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文科学导论

尤西林 高等教育
出版时间:

2002-12  

出版社:

高等教育  

作者:

尤西林  

页数:

19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1996年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叶朗先生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科学概论”教材编撰论证会,1999年又主持教育部“国际人文科学理论”高级研讨班,这两次讨论使我了解到人文科学原理研究在国内外的大概状况,特别是对这一工作的困难性质有了较深的理解。休谟《人性论》与狄尔泰《精神科学引论》以来的现代人文科学,一方面是从人性一精神的角度对自然一社会经验科学的抽象,另一方面却又同时是从康德为代表的人性先验逻辑向经验科学的返回与融渗。狄尔泰的黑格尔主义客观精神原则与马克思的人性对象化原则共同指向了这样的人文科学方向:在与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全部人生经验知识的关联性中揭示人文主体性,同时建构人文科学系统。它既不是纯思辨的,又不能是经验科学性的。因而,撰写人文科学原理的难度,不仅在于人文科学必须对全部知识学科融渗、由此而带来的博学要求,而且尤其在于融渗于各科学术时对人文科学原理一以贯之的哲学把持能力,如前所述,由于人文科学原理本身的前沿探讨性,这已超出了一般意义的会通功夫。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思想界与学术界对人文科学理论的迫切需要,促使我从1997年度开始为研究生讲授人文科学概论,此后又将部分内容作为国家级骨干中学教师培训班的讲座。上述教学所产生的良好效果使我看到了人文科学原理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广泛的需要。1998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务处的支持下,我开始整理撰写人文科学原理教材。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人文学科:历史与现状第一节 古典人文学科一、古希腊罗马“七艺”1.“humanitas”及其希腊辞源“paideia”2.“七艺”二、中国先秦“六艺”1.士、君子与成人之教2.“六艺”第二节 近现代学科分化与自然科学范型的确立一、近现代学科分化与近代科学的起源1.社会历史背景2.近代科学的起源及其文化观念前提二、以自然科学为范型的近现代科学观1.自然科学范型2.自然科学范型的学科推广第三节 唯科学主义及其现代危机一、科学、科学精神、唯科学主义1.科学2.科学精神3.唯科学主义二、唯科学主义与现代危机1.自然生态危机2.社会伦理危机3.人性危机第四节 人文科学与现代性一、现代、现代化、现代主义、现代性1.现代2.现代化3.现代主义4.现代性二、人文主义思潮的现代兴起1.文艺复兴运动2.18世纪启蒙主义的分裂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起源3.18~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4.社会主义人道主义5.工业艺术运动与技术设计的当代兴起6.20世纪马克思人文主义学派及其现代批判思潮运动7.自然生态思想8.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兴起9.注重自我个性的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运动10.20世纪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人文主义思潮11.现代物理学革命与现代自然科学的人文规范呼声三、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现代阐释1.中国古典“人文”辞源2.以人文修养为方向的中国传统文化3.中国传统文化人文主义特性的现代性定位四、人文科学的现代建构1.作为古典学的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性2.作为艺术(Arts)的人文学科3.作为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的人文学科4.作为“自由之艺”(LiberalAns)的人文学科5.人文科学的现代建构第二章 人文科学的对象第一节 人文对象与科学对象一、人文对象与科学对象相区分的现代性1.学科对象的区分是现代分化性的体现2.人文对象是相对于自然一社会科学对象的区分性概念3.人文对象与科学对象相区分的局限性二、主体与客体1.主一客体是人文科学与自然一社会科学对象区分的基点2.主体观念的现代演化三、人文主体与历史1.作为生命尺度的时间2.现代时间的历史信念3.人文主体性与现代时间的冲突四、人文主体与个性1.个性与原子2.个性与现代性3.积淀与突破第二节 人文理想一、人文主体的理想性1.人理念地感知外界2.人文主体的价值取向性3.人文主体的信仰性二、全面发展的人:人文理想的现代形态1.人文理想的历史性2.“全面发展的人”与现代性矛盾三、马克思人文理想与现代性1.作为人文理想范型的“美的规律”的劳动2.“全面发展的人”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第三节 人文意义一、人文主体与对象化的含义世界1.人文主体与对象化2.含义世界二、涵义与意义1.涵义2.意义第三章 人文科学方法观第一节 人文科学方法观特性一、方法论与近现代科学1.方法论在近现代科学中的突出地位2.近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性质二、人文科学方法观特性1.人文科学方法观的性质2.人文科学方法观的若干特点第二节 人文科学方法观的若干代表性形态一、理解二、直觉三、智慧四、描述五、个案性1.不同于例证的个案2.