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科星最亮

姚爱英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姚爱英  

页数:

224  

字数:

180000  

内容概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一星”元勋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凭着对祖国、对人民满腔的爱,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呕心沥血,勇于攀登,用智慧和汗水研制成功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并创造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本书搜集、整理了23位“两弹一星”元勋的成长故事,带你去追寻他们的成长足迹,感悟他们的成长启示,走进他们的科学世界,学习他们热爱祖国、不
懈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也可作为青少年学生的课外读物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使用。

作者简介

姚爱英,浙江省平湖市黄姑中学教师,中国
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嘉兴市教育
协会红领巾事业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少
先队功勋辅导员、十佳辅导员,全国优
秀辅导员,浙江省人民教育基金会春蚕
奖获得者。出版著作《铸造神剑的人》;
合编《学科星、树理想》等4册爱国主义
科普教材;创作了专辑《中国航天赞歌》
共25首校园歌曲。曾在中小学,大学和
部队作过60多场报告。《光明日报》、
《北京青年报》、《中国科技日报》、
《中国航天报》等媒体曾报道过她的事
迹。嘉兴电视台和平湖电视台还拍过她
的专题《今日访谈录》和《小城故事》。

书籍目录


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核物理学家于敏的故事
光学世界的一朵奇葩
——光学专家王大珩的故事
穿云破雾觅天路
——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
王希季的故事
探秘原子世界的骄子
——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的故事
他是中国的奥本海默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
为祖国富强奉献才能
——核物理学家朱光亚的故事
太空响彻《东方红》
——运载火箭和卫星技甫专家
孙家栋的故事
筑造天路的总总师
——火箭发动机专家任新民的故事
满腔热血报祖国
——物理冶金学家吴自良的故事
天眼万里看山河
——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
陈芳允的故事
不辞劳苦铸神剑
—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的故事
少说多做报中华
——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
杨嘉墀的故事
中国人,能行!
——物理学家周光召的故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的故事
航天粮草的先行官
——航天材料工艺技术专家
姚桐斌的故事
负重疾驰千里马
——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钱骥的故事
为祖国而强
——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故事
中国的“航天之父”
——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的故事
黄金般的赤子之心
——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的故事
铸造神剑的领军人
——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
屠守锷的故事
共和国的一代骄子
——火箭技术和潜射导弹专家
黄纬禄的故事
奉献的人生才有价值
——核武器技术专家程开甲的故事
我愿意做这样的“傻瓜”
——物理学家彭桓武的故事
后记

