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刑法专论(上、下编)

高铭暄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6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高铭暄  

Tag标签:

无  

前言

《刑法专论》是列入国家学位办教材规划、拟供全国法学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择使用的一种教材。该教材委托本人担任主编,并由本人会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家重点学科刑法学博士点中的三位博士生导师王作富教授、赵秉志教授、黄京平教授分工撰稿共同完成。全书共26章。前17章为刑法总论专题研究,后9章为刑法各论中经选择的10种具体罪的专题研究。编写研究生教材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尝试性的工作。根据我们多年对研究生教学实践的体会,研究生教学比本科教学高出一个层次。对研究生的讲课主要是采用专题讲授的方式,不像本科那样系统全面,但在所选择的专题上必须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研究深入的。本着这一认识,我们所编的教材也是专题性的、重点深入的。我们期望通过教材的阐述,使硕士研究生能对所列的这些专题的理论观点、立法规范、司法实践以及有关的学术信息在与本科学习对比的基础上有一个加宽、加深、加厚的了解和掌握,并在专题研究的方法上能获得一定的启示。本书的26个专题,都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既有所积累,这次接受撰稿任务以后,又根据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资料重新进行加工整理、反复进行研究推敲后写成的。全书由本人统改定稿。统改时对各撰稿人的基本学术观点予以尊重,但遇书中前后内容有矛盾时略加协调。全书编写历时三载,其中统稿历时半年,包括增删、改错、加注、润色。个中辛苦惟有自知,但为了对广大读者负责,本人甘之若饴。当然,由于水平所限,加之初编此类教材,缺乏经验,对该书深浅是否适度,详略是否得当,一时确难把握。这只有等待实践的检验。

