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病理学基础(中职)

王建中,黄光明 主编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王建中,黄光明 主编  

页数:

258  

内容概要

  本书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讲述疾病的普遍规律,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病理变化;各论讲述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为了适应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学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新大纲的要求,本书以案例为先导,引出教学内容,教材更注重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以及执业考试相衔接。非正文部分包括:考点提示、链接/护考链接、案例分析等相关内容,目标检测题按照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模拟。书后附有病理学基础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实验指导等内容。
  本书适合卫生职业院校中专层次护理及相关专业使用。

书籍目录

绪论
第1章 疾病概论
 第1节 健康、亚健康与疾病
 第2节 病因学概述
 第3节 疾病发展中的某些共同规律
 第4节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第2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第1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第2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3节 细胞和组织的修复
第3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1节 充血
 第2节 血栓形成
 第3节 栓塞
 第4节 梗死
第4章 炎症
 第1节 炎症的原因
 第2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3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第4节 炎症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第5节 炎症的结局
第5章 肿瘤
 第1节 肿瘤的概念
 第2节 肿瘤的特性
 第3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4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5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第6节 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
 第7节 常见肿瘤举例
 第8节 肿瘤病因及发病学概要
 第9节 肿瘤的病理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第6章 水肿
 第1节 水肿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第2节 常见水肿的类型
 第3节 水肿的病变特点及对机体影响
 第4节 水肿的防治和护理原则
第7章 发热
 第1节 概述
 第2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第3节 发热的时相与热型
 第4节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第5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第6节 发热的防治与护理原则
第8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1节 水、钠代谢紊乱
 第2节 钾代谢紊乱
 第3节 病理与临床联系
第9章 酸碱平衡紊乱
 第1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2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第3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4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第10章 缺氧
 第1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第2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及血氧变化的特点
 第3节 缺氧时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第4节 氧疗与氧中毒
第11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1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第2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第3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第4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
 第5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和护理原则
第12章 休克
 第1节 休克的原因与分类
 第2节 休克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第3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第4节 病理临床联系
 第5节 休克患者的临床监护及其防治与护理原则
第13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1节 风湿病与慢性心瓣膜病
 第2节 高血压
 第3节 动脉粥样硬化
 第4节 心力衰竭
第14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1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2节 肺炎
 第3节 结核病
 第4节 肺癌
 第5节 呼吸衰竭
第15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1节 消化性溃疡
 第2节 病毒性肝炎
 第3节 肝硬化
 第4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第5节 肝性脑病
第16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1节 肾小球。肾炎
 第2节 肾盂肾炎
 第3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第4节 肾衰竭
第17章 传染病
 第1节 细菌性痢疾
 第2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3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4节 艾滋病
实验指导
参考文献
病理学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自测题选择题参考答案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3.减压后充血 当器官或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致使受压血管张力降低,若压力突然解除时,细小动脉可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充血,称为减压后充血。如长时间下蹲后突然站立,下肢可发生减压后充血,致使过多的血液迅速流人下肢扩张的血管内,引起短暂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眼花。 (二)病理变化 动脉性充血时器官或组织内血量增多,体积可轻度增大。在体表,可见局部颜色鲜红和温度升高;黏膜的充血还可引起腺体的分泌增加。镜下见:局部细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 (三)结局 动脉性充血多为暂时性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即可恢复正常,一般对机体无重要影响。足浴、泡温泉等,使组织发生动脉性充血,血流速度加快,有利于局部组织的代谢活动和消除疲劳状态,对机体是有利的;炎症性充血时,有利于血管中液体和细胞成分的渗出,在炎症防御反应中有积极作用;但在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基础上,由于情绪激动等原因造成脑血管扩张充血,容易引起血管破裂而发生脑出血,可导致偏瘫甚至死亡。 二、静脉性充血 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淤血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远比动脉性充血常见,常对机体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一)原因 淤血的原因可简单归纳为静脉内阻、外压和心衰。 1.静脉阻塞静脉内血栓形成或肿瘤细胞栓子可阻塞静脉而引起淤血。通常组织内静脉的分支多,互相连接,形成侧支循环,只有当较大的静脉阻塞,血液不能充分地通过侧支回流时,才会出现淤血。 2.静脉受压 静脉受压时管壁塌陷导致管腔变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器官或组织淤血。常见的有:妊娠后期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下肢淤血;肠套叠或肠扭转时,肠系膜静脉受压引起局部肠段淤血;肿瘤、绑带过紧等亦会压迫静脉引起相应器官或组织的淤血。 3.心力衰竭 在各种原因引起左心衰竭时,肺静脉压增高,造成肺淤血。在右心衰竭时,导致体循环淤血。较长期的左心衰竭和肺淤血会进一步造成肺动脉高压,使右心排血阻力加大,最后发展为全心衰竭,引起全身淤血。 (二)病理变化 淤血的组织或器官肿胀,呈暗红色,局部温度降低。镜下观: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有时伴有水肿和出血。全身淤血时,血液中还原型血红蛋白含量增多,若大于50g/L,皮肤和黏膜呈蓝紫色,称发绀。


编辑推荐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病理学基础(第3版)》适合卫生职业院校中专层次护理及相关专业使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病理学基础(中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