,又叫代表规格品。第四 把样本行业PPP 进行加权汇总以得到各行业PPP ,权重是样本行业的总增加值,即PPPX U( U)k =Σ oj = 1[GVAU( U)j PPPX U( U)j ]Σ oj = 1 GVAU( U)jPPPX U( X)k =Σ oj = 1 GVAX( X)jΣ oj = 1[GVAX( X)j /PPPX U( X)j ](1.9)其中,GVAU( U)j 为基国样本行业j 的总增加值;GVAX( X)j 为比较国样本行业j 的总增加值;k 是行业;j 是属于行业k 的样本行业。那么,行业PPP 就是式(1.9)的几何平均值,又叫费雪PPP 指数,它可以用来转换比较国的行业增加值为基国货币表示。当用来转换比较的行业产出时,这时的权重要使用行业的产出值。第五 利用式(1.9) ,以行业增加值为权重,加权汇总行业PPP 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PPP ,也把比较国的GDP 转换为用基国货币表示。当要比较两国的总产出时,要使用两国的行业产出值为权重。理论上,生产法可以用于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但是,服务业等行业的PPP 计算是生产法的弱项,还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 Mulder ,1999) 。由于服务业的产品特殊性,其生产法产出PPP 基于上述方法进行了发展,详见第1.3 小节。2.支出法与生产法的联系与区别ICOP 的研究不能认为是对ICP 的替代,而是与ICP 相互补充。ICOP 的研究涉及对主要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实际产出(即增加值)的比较研究,也包括对这三个主要部门的分支部门的比较研究,还包括对整个GDP 的度量。此外,ICOP 的比较结果可以用来计算劳动生产率甚至全要素生产率( total factorproductivity) 。纵观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比较框架,支出法和生产法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生产角度上的比较建立在GDP 按行业分解的基础上,这种方法受价格的影响比较间接,也比较小。因为用成本价计算可以避免补贴以及其他附加费用造成的价格扭曲现象。而支出角度的比较以GDP 最终支出的分解作为比较的起点,受价格的影响比较直接,也比较大。(2) PPP 计算比率的基础不同。生产法是以同类产品的产值和生产量相比取得的单位价值为基础;支出法是以具体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为基础。(3) 研究目的不同。支出法主要用于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等支出构成、实际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国际比较,满足并服务于有关国际组织行政决策、制订援助计划、监测全球减贫进程等需要;而生产法主要用于各部门实际产出、生产率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各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和发展模式,探索各国经济发展轨迹。但是,目前这两种方法正被交叉使用,以更好地研究上述问题。(4) 组织方式和资料来源不同。生产法是由有关专家、学者发起的,进行实际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的一种经济研究分析方法,在各国产业普查和生产统计、投入产出表等现有资料基础上,经加工、整理来测算,一般不作专门调查,它是一项学术性研究活动。支出法是在有关国际组织倡导的国际比较项目框架下,各国统计机构参与,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统计调查,收集相应数据来测算,ICP 在欧盟和OECD 国家已成为一项定期的日常性统计工作。(5) 在生产法框架内,数量、单位值和价值在统计上要求一致;而在支出法框架内没有这种限制。另外,生产法研究可以估算出所匹配的产出对国民核算账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国际经济比较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