章节摘录

为祖国而强——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故事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钱三强钱三强,1913~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人。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1948年夏天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约顾问。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的仪器设备,为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奠定了基础。1960年在原子能研究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践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我国研制氢弹作了理论准备,使我国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氢弹的成功研制。他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99年9月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一 梅花香自苦寒来1913年,钱三强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我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大师、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钱玄同就是他的父亲。钱玄同在革命党人章太炎、秋瑾等的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加入了同盟会,曾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一起,积极组织新文化运动,倡导新思想、新文化,编辑进步刊物《新青年》。钱三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接受熏陶,健康成长。1919年,钱三强被父母送到了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北京大学子弟学校——孔德学校(现为北京第二十七中学)读书。那时只有7岁的钱三强就远离了父母,来到这所比较文明的学校接受教育。这所学校的特点是不教文言文,而教白话文,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等,对学生的培养也能从多方面着手,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能使钱三强在起始教育的良好氛围中健康成长。钱三强一进学校,父母就给他准备了许多精神食粮,例如,订阅了《小朋友》、《儿童世界》等许多课外读本,购买了《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现代名著。这些作品不但使钱三强开阔了视野,而且也大大丰富了他的课余生活,提高了他对事物的鉴赏能力和语文水平。钱三强在知识的宝库里不断吸取着营养,学习成了他最高兴的事。一天,当钱三强读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一书时,他立刻被书中的美好情境深深地迷住了,孙中山先生给中国社会描绘的未来生活蓝图,使他兴奋不已:“祖国未来能有如此美好的生活前景真是太好了!港口、码头、公路四通八达,人民富裕幸福!我该为这美好的社会做些什么呢?”钱三强自语着,对未来的祖国有着美好的憧憬。在父亲的引导下,他深深懂得自己长大后应该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从小就立志要报考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电子工程。为日后建设祖国添砖加瓦。钱三强的父亲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讲究方法,他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教育三强,让钱三强在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自己的特长,增长才干。平时钱玄同从不勉强儿子去学什么、做什么,而是引导三强自己去理解和选择前进的目标。他对三强说:“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事物要进行冷静的分析,不能盲目迷信,更不能随便跟从,而要弄清楚其事物的本质、真相,然后再作自己的正确选择。”他还经常引导三强:“学习历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里面的内容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要弄明白社会制度的更替和文化的由来,要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大胆的改革。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前进,等你有了知识技能后,就要为改造社会、建设祖国服务!”父亲的这些教诲和引导,在钱三强的人生道路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30年,钱三强考进了用英文教学的北京大学,后又进了南洋大学。在那时,原子核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对大多数人来说陌生而又神秘。好奇的钱三强对这方面有着更为浓厚的兴趣,创造欲望也越来越强,核科学的强大吸引力终于使他改变了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就读。他父亲也希望他向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学习。于是,在1932年,他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后来,当钱三强得知193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是法国巴黎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消息时,他深深觉得选择原子核科学这门学科作为自己主攻的方向是对的,是有远大前途的,从而更加坚定了他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决心。他对居里夫妇非常崇拜,他也要有所作为。1936年,钱三强从清华大学毕业,由于系主任吴有训先生给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推荐,博学多才的钱三强又幸运地得到了严济慈所长的器重,让他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1937年,钱三强在严济慈所长的精心培养与指导下,获得了去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留学的资格。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钱三强非常高兴,因为他将幸运地得到居里夫妇的指导和帮助了。然而,正当钱三强踌躇满志要到国外去深造的时候,“七七事变”爆发了,日寇的铁蹄踏遍了中国,人民处在炮火硝烟的苦难之中。钱三强的父亲也因忧国忧民而病倒了。在这国难家忧的关键时刻,父亲强忍着病痛的折磨,嘱咐还在犹豫中的儿子:“你这次出国是为了要学到更多的知识,求得本领为国家所用,为人民所用,要报效祖国,为人民谋福。人生之路长着哩!男儿之志在四方,不能只考虑小家,只顾近忧而忘了国家、民族啊!”钱三强点点头,强忍着眼泪依依不舍地告别父母,来到了人地生疏的法国巴黎,开始了在居里夫妇指导下的科学研究之路。二 他本不叫“三强”钱玄同夫妇起初给孩子起的名字并不叫“三强”,而叫“秉穹”。那为什么又叫“三强”呢?故事还得从秉穹在孔德学校读书时说起。秉穹和同班同学李志中有很深的友谊。