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第1册)

谢海泉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6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谢海泉 编  

页数:

115  

内容概要

  《语文教学参考书(第1册)》根据教材规定的基本要求编写,与教材相对应,包括“教学要求”、“课文说明”、“教学建议”、“补充资料”、“‘想与练’参考答案”等内容,对课文特点提出建设性意见,提供课文作者资料、时代背景等,针对具体课文进行讲解,力求简明扼要地帮助教师理解课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因材施教,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参考书(第1册)》适合采用该套语文教材的师生使用,同时也可为自学者提供帮助。

书籍目录

第一单元 多读与善感1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2 冬天,请不要砍树3 读唐诗新感悟4 读书人是幸福人“单元综合练习”参考答案第二单元 筛选与运思5 荷塘月色6 风景谈7 选择与安排“单元综合练习”参考答案第三单元 主旨的提炼8 朱自清先生9 套袖10 自甘做牛与叫人做牛“单元综合练习”参考答案第四单元 古诗文解读(一)11 伐檀12 涉江(节选)13 唐诗二首14 宋词二首15 劝学16 邹忌讽齐王纳谏“单元综合练习”参考答案第五单元 散文赏读17 前赤壁赋18 黄山记19 我的空中楼阁“单元综合练习”参考答案第六单元 口语交际·书信往来“单元综合练习”参考答案第七单元 会议主持·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单元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章节摘录

  教学要求   一、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   二、能边读边归纳文意,感知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   三、阅读过程中能唤起对本单元其他文章的相关联想。学完本文后能回顾本单元学练要点并作小结。   四、能主动对文中某些知识点作注释,并逐步养成习惯。   课文说明   这是北京大学教授谢冕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最初发表在1995年7月19日《中华读书报》上,后收入《永远的校园》(“北大未名文丛”)一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在这本书里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有关情况参见“补充资料”)。可以说,作者对读书的幸福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觉到的,所以在理解本文的抒情和议论主题时,就要先从“北大”说起了。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接阐明了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他总结出“两个世界”的观点,一个是人所共有的“现实的世界”,另一个就是“为读书人所独有的”“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在这一认识基点上,作者确立起“读书人是幸福人”的主要观点。他还由此想开去,提出了以是否具有阅读能力来对幸与不幸作区分,认为:“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种丧失是“不可补偿的”。由此,作者在财富不平等和权力不平等之外,又提出了“精神的不平等”,这是由“拥有或丧失”阅读能力所体现出来的。以上为第1段所论,观点很新颖,表述也很直截、明朗。   那么,阅读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呢?第2段对此作了概括说明,诸如:“能多识草木虫鱼之名”,能“上溯远古下及未来”,也能“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总之,人们正是通过阅读“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对此,可同本书“书中刊”所载余秋雨先生关于“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那段话对照着读,从中体会异曲同工的妙处。   还有更重要的需要阐明,那就是比“知识的增广”更进一层的“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作者用整个第3段来说明这一核心意思。作者指出:人们正是从读古今贤哲、才俊的书才学得人格和学会做人的。如果这是总说的话,那么其后8个小句子就是具体分说,名人、伟人,古人、今人,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中国人、外国人,众多实例,一一援引,并表述得言简意赅。最后作归结,指出:读书人是能有机会(通过阅读)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第4段进一步论证:与书结缘,就注定能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这儿,作者对书的品位、质地、价值和档次作了优劣、高下之分。这种审慎的区分,也提醒我们注意对“开卷有益”之“卷”要作品位、质地、价值和档次的区别对待。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读书要读品质优良的一类,并且直言自己“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文学书籍这一亲身感受得出来的,由此便会向往崇高,厌恶暴力,同情弱小,心灵纯净,富于正义感,从幼年到成人,情趣变得高雅,一步步向人间美好境界前进(这段话也会令我们联想起刘心武《读唐诗新感悟》一文的主旨)。作者接着又引笛卡儿和雨果的名言,一说“向善”,一说“避恶”,也都证明了优秀书籍对人的教育、感化功能。   至此,文章完成了论述,末句成段,卒章显志,用“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扣题、结尾。   教学建议   本文处于单元最后,起一定的小结作用。因此,本文教学中,凡能与前文或相关阅读材料发生联想、建立联系之处,都要尽可能联通,这在阅读心理上是一种积极调动,在思想内容上也是一种积累和提升。尤其是文旁提示处处紧扣知识点、能力点和联想点,充分借以导读、助思,引领学练,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学。   “作注释”这一训练点既为当前学习所设,也为今后养成良好习惯着想,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内(或课外)完成此练习,并举一反三、因文制宜地推广开去。   本单元课文全部学完后,可布置写读书笔记,也可组织小型读书经验交流会,或通过召开辩论会,围绕“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讨论一番,以明事理、练口才。   补充资料   关于作者   谢冕教授在《恒久的光明——我和北大图书馆》一文中,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学生时代在北大图书馆博览群书的温馨往事:   20世纪50年代后期,谢冕作为中文系学生,在北大逗留最多、觉得最有感情的是北大图书馆分散在全校各处的大大小小的图书阅览室。宿舍、饭厅、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竞走者,常在下课后到图书馆看书,免不了要用书包占“座”。文史楼三楼阅览室文科工具书多,借阅手续简便,与馆员老师熟悉了,还能给予特殊照顾。在他印象中,这个阅览室“是动荡学海中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港湾”。   谢教授年轻时有机会利用北大图书馆的藏书读了不少新文学史料(如只允许就地借阅的全套原版《新青年》杂志),从中感受了“五四”先驱者宽广的胸襟、活跃的思想、高度自由而富于想像力的内心世界。那时的图书馆没有现代化的设施,他靠手工抄了许多有关中国新文学发轫期的文献资料,至今还是经常供研究和写作引用的宝贵材料。   北大是“吝啬”的,它不肯让学生每次借走多册图书,只能读完一本再借一本。但也真有慷慨的时候——谢冕和同学们发宏愿要写一本中国新诗史,北大图书馆破格允许调出所有的与新诗史研究相关的书籍文献。同学们着实不客气地从那里拉走了一卡车书。1960年一个寒假,6个同学不回家过春节,硬是利用这些书籍写出了一部长达数十万字、名为《新诗发展概况》的书稿来。   ……


编辑推荐

  《语文教学参考书(第1册)》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还提供了相关拓展性知识和生动翔实的课外资料,能够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是学生均衡发展、全面提高的良师益友。书的知识讲解全面翔实,并配套针对性极强的课后练习,答案详解详析,既能让学生及时检测课堂学习效果,找出自己的不足,又能起到查缺补漏,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第1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