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艺术学概论

杨琪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4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杨琪  

页数:

376  

字数:

48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艺术学是研究艺术的本性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与艺术发展的概括与总结。艺术学所阐明的规律来自艺术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艺术实践。因此,艺术学既具有严密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在理论上启人智慧,使人理解艺术;它在实践上发人深省,教导人们创作和接受艺术。因此,学习这门课程不仅像参观画展、听音乐演奏、看戏剧演出一样兴味盎然、拍案叫绝,而且能使人从理性上知道艺术迷人魅力之所在及其原因。但是,在某些高校,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却往往大相径庭,同学们感到在内容上空洞而晦涩,在形式上抽象而乏味。上课记笔记(甚至复印笔记),期末背笔记、考笔记,最后就是忘笔记。人们往往以为艺术学就是这样,以至于有的艺术院校竟取消了这门课程。这是严重的误解。它不是艺术学本身的缺陷,而是我们对艺术学知之不深、知之不广的恶果,是艺术界长期以来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艺轻研究的恶果。只要我们深刻地而不是肤浅地、长期地而不是短暂地、沉静地而不是浮躁地对艺术学加以研究,博大精深、兴味盎然的艺术学一定可以创造出来。试举一例。若问:人类社会发展的明天会是怎样的?我们可以回答出来,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若问:地球发展的明天会是怎样的?我们也可以回答出来,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若问:艺术发展的明天会是怎样的?人们往往会睁大了惊奇的眼睛,谁知道千奇百怪的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明天会是怎样的?被誉为“西方艺术史泰斗”的贡布利希在《艺术发展史》的最后发出了“至于将来——谁能预言呢?”的哀叹,因为我们还不掌握艺术发展的规律。我们就是要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大胆地对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科学的概括与总结,它不仅可以说明艺术的历史,而且可以预言艺术的未来。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对于哲学是这样,对于艺术也是这样。中国人在几千年中创造了绚丽夺目的艺术作品已自傲于世界艺术之林。今天,我们也应当创造出系统的科学的艺术学理论,使之能自傲于世界艺术理论之林,这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

内容概要

本书是高等艺术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教材,也是中等职业学校艺术类专业国家规划教材教师必备的教学参考书。全书共分16章,内容包括:绪论,艺术的社会本质,艺术的形象本质,艺术的情感本质,艺术的美的本质,艺术的创作主体,艺术的创作过程,艺术创作的心理和思维,艺术的创作方法,艺术作品的构成,艺术作品的非本质属性,艺术接受的地位、性质、特征与作用,艺术接受的过程,艺术发生论,艺术发展规律论,艺术发展动力论,以及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等。本书在对艺术学的基本原理作系统全面的论述的同时,还能解放思想,勇于探索,通过大量古今中外艺术名作,对艺术作了一些新的理论概括和说明,丰富了艺术学的某些领域,其理论阐述科学严谨,文字流畅,资料丰富,图片精美,力求做到理论的深刻性、新颖性与表现形式的生动性、趣味性的完美的结合,是一本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艺术理论著作。本书也可作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教学参考书,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服装设计、群众文化艺术等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本可以开阔视野,启迪心灵,提高审美境界的课外读物。