秉穹虽然年龄小,个头也比李志中矮,但是身体非常强壮,非常爱好体育运动,而且是一名优秀的校级运动员。小学毕业刚入初中时,他就成了班上“山猫”篮球队的队员,篮球打得特别棒。他还在北京举办的中学生乒乓球赛中获得了乒乓球男子单打前四名的好成绩呢。秉穹的好友李志中虽然个头很高,各方面也很优秀,而且性格开朗活泼,又酷爱历史和文学,多才多艺,但是身体非常瘦弱,常常感冒发烧,小病缠身。有一次,李志中和秉穹在打篮球,李志中看到秉穹身体强壮,篮球又打得特别好,就对秉穹说:“秉穹,你身体那么棒,而且体育和学习又那么好,样样都这么强,这么优秀,以后我就叫你‘三强’吧?”“好啊,那我就改名叫‘三强’好了。”秉穹说。李志中又说:“我年龄和个头都比你大,可我身体却那么弱,我什么都比不上你,我实实在在是‘大弱’呀,你以后就叫我‘大弱’吧!”秉穹听了笑着说:“好啊,那以后我就叫你‘大弱’啦,你不生气?”“当然不生气!以后我就叫你‘三强’,你就叫我‘大弱’吧,这是咱俩起的名字!”“好,以后咱俩就这么叫!”于是,从那天起他们互称对方改的名字。一次,李志中在给秉穹的信中用了“三强”的称呼,被秉穹父亲钱玄同无意间看到了便笑着问:“这信中说的‘三强’、‘大弱’都是谁呀?”这时,秉穹才轻轻地把他和李志中改名的事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说了一遍。钱玄同听了儿子的解释后哈哈大笑,高兴地说:“我看‘三强’这名字改得还真不错,还可以解释为立志德育、智育、体育等各方面都强!”从此,“钱秉穹”就改名为“钱三强”了。三 三强为祖国而强1937年夏天,钱三强来到法国巴黎,因为他有雄心壮志和远大理想,所以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学习分秒必争。他不放过一切机会和时间向导师求教。他与约里奥居里夫妇非常合得来,可以说亲密无间,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事业上很快有了成果。1938年,他们用中子做炮弹,轰出铀和钍两种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结果得到了放射性元素镧的同位素,并发现了原子核裂变的现象。“这不是从理论和实验上说明了原子核裂变的现象吗?”钱三强激动万分,“我们终于从理论和实践上验证了原子核裂变的一些规律啦!”钱三强高兴得自言自语起来。从那以后,人类对原子核这门新兴科学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和新的收获,钱三强为此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1946年,钱三强与在清华大学时志趣相投、情意很深的同学何泽慧结婚,二人开始了科学路上的比翼双飞。在此期间,钱三强与别人合作,首次测出镁的α射线的精确结果。他还领导了一个由夫人何泽慧和两名法国青年组成的科研小组,主要从事铀原子核裂变研究的实验。他们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反复观察,终于从中发现铀核裂变时不仅分裂成两块碎片,而且会分裂成多块碎片。这为进一步研究核裂变现象、将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核能打下了重要的基础。约里奥居里夫妇对钱三强的工作非常满意,对这一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是核能研究史上所取得的一项非常了不起的研究成果。在人类攀登原子核科学的崎岖路上,钱三强夫妇是中华民族出类拔萃的人才,并为这项研究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钱三强在法国工作研究的十多年时间中,共发表了几十篇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论文,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他在世界核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不辞劳苦,冲锋陷阵,硕果累累!钱三强夫妇被有关文章赞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1940年,钱三强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后来又被聘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并且还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生导师之职,并荣获科学奖。据《“两弹一星”元勋传》一书记载,约里奥居里夫妇对钱三强的才华和品德是这样评价的:“钱先生在与我们共事期间,证实了他那早已显露的研究人员的特殊品格。他的著述目录已很长,其中有些具有头等的重要性。他对科学满腔热忱,并且聪慧有创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些到我们实验室并由我们指导工作的同一代科学家当中,他最为优异。在法兰西学院,我们两人之一曾多次委托他领导多名研究人员。这项艰难的任务,他完成得非常出色,从而赢得了他那些法国与其他外国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评语还说:“我们的国家承认钱先生的才干,曾先后任命他担任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的高职。他曾受到法兰西科学院的嘉奖。”“钱先生还是位优秀的组织工作者,在精神、科学与技术方面,他具备研究机构领导者所应有的各种品德。”导师对他的良好印象和对他工作的满意都包含在这评语里了。钱三强在法国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知名导师也高度评价了他,在常人看来,钱三强夫妇长期留在法国工作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可是,人们意想不到的是,钱三强夫妇内心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归国愿望。他们说,回到祖国去,为祖国服务才是他们的人生目的!回国前,钱三强又对挽留他的导师恳切地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我是炎黄子孙的后代,我的祖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有责任去拯救她,改变她。祖国再穷也是自己的。而正是祖国的贫弱不振,才需要我们去振兴,使她走向繁荣富强!”1948年,钱三强夫妇惜别了亲密无间的导师,回到了即将迎来黎明的祖国。回国后,钱三强特向中央申请有关经费,请法国导师约里奥居里帮忙,订购了我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必需的有关仪器、设备和图书。那时,西方国家正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要把这些东西运回国内是很困难的,但是,钱三强千方百计绕开封锁线硬是把这些仪器设备和图书悄悄地运回了国内。钱三强深深觉得,当时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中央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答应了自己的请求,拿出了这笔经费给他,真是太难能可贵了。于是,钱三强的眼眶顿时湿润了,他深知国家对科学的重视,对自己的信任,决心一定要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新中国成立后仅一个月,中国科学院就成立了,接着,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了。钱三强任副所长,一年后,他任所长。王淦昌、彭桓武任副所长。研究所开始进行实验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和电子学等方面的科研工作。20世纪50年代,钱三强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的仪器设备,他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关键工作。