作为个案教学的经典导读第四章 人文科学与教育学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人文本质一、素质概念1.素质的人文主体性2.素质的不同层次二、人文素质教育与知识经济时代1.知识经济与教育2.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第二节 现代社会中的人文教育一、现代家庭教育的人文特性二、义务制教育的人文特性三、通识教育的人文特性1.通识教育的现代性背景及其人文特性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四、现代自由之艺五、美育六、德育第三节 大学(university)理念一、大学理念与现代性批判二、大学的起源与信仰教化的现代演化1.近现代城市及其精神信仰空间的需求2.修道院与经院哲学3.行会与现代性社会功能的分化三、大学人文精神及其社会功能1.大学知识的特性2.大学知识分子的含义四、书院(coIlege)的现代功能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人文学科特性一、师范教育的特质1.关于“师范性”2.师范教育目标的人文性质二、师范教育的人文精神第五章 人文社会观第一节 人文科学社会观的内涵与特性一、区别于社会科学的人文科学社会观二、人文科学社会观的现代性批判背景第二节 家园与思乡(Nostalgia)一、“无家可归”(Homeles8ness)的现代内涵1.家庭伦理的现代危机2.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衰落3.自然生态危机与故乡的消失4.私人心理与直接体验的隔膜二、思乡与诗意栖居1.思乡社会思潮运动2.诗意栖居第三节 人文精神团契一、团契的现代演变1.共同体与社会2.现代社会团契的基础二、现代精神团契的困境与前景1.现代精神团契的困境2.现代精神团契的人文性3.人文精神团契形态及其前景第四节 自我与他人一、主体性与相互主体性1.主体性的现代困境2.相互主体性二、交往理论1.交往的现代意义2.交往的现代性前提三、“我一你”1.“我一你”与“我一它”2.“我一你”与“仁”四、“天下”社会观1.国家与社会2.有别于国家的“天下”五、独立人格与公共精神1.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2.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3.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4.公德与私德六、人文知识分子1.作为知识分子始祖原型的巫2.现代社会的两类知识分子3.阐释并守护意义的人4.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第六章 人文自然观第一节 人文观与自然观一、自然观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结语与展望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将是同一门科学附“人文学科”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这样,对非直接感知对象的实在感又可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  (1)与认识论脱离的纯粹人文信仰。对信仰对象的实在感实质是对主体超越自身的外在目标执著。因此,信仰对象本质上是人文主体的意向投射,它属于善与美,实在感则是这一意向情感强度的极致表现,或者说是一个意向焦点。  (2)与认识论同一的信仰。这种信仰下的实在感已不仅是信仰情感的投射,而同时判断信仰对象不仅为善与美,而且为真,视之为实在对象。这就是宗教信仰的实在感。严格意义上的基督教不是把《圣经》仅仅作为精神态度的指南准则,而是虔信《圣经》所记载的历史的真实性,甚至相信它所指示的宇宙自然面貌。因此,对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的坚定信仰,成为基督教兴起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地球中心说受到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挑战,也就不是一个纯自然科学的知识论问题,而是攸关宗教信仰的真实基础。  这里须注意的是,宗教信仰尽管将信仰与知识同一化(与将信仰知识化的启蒙主义者相反,是以信仰统一知识),但不完全等于迷信。一个关键的区别是,宗教信仰包含有对自然人欲以及世俗界的提升与超越,而迷信则属于文明时代的巫术残余(巫术提升精神的职能早已移交给宗教,只剩下实用外壳),即它具有强烈的人欲功利实用性。宗教虽非科学,但它并不是付诸技术操作的功利手段,而以净化人的功利态度为主旨,而迷信却以不科学的观念指导功利技术(如以算卦卜求丢失的物品),因此不仅蒙昧,而且鄙俗。迷信超出个人范围而团契化,即为邪教。  对非实在的实在感不限于宗教,因而信仰态度也不限于宗教徒。人普遍地在各类活动中都暗中倚恃着信仰。例如,即使在信仰淡化的商业化时代,作为信仰衍生形态的“诚信”或“信用”恰恰构成市场伦理的基石。前边已较多谈过伦理信仰,而对于科学认识来说,也实与信仰不无关系。  康德虽然强调科学认识不能究极实在本体,但他同时也指出,在科学认识中,一个设定的对象实在理念却是不可少的“目标”或“焦点”。例如我们虽未把握“太阳”本身,却必须把感知到的朝阳、夕阳、烈日等“现象”聚焦于“太阳”实体,从而才会有日渐系统的太阳的科学知识。因此,对物质实在的信仰特别为那些处于探索前沿的大科学家所强调,例如爱因斯坦。与爱因斯坦争论的哥本哈根学派虽然强调量子的非实体性一面,但那有突破古典力学实在论的针对性,他们说微观体本身不可知,但却处于意向把握之中,即为意向所指趋。而这种意向性客体,如后来胡塞尔从哲学上所证明的,却必须附有起码的实在感(否则无从构成研究对象)。胡塞尔强调有对抽象共相的“红”的实在感受,即“本质直观”(wesenserchauung),也正依据的是数学研究经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文科学导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