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哲学教程

郑万耕 高等教育
出版时间:

2002-11-18  

出版社:

高等教育  

作者:

郑万耕  

页数:

248  

Tag标签:

无  

前言

经过近年的讨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似乎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而作为中国文化之核心的中国哲学,更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对于锻炼人们的理论思维,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创立新的哲学体系,重振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哲学伴随着中国文化,也有自己产生、发展、不断完善、走向成熟,并与外来哲学碰撞、融合和升华的过程。它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成为中国文化的灵魂。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先哲们就创立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高度抽象的哲学思维阶段,而且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先秦诸子哲学完全可以与古希腊哲学相媲美,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少有的。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社会体系的建立,儒家思想定于一尊,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经学时代。从此,中国哲学便在经学形式下不断发展,成为世界哲学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烦琐的经学走向极端,便引出了简明扼要而又意义深远的魏晋玄学。学者们乐于“辨名析理”,其哲学体系更具有思辨性。汉代传入的印度佛教与玄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哲学与外来文化的第一次碰撞。到隋唐时期,佛教发展到鼎盛,创立了中国特有的佛教宗派——禅宗。佛教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解决人的心灵安顿问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宋明道学家们普遍重视“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的研究,在吸取佛道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更广泛地讨论各种哲学问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哲学本体论体系,开创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新时期。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使中国哲学更多地带上了进化论和机械论的色彩。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文化人在传统的基础上创建新体系,推动中国哲学从传统进入现代.并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

内容概要

《中国哲学教程》是高师思政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它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重大哲学流派为专题,专门介绍了先秦诸子之学、秦汉哲学、晋唐玄学与佛学、宋明道学、近代哲学以及建立新哲学体系的探索等内容,不求面面俱到,力求简明扼要,突出中国哲学的整体特征和主要内容,便于学生掌握中国哲学的精华,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并通过理论思维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哲学教程》内容充实、材料精当、逻辑清楚、立论公允,便于广大高师学生和社会读者学习使用。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先秦诸子之学
第一节 儒家哲学
一、仁者爱人
二、中庸之为德
三、学而时习之
四、性善与性恶
五、修身养性
六、明干天人之分
第二节 道家学说
一、道法自然
二、反者道之动
三、清静无为
四、游心干无穷
五、万物一齐
六、道生法
第三节 墨家学派
一、墨子与墨家学派
二、墨子的政治哲学思想
三、久,弥异时;宇,弥异所
四、“三表法”与“摹略万物之然
五、“名”、“辞”、“说”
第四节 名家学派
一、惠施的历物十事
二、辩者二十一事
三、公孙龙的辩题
第五节 《易传》的哲学
一、有天地然后万物生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
三、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四、裁成辅相
五、自强不息
第二章 秦汉哲学
第一节 董仲舒的儒家经学哲学
一、深察名号、微言大义
二、大一统论
三、天人感应论
四、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五、人性的善恶、等级与教化
第二节 王充的天道自然哲学
一、天地含气、天道自然
二、人死不为鬼
三、疾虚妄、知为力
四、“禀气”定性、命
五、时数然也,国命在天
第三章 晋唐玄学与佛学
第一节 王弼的贵无论
一、以无为本
二、得意忘象
三、圣人体无
第二节 郭象的崇有论
一、独化于玄冥之境
二、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
三、率性直往,任物自然
第三节 玄学在东晋之后的演变
一、张湛玄学
二、形神问题的论争
第四节 成玄英、李荣的重玄学
一、道者虚通之妙理
二、天然之性,韫之内心
三、三绝兼忘,方造重玄
四、存三守一,真道自成
五、自然者,重玄之极道也
第五节 佛教哲学
一、天台宗的性具说
二、华严宗的性起说
三、唯识宗的唯识观
四、禅宗的自性说
第四章 宋明道学
第一节 程朱理学
一、天理本体
二、理气分合
三、理一分殊
四、心性异同
五、理欲之辨
六、居敬穷理
七、孔颜之乐
第二节 陆王心学
一、心即理
二、发明本心与致良知
三、剥落工夫和诚意格物
四、知行合一
五、尊德性与道问学
第三节 张王气学
一、太虚即气则无无
二、气无生灭与气无损益
三、理根干气与理不先而气不后
四、无其器则无其道
五、一物两体与太和姻缊之实体
六、神妙万物不主故常
七、推陈致新
八、延天佑人
第五章 近代哲学
第一节 康有为、谭嗣同的变易哲学
一、天人本于元合干仁
二、全变则强,小变则亡
三、大同之道,治之至也
四、仁为天地万物之源
五、新为群教之公理
第二节 严复的启蒙哲学
一、以西学为要图
二、物竟天择
三、实测内籀之学
第三节 孙中山的革命哲学
一、万物皆由进化而成
二、民生是社会进化的厚动力
三、知难行易
第六章 建立新哲学体系的探索
第一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一、体用不二
二、翕辟成变
第二节 金岳霖的实在论思想
一、道论
二、知识论
第三节 贺麟的新心学
一、新心学
二、知行合一新论
三、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和介绍
第四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一、形上学
二、境界论
三、文化哲学
后记