60年代,钱三强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践两个研究组,开展了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我国成功研制氢弹作了理论准备。“三强”为祖国而强,为祖国而奉献了一生,实现了他自己的心愿。思考题:1.钱三强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有哪些贡献?2.居里夫妇是怎样评价钱三强的?3.谈谈对钱三强名言的体会。中国的“航天之父”——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的故事全世界正在进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科技经济革命。我们要迎头赶上,不能再落后了!——钱学森钱学森,1911~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火箭专家。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第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8年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47~1955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10月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席,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三届中国科协主席,第六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九至第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等职。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组织领导与推动飞速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和一级劳模奖章;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一 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2009年10月31日,那是个黑色的日子,华夏民族科坛上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一时苍天悲号,大地震颤,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来到钱学森院士的灵堂,来与这位科坛泰斗的遗体告别。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洒落在长长的挽联上,仿佛在诉说着这位科学巨匠心中几十年来冰清玉洁的情怀,又仿佛寄托着人们对这位元勋的绵绵哀思……8平方米的住房客厅,不曾到过钱老家的人怎能相信?这就是曾经被美国人称为一人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的中国航天之父,几十年来安居乐业的地方?然而,答案是肯定的,这位龙的传人,当初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铁着心要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来,就是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人民。几十年来,他呕心沥血,脚踏实地,在中国航天这条充满荆棘与挑战的道路上,带领广大的科研人员,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创造了祖国航天的一个个奇迹。新中国的许多第一都和他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一起。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近程导弹“1059”发射成功。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首次发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导弹核武器首次试验成功。1966年12月2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中程导弹首飞试验成功。1970年1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中远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从此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80年5月1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远程洲际导弹首次全程飞行试验成功。1982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固体导弹,首次在水下核潜艇上发射试验成功。……这一切的一切,都与钱学森这位杰出的爱国科学家分不开。他家的墙上悬挂的“汉柏秦松骨气商彝夏鼎精神”条幅诠释了这位老人人生的全部意义。钱学森老人虽然走了,但是他光辉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他那杰出的爱国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二 接受启蒙教育1911年12月,钱学森降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其父钱均夫早年东渡日本,学成归国,在北京当时的教育部任职。钱学森的降生,给钱均夫的一家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希望。钱均夫下决心要把儿子培养成才,为国家和人民干一番事业。只有3岁的钱学森就被父亲带到了北京,送进了蒙养院(幼儿园),让其较早地接受启蒙教育。他小学进了女师大附小。钱学森在那里学习用功,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勤做好事,并善于动脑,常得到老师的表扬。钱均夫夫妇非常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每到星期天,就给儿子讲辛亥革命的故事,讲中英鸦片战争,讲中日甲午战争——这些历史故事,深深地印在钱学森幼小的心灵上。他天真地对父亲说:“我要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要为中华民族做贡献!”他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读书是为了学本领,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他天生聪颖,又喜欢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和科学家传记,他特别崇拜为人类做出过贡献的科学家,特别是自然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和苏联十月革命的领袖列宁,并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钱均夫对儿子循循善诱,常给他买些科普书籍,让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这对他的成长影响非常大。三 在学术上超过了导师1935年8月,钱学森告别了父母,告别了亲友,告别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与几位学友一起,远渡重洋,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进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飞机制造专业。离开祖国的那天,他站在美国邮船的甲板上,凝望着波浪滔天的太平洋海面,听着嘎嘎哀鸣的海鸥从头顶掠过,心里犹如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到了豺狼当道、任人宰割的旧中国正在痛苦中呻吟,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惆怅,他发誓一定要学成归国。