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 一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汪萍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汪萍  

页数:

144  

内容概要

  失地农民面临问题的实质是从生存走向发展。站在社会学理论角度,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本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失地农民与城市社会的融合问题。在现代化研究领域,失地农民的发展诉求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现代化,即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而按照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无论是“城乡融合”还是“市民化”,失地农民的城市社会实践都不能脱离既有的城市社会空间,以及由失地农民能动性创造的符合自身需要的“新城市社会空间”,它构成了失地农民发展问题解决的重要条件。笔者借以社区理论建立可操作性假设为依据,并在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收集经验材料。通过研究分析,本书详尽描述失地农民与城市社会相互融合的过程,以及失地农民基于聚居空间所展开的社区实践过程与结果,深入探讨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社区重建、社区治理对促进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以及解决失地农民发展问题的重要意义。
  本书适合从事社区建设与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的学者;研究失地农民问题,寻找问题解决具体途径、策略的政府官员与相关人士;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基层社区工作者以及关注中国社会转型、城市化、市民化进程的媒体与社会大众阅读。

作者简介

  汪萍,1976年生,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理论社会学及应用方向)博士,师从郑杭生教授。
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变迁、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社区工作研究,主持相关方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研究。

书籍目录

第1章 引论
 1.1 失地农民:由现象到问题
 1.1.1 农民失地现象
 1.1.2 失地农民问题
 1.2 完全失地的城市化:被集中安置入城的农民
 1.2.1 “失地农民”概念考据
 1.2.2 “三集中、三置换”
 1.2.3 失地农民聚居区之形成
 1.3 “准市民”与社区
 1.3.1 失地农民成为“准市民”
 1.3.2 “准市民”融入社区
第2章 理论准备
 2.1 人的现代化理论:失地农民的发展议题
 2.2 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空间性
 2.3 社区理论:失地农民与城市社会的融合性实践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个案研究
 3.1.1 个案研究法的选择
 3.1.2 个案研究的“内含型设计”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内容
 3.4 调研选点
 3.5 调研实施
 3.6 调研对象与研究假设
 3.6.1 调查地概况
 3.6.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6.3 相关研究假设
第4章 失地农民的社区实践
 4.1 失地农民社区的地域空间
 4.1.1 地理空间对失地农民重构社会联系行为产生的影响
 4.1.2 资源分布对失地农民重构社会联系行为产生的影响
 4.1.3 失地农民的社区社会网络
 4.2 失地农民的社区心理与社区参与
 4.2.1 在“生活世界”中认知社区
 4.2.2 受“乡村经验”影响的社区参与意愿
 4.2.3 由“趣缘”促成的失地农民类社区参与行为
 4.2.4 社区认同的“两面性”
 4.2.5 “虚强实弱”的社区归属感
第5章 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与社区建设
 5.1 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
 5.1.1 让人怀念又不怀念的乡村
 5.1.2 说不清的市民身份
 5.1.3 失地农民社区建设与失地农民城市融合的相互建构
 5.2 失地农民的社区重建
 5.2.1 失地农民社区重建是否可能
 5.2.2 社区重建:失地农民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5.3 失地农民的社区治理
 5.3.1 失地农民社区的“准治理”
 5.3.2 从“准治理”到“治理”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回应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 一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 PDF格式下载



指导性很强,给工作的参考意义非常重要


薄薄的一本书,价格有点小贵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