章节摘录

礼治与法治之争是先秦思想界的一种重要理论问题.主要反映在儒家和法家的政治主张上。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和“仁政”,注重用大家庭式的血缘道德感情来维系统治秩序.对法的作用不重视。法家却只相信法律手段和强权政治的作用,强调严刑峻法,否认仁义道德教化的社会功用,甚至把儒家及其主张宣布为国家的害虫。战国中期之前,礼治和法治的主张基本上处于对立的状态。黄老之学的政治思想,是以主张法治为主要特征的,但他们看到了法治的不足,不再像法家那样排斥儒家思想,而是主张吸收儒家的礼治和道德教化的思想,作为法治的辅助和补充。在黄老之学的早期著作《黄帝四经》中,就提出了“刑德相养”的主张。所谓“刑德”实际上就是法治和德治(礼治)两种统治方式。作者指出,正如太阳和月亮协调配合才能使万物生长一样,刑罚和仁德教化对于治理国家都是不可偏废的,德与刑不但不会互不相容,处理得当还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刑德相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尝试,它不再把礼治与法治看成是互相排斥的,开辟了调和儒法、礼法并用的新的治国思路。此后的慎到、尹文等黄老学者也都沿着这条路子继续探索,主张礼法并用。《管子》一书充分体现了黄老之学的这一特点,作者虽然十分强调法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但同时又承认礼与道德教化对于治理国家也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强调道德规范对国家秩序的维系作用。《管子》的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有了礼这种统治手段,臣民对君主就会像儿子对父亲一样地顺从,一国之人就会和睦得如同一家人一样,这样就能大大地弥补法治的不足,这样的效果,单靠法治是不可能取得的。由于吸收了儒家礼治思想注重道德教化的合理因素,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法就不同于法家那种严刑峻法,而是显得比较温和。

后记

本书是教育部师范司“高等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之一,旨在为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提供一种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教材。它选取历代哲学中具有特殊贡献的思想,对从孔夫子到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的发展,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和剖析,不求面面俱到。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从中国古代文化自身发展的逻辑与固有范畴、命题出发,梳理中国哲学发展的线索,注重逻辑分析,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揭示中国哲人的社会价值关怀与忧患意识。参加本书编著的有(按撰文出现顺序排列):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奇伟(第一章“儒家学说”一节);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白奚(第一章“道家学说”一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董志铁(第一章“墨家学派”、“名家学派”两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郑万耕(第一章“《易传》的哲学”一节,第四章“张王气学”一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桂钿(第二章);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强昱(第三章第一至四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徐文明(第三章“佛教哲学”一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祥俊(第四章“程朱理学”一节);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鲍世斌博士(第四章“陆王心学”一节);河南师范大学政教系副教授杨仁忠(第五章);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军(第六章第一至三节);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战国(第六章“冯友兰的新理学”一节),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田克勤教授的指导与帮助。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方宪编审也给予了热心的帮助。马俊华同志为本书的出版花费了大量心血。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哲学教程 PDF格式下载



简明扼要的教材


包装都很不错哦~~~内容不用说了呀~~~


上课要用的 老师推荐说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所以就买来看 应该还是不错的


这本书越读越喜欢,非常值得阅读~


帮朋友买的...朋友认为很好....


写的太简单啦 ,建议买北京大学出版社的


纸张都还可以,内容比较经典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