书籍目录

绪论
一、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二、艺术学的学习目的
三、艺术学的研究方法
艺术本质论
第一章 艺术的社会本质
第一节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第二节 对“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命题的评价
第三节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动性与真实性
第四节 艺术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章 艺术的形象本质
第一节 艺术形象及其特征
第二节 典型的艺术形象
第三节 意境
第三章 艺术的情感本质
第一节 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艺术情感的性质
第三节 情感的艺术表现
第四章 艺术的美的本质
第一节 美在艺术中的地位
第二节 艺术美与现实美
第三节 艺术美与现实丑
艺术创作论
第五章 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第一节 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第二节 艺术家的主体性
第三节 艺术家的修养
第六章 艺术的创作过程
第一节 对生活的艺术体验
第二节 艺术构思
第三节 艺术传达
第七章 艺术创作的心理和思维
第一节 形象思维
第二节 灵感
第三节 无意识
第八章 艺术的创作方法
第一节 创作方法与社会生活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第三节 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艺术作品论
第九章 艺术作品的构成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内容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形式
第三节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十章 艺术作品的非本质属性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风格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意蕴与气韵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艺术接受论
第十一章 艺术接受的地位、性质、特征与作用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
第三节 艺术接受对艺术创作的作用
第十二章 艺术接受的过程
第一节 艺术接受的心理
第二节 艺术接受的中介
第三节 艺术接受与艺术批评
第四节 艺术的社会作用
艺术发展论
第十三章 艺术发生论
第一节 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第二节 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第三节 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
第十四章 艺术发展规律论
第一节 “草创——繁荣——衰亡”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第二节 “从渐进到断裂”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是艺术发展的规律
第十五章 艺术发展动力论
第一节 前人对艺术发展动力的探讨
第二节 经济是艺术发展的终极原因
第三节 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重大的影响作用
第四节 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作用
第十六章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第一节 艺术的民族性
第二节 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第三节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附录:学习《艺术学概论》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普通中国人写的字,虽然是一个形象,但如仅仅是思想与语言的符号,不寓情感于其中,那只能是非艺术形象。书法家所创造的书法艺术就是艺术形象了。普通人写的字与书法艺术中的字有何本质区别?就在于书法艺术表达了人的情感。宗白华说:“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①这是完全正确的论断。古人说:“书者,心之迹也。”又说:“心神不正,则字倚斜;志气不和,书心颠仆。”明代书法家陈绎曾在《翰林要诀·变法》中对这些思想又作了具体的阐发,他说:“喜怒哀乐,各有所分,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而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为人耿介拔俗,刚直不阿,字如其人。欧阳修就说过他的书法艺术与人格的联系:“颜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愈可爱也。”又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颜真卿的代表作《祭侄文稿》(全称是《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是书法家为追祭以身殉国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图3-6)。唐玄宗天宝14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叛唐,攻占东都洛阳。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与其兄颜杲卿起兵平叛,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担任两军的联络工作,转战河北、山东、屡立战功。

后记

当我写完《艺术学概论》这本书提笔写后记的时候,就好像每学期讲完了艺术学的基本原理作考前总结的时候一样,我多么希望这时能自豪地说:同学们,当你掌握这些原理之后,你就可以说,我已经懂得艺术了。可是,每当这时,我的心情却没有这么豪迈和欢快,相反,我的心情是沉重和不安的。我会反躬自问:自己是否可以说已经懂得艺术了?我是学哲学专业的,长年在高等院校教授哲学课程。文化大革命之后到一所艺术院校教授哲学课程。哲学要求联系实际,同学们往往结合哲学原理的学习联系艺术实际。我对艺术知之甚少,我只好请教那些以艺术为专业的青年人:某某同学说对了么?每当这时,全班同学会高声叫道:说对了!接着便是一片笑声。这笑声,七分欢快,三分轻蔑。但是,它带给我的只有无奈和酸楚。难道这就是艺术院校哲学教师的命运?我终于明白了:一个艺术白痴是无法在艺术院校中作一个称职的哲学教师。这时,在我柔弱性格中倔犟的一面终于浮现了出来,难道艺术仅仅是某些天才的专利?不。别人可以掌握的,我也可以掌握,只不过对于已经习惯于抽象思维的头脑来说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我决心搭起一座从哲学到艺术的桥梁。我首先开了美学课,它留给我的是失败的回忆,内容仍然是那么空洞和抽象,形式仍然是那么晦涩和乏味。其原因还在于不懂艺术。我又明白了,一个艺术白痴不可能作一个称职的美学教师。于是,我又开了艺术概论课。我想,直接讲艺术,总可以摆脱空洞和晦涩、抽象与乏味了吧?其实,我又想错了。按照《艺术概论》教科书的逻辑,要证明某一原理的正确性,总是用先哲的名言作论据,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先哲们都是这么讲的,不就雄辩地证明了某一原理的正确性么?可是,艺术院校的学子们并不这么看,艺术概论就是先哲言论的汇集吗?你又怎能证明先哲名言的正确性呢?我无法回答大家的问题。我不为自己的低能而羞耻,我只为学子们缺乏理论思维而悲哀。在我看来,先哲们的至理名言的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是无须证明的。


编辑推荐

《艺术学概论》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艺术学概论 PDF格式下载



内容还好,考研要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