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的名牌大学,世界各地的尖子云集那里,竞争十分激烈。钱学森在那里争分夺秒,勤奋学习,成绩不但比美国的学生好,而且比同班的其他外国留学生也好。他样样出类拔萃,第二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不久,钱学森又进入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他在求知的阶梯上登得比谁都快。他说:“我的故乡遭蹂躏,祖国人民正在受苦受难。一想到这,我的心就在流血,我怎么好苟延人生呢?”1939年,钱学森又获得了航空、数学博士学位。这位不凡的东方学子,一下被美国校方看中,让他留校任教。接着他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冯•卡门十分赏识钱学森的才干,让钱学森做他的助手。钱学森没有辜负导师的栽培与厚望,他在近代力学和喷气推进方面的科学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成为欧美当时颇有名望的科学家。1949年,钱学森在异国他乡欣悉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激动得热泪直流,他高兴地说:“我看到了祖国的希望,我要坚决回到祖国去!”然而,美国人是不会让钱学森回国的,他们千方百计把钱学森软禁了整整五年,钱学森在异国他乡度日如年,人也憔悴了好多。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我国王炳南大使按周总理指示,与美方进行了严正交涉,揭露了美方的卑鄙手段,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让钱学森离美回国。阔别祖国20年的钱学森,在1955年10月8日,带着家人回来了。离美时,钱学森向他的导师冯•卡门辞行。冯•卡门握着钱学森的手说:“孩子,你现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听到此话,钱学森无比激动,他觉得这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四 他荣获共和国的最高奖励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终于冲破了美国的重重阻力,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去实践他的报国宏图。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几十年来,我国的火箭、导弹、卫星等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使中国成了今天的航天大国。在平时的工作中,钱学森不但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经常深入到科研、生产的第一线,进行现场指导,吃苦在前,面临危险时站在最前。据《太空探索》杂志记载,我国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飞行试验,是在我国西部的大戈壁进行的,弹着点在远离居民区的茫茫戈壁滩,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连生活用水也都要从远处运进去。为了能够掌握试验的第一手资料,年近70岁的钱学森不顾危险和劳累,仍然亲自奔赴连火箭设计人员都很少去过的弹着区。他一路风尘仆仆,不畏艰难,深入到弹着区的每个点进行观察,为科技人员树立了榜样。为了迅速发展祖国的航天事业,培养高、精、尖人才,钱学森又亲自带学生,给予悉心指导。他一生培养的人才无数。其中孔祥言、朱毅麟、李颐黎、褚桂柏四人是钱学森最早也是早期接触最多的学生,人称钱学森的四大弟子。四大弟子都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领域颇有知名度的专家。他们的成长都离不开钱老的精心培养和指导。据钱学森弟子孔祥言回忆,1963年1月,中央调整从事研究发展导弹和火箭任务的组织机构,决定将上海机电设计研究院划归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就急切提出由上海机电设计研究院选派四名年轻技术人员到国防部五院来,由他亲自指导,开展人造卫星研究设计的先期准备工作。对选派的四名技术人员,他的要求是:两个力学专业,一个动力推进专业,一个理论物理专业。于是,年轻有为的孔祥言等四名优秀科研人员幸运地被选拔出来,成了钱学森精心指导的弟子。平时,虽然各自的工作都非常忙,但是钱学森还是每星期一定要指导他们一次的,每次见面两到三个半小时,钱学森每次给他们讲授“星际航行概论”、“空间飞行”、“宇宙飞行”时都是亲自编写讲义和教材,他要求弟子们认真阅读《星际航行概论》,并参加该书增订版的修改工作,之后代替他给中国科技大学的新生们讲这门课,鼓励他们刻苦研读这门教材,尽快掌握技术,早日为祖国效力。钱学森给四名弟子的任务是:搜集和学习国外人造卫星和其他航天器的技术资料,跟踪国外空间技术的动向,在此基础上编制我国卫星和空间技术的发展规划。钱学森教导他们说:“对国外的资料要独立思考,善于分析,不要人云亦云……”钱学森对弟子们要求也特别高,不但要求他们认真听课,还要求他们积极发言。孔祥言说:“第一次参加座谈会,看到与会的都是科学界的顶尖人物,我们几个谁也不敢发言,后来钱老就批评我们了,他真的希望我们尽快成才。不过这也是唯一的一次批评我们。”在钱老的精心培养下,最早的四名弟子的确迅速成才了。1963年底,四人完成了《中国1964—1973年空间技术发展规划》方案。1964年5月,在钱学森的推动下,上海机电设计研究院以“四人小组”为骨干又从其他研究室调了一些技术人员,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卫星总体研究室——第七研究室。1966~1969年,该研究室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方案设计。钱学森的四名弟子是我国早期卫星探路的先锋队,而钱老是这些探路者的积极引导者、组织者、精心培育者。有人曾经问:“究竟是什么力量让钱老成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他的四大弟子是这样摡括他的师父的:一是关注细节。钱老不仅在科研上特别注重每一个细节,而且他给人回信都留底稿。书写的文字都是工工整整的,纸有点卷边他都觉得不应该这样。二是民主学风,这是钱老从他的导师冯•卡门那里学过来的。冯•卡门每星期组织一次研究会或讨论会,不论是专家权威,还是普通研究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些使钱老终身受益,并把这一优良传统传给了无数的中国航天人。中国航天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1991年10月16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钱学森谦虚地说:“我的作用仅是沧海一粟,不过是恰逢其时做了我应做的工作罢了。”显然,钱学森把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归功于党,归功于集体。这就是我们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宽阔胸襟和崇高境界。思考题:1.文中三个小故事各说明什么?2.钱学森是什么时候回国的?他为什么要回国?3.写一篇读后感与同学交流。


编辑推荐

《科星最亮:"两弹一星"元勋故事》作者历经八年访问追寻、资料搜集、整理创作,真实展现“两弹一星”元勋们的成长历程,启示当今科学教育。一本让人全面了解“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集。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科星最亮 PDF格式下载



这些是任何时候都值得中国人尊敬的科学家,他们是真正称得上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一代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