书籍目录

上编 刑法总论专题研究第一章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第一节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的回顾一、创立、发展时期(1949年10月至1957年上半年)二、萧条、停滞时期(1957年下半年至1976年10月)三、复苏、繁荣时期(1976年10月至现在)第二节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发展之前瞻一、转换理论观念二、调整研究方向三、改革研究方法四、拓宽研究视野第二章 新中国刑法立法概述第一节 刑法立法的概念和研究意义一、刑法立法的概念二、刑法立法的研究意义第二节 中国1979年刑法典的制定及其局部修改补充一、1979年刑法典孕育诞生的曲折历程二、对1979年刑法典的局部修改补充第三节 刑法典的全面修订及其整体评价一、刑法典的全面修订:1997年刑法典的公布施行二、对修订的刑法典的整体评价三、修订刑法典之后的立法情况第三章 罪刑法定原则研究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的缘起与演进一、罪刑法定原则的肇始二、罪刑法定原则在当代面1临的挑战及其发展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与价值蕴涵一、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二、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蕴涵第三节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一、法律主义原则二、禁止事后法原则三、禁止类推解释原则四、明确性原则五、刑罚法规正当原则第四节 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的确立一、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确立过程之简要回顾二、1997年刑法典确立罪刑法定原则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争议与研讨三、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刑法中确立的重大意义 第五节 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立法与司法贯彻中的缺憾一、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刑法立法贯彻中的缺憾二、罪刑法定原则在中国刑事司法贯彻中的缺憾三、对中国罪刑法定原则立法与司法缺憾的反思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研究第一节 犯罪概念及犯罪的基本特征一、我国刑法理论对各种犯罪概念表述之评价二、我国刑法学界关于犯罪基本特征的争论三、社会危害性与犯罪客体的关系第二节 犯罪构成的(认识)层次和分类一、犯罪构成的(认识)层次二、犯罪构成的分类第三节 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内容一、关于犯罪构成共同要件内容的争议二、行为主体方面存在犯罪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要件)三、行为侵犯的合法权益方面存在犯罪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要件)四、犯罪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不应合并为一个要件、危害行为不应独立为一个要件第四节 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列顺序第五章 犯罪客观方面研究第一节 危害行为概念研究一、刑法中“行为”的立法及界说二、危害行为的定义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研究一、不作为犯罪的概念和行为性二、不作为犯罪的种类和规范构造三、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根据第三节 危害结果研究一、对危害结果概念的争议二、正确界定危害结果概念的几个问题第四节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一、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二、刑法因果关系的地位三、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第六章 犯罪主体研究第一节犯罪主体概述一、犯罪主体的概念和功能二、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三、犯罪主体的类型第二节 未成年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一、未成年人犯罪之界定二、未成年人相对负刑事责任之犯罪范围三、未成年人犯罪之特殊刑事责任原则第三节 精神障碍人的危害行为及其刑事责任一、精神障碍的含义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第四节 单位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一、单位犯罪的界定二、单位犯罪的处罚第七章 犯罪主观方面研究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慨念和功能二、罪过形式和无罪过事件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四、法律错误和事实错误第二节 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内容问题一、行为人对构成要件的事实本身的认识二、行为人对构成要件的事实的评价性认识第三节 犯罪间接故意问题一、间接故意的概念与构成特征二、间接故意的认定第四节 疏忽大意过失中的“应当预见”问题一、应当预见的内容二、预见可能性的判断标准第八章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研究第一节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和性质二、犯罪既遂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三、犯罪预备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四、犯罪未遂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五、犯罪中止形态的一般理论问题第二节 犯罪实行行为含义的理解与认定一、犯罪实行行为着手的含义二、犯罪实行行为着手的认定第三节 犯罪完成与否的含义与认定一、犯罪完成与否的含义二、犯罪完成与否的认定第四节 犯罪分子意志内外原因的含义与认定一、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原因的含义二、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原因的认定第五节 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问题一、共同实行犯与教唆犯的犯罪未遂问题二、共同实行犯与教唆犯的犯罪中止问题 第九章 共同犯罪研究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说一、共同犯罪的概念二、共同犯罪的构成特征三、共同犯罪的形式四、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五、我国刑法理论中共同犯罪的研究现状和意义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基本认定一、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二、认定共同犯罪中几个值得研究的疑难问题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一、共同犯罪人分类概述二、关于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分类标准的争论第四节 犯罪集团及其认定一、犯罪集团概念的法定化问题二、犯罪集团的构成特征三、犯罪集团认定中的几个问题第五节 共同犯罪与身份一、无身份者能否成为真正身份犯的共同实行犯二、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犯罪应如何定性第十章 罪数问题研究第十一章 正当防卫研究第十二章 刑事责任研究第十三章 刑罚功能与刑罚目的研究第十四章 死刑研究第十五章 罚金刑研究第十六章 自首制度研究第十七章 数罪并罚制度研究下编 刑法各论中若干具体罪专题研究第十八章 交通肇事罪研究第十九章 故意伤害罪研究第二十章 绑架罪研究第二十一章 抢劫罪研究第二十二章 侵占罪研究第二十三章 贪污罪研究第二十四章 受贿罪研究第二十五章 挪用公款罪研究第二十六章 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研究

章节摘录

4.刑罚目的问题。刑罚目的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与这一问题具有较强的政治性、阶级性是分不开的。关于刑罚目的,有惩罚说、改造说、预防说、预防和消灭犯罪说的争论。虽然这场讨论还有些粗浅,但它开创了我国刑罚目的研究之先河,有着重要的意义。5.死缓制度存废问题。死缓制度存废问题是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提出的。死缓制度是在1951年第一次镇压反革命的高潮中产生的,当其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后,刑事立法中是否还应当继续保留,刑法学界对此不无争议。今天看来,这场争论无疑为死缓制度的存在及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刑法学研究的发展。6.反革命罪问题。反革命罪是这一时期刑法学界研究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关于反革命罪,当时争论的主要是反革命罪有无未遂的问题,对此,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之争。这场争论不仅没有解决反革命罪的未遂形态问题,反而从一个纯法律的学术问题上升为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1952年的司法改革运动中,主张反革命罪有未遂的观点开始被斥责为是旧中国的六法观点,这一趋势在随后于下述萧条、停滞时期的1957年下半年开始的反右斗争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凡是主张反革命罪有未遂的人均被打成右倾分子。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也是深刻的,作为新世纪的刑法工作者,应当认真总结,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


编辑推荐

《刑法专论(上下)》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刑法专论(上、下编)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