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土壤地理学

李天杰 高等教育
出版时间:

2004-8  

出版社:

高等教育  

作者:

李天杰  

页数:

383  

字数:

47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土壤地理学》是供高等院校地理类各专业使用的教材。自1978年第一版问世、1983年修订第二版出版以来,已经发行十余万册,为中国土壤地理学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鉴于近20多年来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逐渐减少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加剧,对土壤地理学提出了大量全新的任务;同时现代系统理论、数理方法、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和测试分析技术不断向土壤地理学渗透,促进了土壤地理学的飞速发展,使其研究向定量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曰益发展;再加高等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不断革新,使土壤地理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此,本书编者以老带新对《土壤地理学》进行了全面的、全新的修订,使它能充分体现当今国际土壤地理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的研究成果,并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要求。  土壤圈处于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相互作用的界面,土壤的物质组成与性状、土壤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对生态环境变化、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士壤地理学》在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球系统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上述认识,这次修订的主要特点:①拓宽并完善土壤的概念,从单个土体、聚合土体入手深入分析土壤圈的组成、空间结构,以及在地球表层系统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在分析土壤肥力及其生产性能的同时,重点阐述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②引入国际土壤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在阐述传统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的同时,重点介绍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联合国FAO/UNESCO的世界土壤图图例、国际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等,初步建立了上述土壤分类系统之间的参照体系;在土壤剖析、土壤类型分析过程中采用当今国际土壤学界通用的土壤诊断学术语及其标准;增添了介绍土壤地理学研究的高新技术方法一章,以重点论述土壤调查的技术与方法,以及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土壤地理学研究中应用,并介绍了美国士壤调查数据库、加拿大土壤地理数据库,以及SOfER等前沿研究成果,也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单元自动检索的初步设想。③教材内容设计重视土壤地理学新理论、新方法的阐述,以强化对学生综合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阐述中以土壤肥力和土壤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重点介绍土壤退化机理与防治对策、土壤质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内容概要

本书融会了国内外土壤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土壤肥力和土壤生态环境功能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工作方法。全书共分10章,第五章重点讲述土壤概念及其形态、土壤圈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土壤地理学的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趋势;第2、3章,重点讲述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诊断特性;第4、5、6章综合讲述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过程、土壤物质循环过程,世界主要土壤分类体系及其相互参照关系;第7、8章,叙述了主要土纲的特征及其地理分布,并介绍了土壤区划和土被结构;第9章,讲述了土壤资源及其特征、土壤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土壤退化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第10章,介绍了土壤地理调查的技术与方法、遥感技术在土壤地理调查中的应用,国际土壤地理学界有关土壤-土地数字化数据库(SOTER)、 土壤地理数据库研究及应用状况。   本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球系统科学专业的本科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供从事土地开发整理、资源科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者与管理者,作为研究与管理工作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1 绪论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1.1 土壤定义  1.1.2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1.1.3 土壤剖析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1.2.1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2.2 土壤圈物质循环  1.2.3 土壤圈中的环境纪录 1.3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3.1 土壤肥力  1.3.2 土壤自净能力 1.4 土壤地理学简介  1.4.1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4.2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4.3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5.1 西欧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1.5.2 俄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1.5.3 美国土壤诊断学派的发展  1.5.4 中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  1.5.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6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2 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2.1 土壤矿物  2.1.1 原生矿物  2.1.2 土壤矿物形成与转化  2.1.3 土壤次生矿物  2.1.4 土壤质地 2.2 土壤有机质  2.2.1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2.2 土壤生态系统及其有机质转化  2.2.3 土壤圈物质循环 2.3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  2.3.1 土壤结构  2.3.2 土壤物理特性 2.4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3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3.1.1 土壤空气的来源和组成   3.1.2 土壤气体交换过程 3.2 土壤热量状况  3.2.1 土壤热量状况  3.2.2 土壤-植物-大气界面能量平衡  3.3 土壤水分及其特性  3.3.1 土壤水分平衡与全球水循环  3.3.2 土壤水类型  3.3.3 土水势  3.3.4 土壤水分状况 3.5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3.4 土壤分散系及其特征  3.4.1 土壤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3.4.2 土壤胶体  3.4.3 土壤溶液 3.5 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  3.5.1 土壤肥力的系统分析  3.5.2 土壤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  3.5.3 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3.5.4 土壤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  3.5.5 土壤是重要的建设基质 3.6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4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的基础  4.1.2 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  4.1.3 现代土壤发生学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2.1 气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4.2.2 降水对成土过程的作用  4.2.3 风对成土过程的作用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3.1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与土壤起源  4.3.2 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3.3 动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3.4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4 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 ……5 土壤形成过程6 土壤分类7 主要土纲特征8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9 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10 现代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思考题与个案分析附录1 中英文关键词对照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附录2 中英文关键词对照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主要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文献

章节摘录

  中国近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历史较短且进展缓慢。1906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开始土壤学教学,之后开展了零星的土壤调查与研究。至1930年之后,受欧美土壤学理论的影响,开展了中国境内较大范围的土壤调查研究,并编绘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土壤图、出版了土壤学研究专刊及专著。至20世纪50年代,道库恰耶夫及威廉斯的土壤发生学派开始在中国传播,围绕经济建设需要,结合农林牧区划与规划、流域综合治理、提高单产扩大耕地面积等目的,相继进行了土壤发生学分类、地理分布和土壤基本性状研究,并进行了全国性的土壤普查,为土壤资源开发,红壤、盐碱土和沼泽土改良,风沙土及土壤风蚀沙化治理积累了大量土壤资料和分析数据,建立了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体系,并于1978年出版了《中国土壤》,这是中国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研究的总结性著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界积极学习并消化吸收国际土壤学研究的新成果,开展了更为广泛详尽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为中国土壤科学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化、标准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使中国土壤科学的基础理论水平和专业化队伍的研究水平得以全面发展和迅速提高。1984年开始研究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工作,1995年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这标志着中国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研究在标准化、定量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中国学者在中国土壤分类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人类活动与土壤发育,人为耕种土壤、旱成土、高原土壤和热带土壤等方面研究成果也受到国际土壤学界的高度重视,充分反映了中国土壤地理学不仅与国际主流同步,而且也体现出中国土壤地理学研究的特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土壤地理学 PDF格式下载



这本教材非常不错!


我找了好久的书,终于给我买到了!!


书是新的,内容比较好!
值得看,可惜不是彩图!


那个书编写的很一般,还有好多的书写错误!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