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4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李如龙  

页数:

200  

字数:

3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大约是1980年左右,我在台湾大学开“汉语方言学”的课,主要的参考书是袁家骅的《汉语方言概要》,那时候我就想应该有一本《汉语方言学》的专著作为课本,这本书应该有什么内容呢?既用了“学”字,自然要有严密的系统,对于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应该作一个概况性的说明,在若干相关问题上也应该有深入的讨论。但是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来写这样一本书呢?这个人既要有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对各大方言有深入的了解,否则言之无物;又要有深厚的理论背景及对汉语史的认识,否则只能谈共时的现象,无法跟传统的学问接轨。这个人还要在做研究的同时,有兴趣写通论性的书。等了二十年,当李如龙先生把他的《汉语方言学》的书稿给我看的时候,我发现终于让我等到这样的一个人写这样的一本书!他要我写一篇序,这是给我莫大的荣誉,当然欣然同意。汉语方言的差异古已有之,对于方言的研究可以推到汉代扬雄的《方言》。Paulserruys和严耕望分别研究《方言》的结果都是把汉代的方言分为六区。从汉代的六个区如何演变为今天各大方言的面貌,是很有意思但也不容易掌握的课题。这就牵涉到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本书第二章),也要讨论语音、词汇、语法的历时比较研究,在本书中都有专节加以详尽的检讨。我们常说在讨论普通语言学理论的时候,以往都以印欧语为主,很少引用汉语的材料。王士元先生在《语言变异和语言的关系》(见于《汉语研究在海外》)一文中,提出他的希望:“中国语言学将不只是吸收普通语言学的成果,还要为普通语言学作出重要的贡献,丰富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将有助于确定普通语言学的发展方向。”李先生的这本书无疑是向这个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在“方言系统的整合”的一节里,他提到“叠置式、覆盖式、混合式、蜕变式”的不同,在“汉语方言的异读系统”中,他讨论了“文白异读、别义异读、音变异读”。在“方言与历史文化关系的微观研究”中,他指出“风物词语、习俗词语、观念词语”的特征。这都是汉语方言特殊的地方,值得研究普通语言学的人参考。我希望在这本书问世后能有人翻译成英文,使这本书的结论能够让讨论语言学理论的人引用。近年来国内的语言学研究可以说是提升了一个层次,对一般性的理论有新的探讨和发明,先后出版了几本重要的理论性著作。对于研究方言学的人而言,现在李如龙先生这一本《汉语方言学》正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要。我以后如果再有机缘开方言学的课,就不愁没有课本可用了。

内容概要

本书是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教材,全书分11章,论述了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方言分区、语音系统和字音系统、词汇差异和词汇系统、语法差异,尤其注重了汉语方言的语音比较研究、词汇比较研究、语法的描写和比较研究、汉语方言与历史文化研究和汉语方言学的应用研究。本书立足于主要方言的比较,兼顾历时与共时、内部与外部,以理论总结为主,也注意了应用,反映了20世纪汉语方言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水平。本书适于高校汉语言专业本科生选修课和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使用。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绪论 一、方言方言差异方言特征 二、方言与共同语 三、汉语方言学的对象、内容和任务 四、汉语方言学的研究方法 五、汉语方言学的回顾和前瞻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第二章 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一、汉语方言的形成 二、汉语方言的扩展和流播 三、汉语方言的演变和发展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第三章 汉语方言的分区 一、汉语方言的分区是汉语方言学的重要课题 二、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原则 三、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标准 四、汉语方言分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第四章 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和字音系统 一、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 二、汉语方言的字音系统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第五章 汉语方言语音比较研究 一、汉语方言语音的共时比较 二、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分析 三、汉语方言语音的历时比较 四、汉语方言语音规律的探究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第六章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和词汇系统 一、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二、汉语方言的词汇系统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第七章 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一、汉语方言词汇的共时比较 二、汉语方言词汇的历时比较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第八章 汉语方言语法差异 一、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 二、汉语方言语法的差异不容小看 三、汉语方言语法差异的主要表现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第九章 汉语方言语法的描写和比较研究 一、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不容易 二、方言语法的描写 三、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第十章 汉语方言与历史文化研究 一、方言研究的新视角 二、方言与历史文化的关系的宏观研究 三、方言与历史文化的关系的微观研究 四、方言的文化类型分析 五、双语双方言现象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第十一章 汉语方言学的应用研究后记

