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

陈洪、吕淑琴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陈洪、吕淑琴  

页数:

268  

字数:

355750  

内容概要

诺贝尔奖110年的发展历史,也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深刻改变世界的历史;同时,诺贝尔奖大师的哲学思想也成为了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聚焦20多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世界知名科学家,研究他们的哲学观点,尤其是他们关于科学哲学思考的内容、影响和斗争。对科学知识产生的动力和过程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把科学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讨论科学与复杂、科学与宗教、科学与艺术等问题。通过这些分析不难发现,科学技术研究作为近现代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活动,不仅具有促进生产力的作用,更有改变人类世界观的作用。
全书内容丰富,通俗有趣,适合对诺贝尔奖及人类思想、只是发展进步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陈洪 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方向:科学哲学、基因突变、极端菌和极端酶、超临界流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已出版专著9部,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现任“爱普香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法规部负责人、山东大学和云南大学“现代生物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吕淑琴 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系,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商法、知识产权、知识经济、大学教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等课题。已出版专著、教材(含

书籍目录

序绪论第一节 历史长河中的奇葩——诺贝尔奖第二节 学科的分化和综合第三节 自然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第四节 科学成果和文化的交流和扩散第一章 诺贝尔奖产生的背景第一节 20世纪前世界科学成就概述第二节 19世纪欧洲哲学发展概述结语第二章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哲学思考第一节 思想实验第二节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争论第三节 相对论中的哲学思想第四节 量子力学中的哲学——“不确定性”世界观的确立第五节 费米对原子物理的贡献第六节 布里奇曼的“操作论”第七节 一位思想深邃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诺贝尔奖得主——温伯格第八节 “还原论”、“分解-重构法”和“整体论”第九节 费恩曼、盖尔曼的“系统论”思想第十节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第十一节 复杂适应系统第十二节 现代宇宙学结语第三章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哲学思考第一节 科恩伯格论化学第二节 第三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鲍林第三节 佩鲁茨论科学和科学史第四节 艾根关于生命起源的“超循环理论”第五节 “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第六节 “协同学”里的哲学第七节 对生命起源起决定作用的RNA和人类基因组工程计划第八节 凯利·穆利斯的“不可知论”第九节 克鲁岑的“人类世”结语第四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哲学思考第一节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涉及的领域第二节 生物的能源——三磷酸腺苷的发现第三节 DNA双螺旋模型的产生和意义第四节 从DNA到蛋白质第五节 需要调节的体内生物化学反应——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勒沃夫、莫诺和雅各布第六节 寻找新的生物学法则——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卢里亚、赫尔希和德尔布吕克第七节 可移动的遗传因子第八节 脑科学——埃德尔曼和克里克对人脑的研究第九节 发育生物学首要问题的解决第十节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对于进化论的探讨结语第五章 科学知识产生的动力和过程第一节 诺贝尔奖得主论科学技术第二节 好奇心——寻求“第一因”的动力第三节 注意力、兴趣和创造第四节 脑科学对唯心主义堡垒的冲击第五节 科学组织中的团队和个人第六节 “积木块”与创新第七节 科学家和哲学家结语第六章 科学与复杂、科学与宗教、科学与艺术第一节 科学与复杂第二节 科学与宗教第三节 科学家与宗教第四节 科学与艺术结语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引言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心理状态等都随之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也使处于成长困惑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更容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或心理矛盾。已有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激烈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诸多方面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综合研究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早在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以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①。2000年,江西省28所高校3896名学生SCL-90抽样调查结果表明,40.18%的学生有强迫倾向,34.04%的学生对人际关系敏感,24.46%的学生存在忧郁倾向,24.5%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②。杨现新等对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56项亚健康状态中有7项表现的学生占34.38%以上③。而中学生也存在认知结构不完备、心理成熟与生理成熟不同步,以及对社会和家庭高度依赖等心理问题,这使他们比成年人更焦虑,会遭遇更多的挫折,所以中学时期是精神病症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卫生部的一项统计表明④,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许多研究表明,有10%~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敌对等症状①~③。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如何指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变革、发展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面临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水平,2002年4月和同年8月教育部分别制定并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①流沙河.青少年学生心理疾患日益增多.健康咨询报,1989-09-23,(17).②徐光明.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成长.中国青年报,2000-02-26,(2).③杨现新,凌文杰,李玉周.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原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1):2147-2152.④陈淑玉.四大心理障碍让中学生苦不堪言.首都医药,2005,12(9):28-32.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工作难胜任”、“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强”、“职责不明确”等问题。从现实需要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急需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同时教育部要求按照1∶4000的比例配备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因此,加强大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重在培养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关键是提高其对所从事工作的胜任特征。从我国现行学校管理体制看,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尚未真正形成,存在专业化程度低、角色定位不明确、工作职责模糊、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培训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能胜任心理健康教育也无据可依,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素质不高,胜任力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可持续开展。因此,开展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研究对象,科学系统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研究,不仅将弥补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缺失,而且将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选拔、培训、评价及职业生涯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一、胜任特征研究1.胜任特征的内涵有关胜任特征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管理科学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①。泰勒通过“时间-动作研究”对胜任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成为最早运用工作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人的胜任特征的学者。①高成阁.城市与农村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生卫生,1997,18(4):281-283.②郝若平,李毓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中国学生卫生,1997,18(5):337,338.③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学报,1994,26(2):153-160.胜任特征这一概念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则要归功于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D.C.McClelland)。以哈佛大学的麦克莱兰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经过大量的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学校的学术测验及等级分数等手段,不能预测个人从事复杂工作和高层次工作的绩效,或在生活中是否能取得成功,而且上述测评方法通常对少数民族、妇女和社会较低阶层人士不公平。他们发现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的是诸如“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团队影响力”等一些可称为胜任力的东西②。此后,人们在差异心理学、教育与行为科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领域对胜任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③。在国内出版的刊物中“胜任特征”的翻译很不一致,如翻译为“胜任力”、“胜任素质”、“胜任特质”、“能力”、“职能”、“素质”、“资质”、“才能”、“资格”等。本书使用“胜任特征”这一名称,由于大部分研究没有对胜任特征和胜任力进行区别,部分研究采用“胜任力”一词,因此在文献中会涉及与胜任特征相关的胜任力研究。


编辑推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书系/教育心理学研究丛书》编著者王智、张大均。 本书系200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的结题成果,采取综合研究取向,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遵循“理论实证一析因一对策”的研究思路,系统探讨了中国内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特点、影响效应模型及其培养等基本问题。本书的研究不仅弥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缺陷,而且丰富了胜任特征的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胜任能力,为学校选拔、培训、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科学依据。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