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对话平台研究

李粟燕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李粟燕  

页数:

161  

字数:

203000  

内容概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对话平台研究》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对话平台,从基本要素的梳理、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解读出发,分析了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属性、对话平台建构的历史积淀、当代的理性思考和现实呼唤探讨了当代建立、发展对话平台的可能性、必要性,最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角度,分别探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话中的推进创新和实践对话平台的现实举措,完成了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为旨归的对话平台解析。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对话平台研究》不仅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广大高校师生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阅读,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同时也可供对马克思主义及当代社会思潮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 明义与析理
1.1 大众、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1.1 大众的概念辨析
1.1.2 “大众”的历史沿革与时代内涵
1.1.3 大众化的起源与发展
1.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与历程
1.2 话语权与对话平台
1.2.1 话语与话语权
1.2.2 对话与对话平台
1.2.3 话语权主导下的对话平台构建的必然性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对话平台及其现代启示
2.1 对话平台催生马克思主义的生成
2.1.1 对话平台阶级基础的生成
2.1.2 与三个理论来源的深刻对话
2.1.3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对话中生成
2.2 对话平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2.1 国际上的发展: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2.2.2 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3 对话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及其现代启示
2.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对话中取得的经验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对话中的困境因素
第3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对话平台面临的挑战
3.1 全球化进程冲击了传统对话平台中的主流意识形态
3.1.1 全球化的总体趋势及其意识形态性
3.1.2 全球化进程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
3.1.3 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严重威胁
3.2 市场经济的多元价值观丰富了传统对话平台的价值取向
3.2.1 经济转型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
3.2.2 经济转型过程中负面效应的干扰
3.3 当代社会阶层的变迁改变了传统对话平台的主体构成
3.3.1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变迁
3.3.2 贫富分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
3.3.3 利益分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
第4章 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思考:构建对话平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4.1 构建对话平台是马克思主义内在属性的诉求
4.1.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有属性
4.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对话平台的应有特质
4.2 理性思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念指向要求构建对话平台
4.2.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要求人民利益的更多表达
4.2.2 和谐社会的要义要求建立对话平台
4.3 现实呼唤: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是对话平台构建的策动力
4.3.1 客观认识国内各种意识形态、社会思潮
4.3.2 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一元性与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关系
4.3.3 意识形态国际博弈新态势为对话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外部条件
第5章 发展与引领:理论层面的推进
5.1 经济层面:所有制经济理论的仓I撕
5.1.1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创新推进
5.1.2 我国当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特点解读
5.2 政治层面:保持先进性、科学性的理论推进
5.2.1 执政党理论
5.2.2 民主政治理论
5.3 社会层面:适应社会阶层变迁的新兴理论倡导
5.3.1 新的社会阶层理论
5.3.2 公民社会理论
5.4 文化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先进文化建设
5.4.1 先进文化建设
5.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6章 巩固与塑造:实践层面的探索
6.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巩固对话平台的物质基础
6.1.1 保证对话平台建立在稳固的物质基础之上
6.1.2 巩固对话平台物质基础的具体举措
6.2 增强执政党的先进性与建设服务型政府以营造对话平台的民主政治环境
6.2.1 稳定的民主政治环境是促进对话平台完善的保障
6.2.2 增强党的先进性、为建设服务型对话平台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6.3 加强社会各阶层、组织等参与对话平台的力度
6.3.1 增强各阶层、组织等在对话平台中的价值归属感
6.3.2 加强各阶层、组织参与对话平台建设是增强价值归属感的重要渠道
6.4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提供对话平台的智力支持
6.4.1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完善对话平台的智力支持的必然举措
6.4.2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举措
结语

章节摘录

  1.相关概念的辨析  1)大众与群众的区别  群众,按现代汉语的解释,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荀子,劝学》“群众不能移也”、《史记·礼书》“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宋代王安石《虔州学记》“尚可以鼓舞群众,使有以异于后世之人”,以及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有了不起的作用的还是群众”等文献中所用“群众”一词,即指众人,民众。二是指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或共青团的人,表示“党员”与“群众”的区别、“干部”与“群众”的区别。因此,群众是政治范畴内的概念,相对于干部、党员、团员等而言,包含范围相对大众来说较小;此外,群众是个政治学概念,而大众是偏向于传播的概念,相对于小众,是在某一方面有最大数量的社会成员认同的那一部分。  2)大众与人民的区别  人民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基本社会成员。根据汉语词典,人民有以下两种解释:一指“百姓,平民”,即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诗·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闻义里》:“九月中旬人钵和国……人民服饰,惟有毡衣。”《水浒传》第二回:“府尹把高俅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巴金《探索集·后记》:“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人民。”二泛指人类。《神异经·西南荒经》:“知天下鸟兽言语,土地上人民所道,知百谷可食,草木咸苦,名曰‘圣’。”唐李冗《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鲁迅《朝花夕拾·无常》:“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活无常)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是无性别区别的政治语汇。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人民作为一个集合概念,并不指向任何一个人。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对话平台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