章节摘录

  明清之后,城市逐渐兴起,商业流通加剧,手工业作坊扩大,开始有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走南串北的人多了,能读会写的人也多了。宋元以来的官话方言逐渐形成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通行的共同语。并且出现了大批用这种口语写成的小说和戏曲(北戏及南戏)。一个共同语,一批口语加工而成的文艺作品又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各区方言还会有创新,产生适应新的社会生活需要的方言成分,但是形成新方言的可能性小了,整个社会的语言生活是缓慢地,但是却是持续地趋向于统一。原有的语言分化的趋势减弱了,逐渐地让位给统一的趋势。正因为如此,不论是北方的山东河北人下关东,山西人走西口,中原人过关西;南方的湖广人下西南,闽南人登上台湾、海南两个大岛,都未曾形成新的大区方言。而沿江南岸的吴语、徽语、赣语、湘语则受到江淮官话及共同语的越来越大的影响,逐渐放弃固有的方言成分。语言的这种整化趋势,到了现代社会里,只有逐步增强而不可能削弱回头的。其根本原因依然是社会生活的需求。试想在经济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技术现代化的浪潮之中,空间距离的意义日趋淡薄,而作为空间距离的附着物——地域方言则越来越成为人们交往和发展经济的障碍。不同方言区的人面谈尚可借助身手的比比划划,达到沟通的目的,在电话里,方音太重就无法交际了。方言的萎缩、语言的统一成了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现代潮流。就近百年间的情况看,方言的萎缩和消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双轨制,一种是蜕变式。所谓双轨制就是方言区同时普及共同语,实行共同语和方言的双轨并用。在差异大、与普通话距离远的方言,例如南部吴语和闽、粤、客诸方言,大体上都走这条路。最典型的便是闽语区。这些方言虽然也在放弃特殊的方言成分,补充进共同语的成分,但整体格局已经固化,不可能有大的变动。人们对内仍习惯于使用方言,对外则采用共同语。另一种是蜕变式,就是方言内部的成分变得越来越靠近普通话,而方言特有成分则愈来愈少。北方的晋语、沿江的吴、赣、湘、诸方言都属于这种情况。湘语区许多人,苍蝇早已不说“饭蚊子”了。吴语区的许多人,个子高也不说“长”。有些南昌人连“清汤”也改口说“馄饨”了。再往前走一步,再过若干年,这些方言也许可以和官话区里的小区方言放在同一条线上。为了制定合适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我们必须进行方言地区语言生活现状及其发展趋向的调查。面对着这种发展趋势,有的人感到惋惜,以为地域文化中的所有富有历史蕴涵的珍品行将失传,怎能置老传统于不顾,任其颓败下去呢?于是有人提倡保存方言,主张在小学里教授母语,攻击推广共同语是摧残地域文化。其实,地域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地向现代化发展。那些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珍品是绝不会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的。至于淘汰某些陈旧的东西,充实一些新鲜的成分,这是任何时代共有的规律。地域方言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历史。随着现代化的进展,方言将逐渐走向萎缩,这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着力地去扶植它、颂扬它,也是无济于事的。然而方言的完全消亡还不是近期的事。即使不作为现实生活最重要的交际手段,作为历史的遗产,它也是必定会永恒存在的。我们现在不还在为许多前代的方言作钩沉、作研究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汉语方言学 PDF格式下载



李如龙教授一向注重以透彻全面对方言的研究去推动共同语的普及以及其应用水平的提升,他对闽语的引用最多最充分,其次是吴语,再者是粤语。鉴于是教材的原因说教语气比较重。


这是一本非常喜欢的书大学时在学校第一次见这本书时就复印了一份前几天在网上见了第一时间就买了,真的真的好喜欢哈哈


帮朋友买的,不错,专业书不好买


很经典的著作,于学科很有用。


很好,可是为什么只有两本啦?


很好,纸张,字迹都很好,赞一个!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