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2002-8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徐挺 著
192
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举措,而加强文学、历史与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则是其主要内容。在这种宏观背景下,文学欣赏作为一门新型的素质教育课程应运而生,并且有替代过去的与中学语文面孔雷同的《大学语文》的态势。本教材是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文学欣赏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为基本目标。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文学欣赏对修身养性乃至兴邦治国的重要价值。文化素质教育不应当将学生培养为仅仅能够接受直观艺术形象的人,而应当激发他们的文学兴趣,培养他们文学阅读的想像力与再认识的能力,而加强文学美育教学,无疑会使之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我们期望本教材在素质教育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本教材在编写上进行了尝试,主要有以下主要特点: 1.在体例上,打破了传统的“纯文选”模式,代之以“文学欣赏”为主线的分文体教学模式。首先讲述了文学欣赏的必备知识,然后以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为四大模块逐次展开,注重欣赏方法的介绍,加强了名篇赏析的力度。 2.在内容上,贯穿了以“学会做人”为重点的教育思想。本教材所选的大部分名篇,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古今中外的百态人生:或悲壮,或淡泊,或迷惘,或旷达,或进取。切望学生通过甄别、品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报效祖国和人民。 3.在载体上,除了书面教材,本教材还配有光盘。光盘内容包括:每篇课文的赏析提示,名词解释,同时增加了选文,扩充了阅读容量。部分课文配以优美的吟诵,声情并茂,可以使学生在愉悦中享受美感。光盘有助于教师授课和学生阅读,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教材由徐挺主编,马莲、尤冬克和任君庆副主编。全书共五章,具体分工如下:徐挺,第一章、第二至五章的第一节和部分文选;马莲,第二至五章的第二节;尤冬克,第二至五章的第三节;任君庆,第二至五章的第四节。全书由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徐挺副研究员统稿,光盘由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冯华副教授等制作。 本书承蒙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张德实副教授主审,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文学欣赏》是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文学欣赏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文学欣赏》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修养为编写指导思想,以史为纲,以篇为点,精选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公认的名家名篇。每章附有赏析提示和练习,内容简练,重点突出。《文学欣赏》附光盘,可使学生欣赏到声情并茂的朗诵,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也便于学生自学。《文学欣赏》适用于各级各类高职高专学校的各专业学生学习,亦可供文学爱好者参考。
第一章 文学欣赏概述第一节 文学活动第二节 文学欣赏的性质第三节 文学欣赏的过程第四节 文学欣赏的文化背景比较第二章 诗词欣赏第一节 诗词欣赏概说第二节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蒹葭山鬼饮马长城窟行短歌行(其一)归园田居(其一)春江花月夜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秋兴八首(之一)长恨歌定风波关山月摸鱼儿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诗歌欣赏凤凰涅槃我爱这土地雨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四节 外国诗歌欣赏致云雀吉檀迦利(节选)第三章 散文欣赏第一节 散文欣赏概说第二节 中国古典散文欣赏秋水(节选)郑伯克段于鄢项羽之死祭十二郎文湖心亭看雪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春末闲谈都江堰第四节 外国散文欣赏寂寞论学问第四章 小说欣赏第一节 小说欣赏概说第二节 中国古典小说欣赏阿宝宝玉挨打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小说欣赏子夜(节选)春之声第四节 外国小说欣赏雪国(节选)变形记(节选)杀人者巨翅老人第五章 戏剧欣赏第一节 戏剧欣赏概说第二节 中国古典戏剧欣赏长亭送别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戏剧欣赏日出(节选)茶馆(节选)第四节 外国戏剧欣赏哈姆莱特(节选)等待戈多(缩写)
从文学接受主体与文学文本之间的辩证关系考察,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就是说,一般的文学阅读活动并不等于文学欣赏,只有那种获得审美享受的阅读活动,才是文学欣赏。 一、文学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 读者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但社会生活却是无限的。因而,文学欣赏就成为读者认识客观世界、丰富生活经验、洞悉人生真谛的有效途径。 文学欣赏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读者通过感知文学形象,通过文学作品这面“生活的镜子”,逐步认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发见社会,也发见我们自己;另一方面,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只有通过这一认识活动,才能最终得到实现。因为文学文本——未经读者阅读的作品,是难以实现其价值的。现代法国评论家瓦莱里说得好:“‘仅仅对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这是文学铁的规律。”②但这种活动又有其特殊性: 首先,文学欣赏的认识属性不同于阅读科学论著的认识属性。科学论著以概念、命题等方式来揭示社会的某种本质规律,运用的是抽象思维,人们常为其论点的准确、论据的确凿和论证的充分所折服;而文学欣赏是从感知形象开始的,离不开形象思维,人们往往被作品思想的深邃、作家感情的激荡和艺术形象的生动所吸引。因而,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 其次,文学欣赏的形象思维过程又不同于作家创作的形象思维过程。读者阅读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先通过语言信息,树立祥林嫂这个形象,然后才认识封建社会的君权、神权、族权、夫权摧残劳动妇女的本质。这一思维过程,与鲁迅在把握社会本质的基础上,塑造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恰好相反。 再次,文学欣赏是一种以感性认识为主的认识活动,但并不排除理性认识的积极参与。这种理性认识活动表现为:文学欣赏活动需要以读者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要求以读者的审美观念为指导,依靠读者的形象思维来判断。正因为如此,克罗齐等学者提出的“直觉说”,仅仅只能解释欣赏活动的初始阶段。 文学欣赏的本质是一种接受与扬弃。欣赏者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对对象进行选择、取舍,接受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我所用。因此,重视文学欣赏的认识属性就成为一种共识。马克思、恩格斯之于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的作品,列宁之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毛泽东之于曹雪芹的作品,都无不注重其认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