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医学心理学基础

秦爱军,盛秋鹏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7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秦爱军,盛秋鹏 著  

页数:

227  

前言

《医学心理学基础》是根据教育部《2004-2007年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编写计划》的精神编写而成的。在编写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服务,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的指导思想,把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在理论知识的取舍上本着够用为度,采集并精选了大量案例分析,突出了心理学技能的培养;在结构设计上,参考现代心理学体系安排章节内容,体现时代性和先进性原则;在教材格式的设计上,紧紧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编排,以体现启发性、趣味性原则,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本书共14章:第一章总论(秦爱军、盛秋鹏编写),主要介绍医学心理学概念、学科性质、医学心理学基本理念和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第二章心理现象与心理实质(秦爱军、刘艳红编写),主要介绍心理现象及其实质;第三章认知过程(刘艳红、吴斌编写),主要介绍认知过程的心理现象、规律和学习能力开发的方法;第四章情绪与情感(范振生编写),主要介绍情绪情感的概念以及情绪对健康的影响;第五章行为的调节与控制(范振生、詹泽群编写),主要介绍个体行为的动力系统(即需要、动机等)和行为的意志调节系统;第六章人格(吴斌编写),主要介绍人格的概念、特征以及良好人格的塑造;第七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盛秋鹏编写),主要介绍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心理卫生工作的原则、方法以及各年龄段的心理卫生问题;第八章心理防御与心理应激(李凤霞编写),主要介绍挫折与防御机制理论、应激理论以及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第九章变态心理(罗华、盛秋鹏编写),主要介绍心理异常的成因、表现以及神经症、性变态等心理疾病;第十章心身疾病(罗华编写),主要介绍心身疾病的原因、理论模式以及几种主要的心身疾病的诊治;第十一章心理评估(李英编写),主要介绍临床心理诊断技能和几种著名的心理测验;第十二章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齐文丽编写),主要介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方法及注意事颂;第十三章心理护理(詹泽群编写),主要介绍心理护理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影响心理护理效果的因素;第十四章医患关系(邹淑珍编写),主要介绍医学临床领域特殊的人际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本教材教学建议使用54学时。其中1-6章的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28学时,7-14章的医学心理学部分26学时。另外,由于医学相关专业的特点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各校可依据实际情况酌情删减有关内容。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石家庄卫生学校、六安卫生学校、江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张家口教育学院、济南卫生学校、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市卫生学校等单位的鼎力支持和密切合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虽然本书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由于编写人员水平有限,且时间紧迫,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广大同仁和读者在使用过程中不吝赐教,使之日臻完善。

内容概要

  《医学心理学基础(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用卫生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实验用书)》根据教育部《2004-2007年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编写计划》(教职成司函[2004]13号)的精神编写而成。教材包括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两个部分,共14章。其中1~6章为普通心理学部分,主要介绍心理现象及其活动的一般规律;7~14章为医学心理学部分,主要介绍心理卫生、病理心理现象和心理疾病的原因、预防和诊治,各种临床心理技能,包括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护理等,医患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中的心理问题。全书的编写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内容上科学严谨,格式上新颖、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可读性。《医学心理学基础(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用卫生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实验用书)》可作为高职医学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有兴趣的读者的自学用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与医学模式的转化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第二章 心理现象与心理实质第一节 心理现象第二节 心理实质第三章 认知过程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第二节 记忆第三节 思维第四节 注意第五节 学习能力的开发第四章 情绪与情感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第三节 情绪的生理机制与外部表现第四节 情绪理论第五节 情绪与健康第五章 行为的调节与控制第一节 行为的动力系统第二节 行为的意志调节第三节 意志与健康第四节 意志的品质与培养第六章 人格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气质第三节 性格第七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第一节 心理发展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第三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问题第四节 性心理卫生第八章 心理防御与心理应激第一节 挫折与心理防御机制第二节 心理应激第九章 变态心理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神经症性障碍第三节 人格障碍第四节 性变态第十章 心身疾病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三节 诊断标准、治疗原则、预防和护理第四节 常见的心身疾病第十一章 心理评估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心理测验第三节 临床常用心理测验第十二章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第一节 心理咨询第二节 心理治疗第十三章 心理护理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程序与方法第十四章 医患关系第一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二节 医患关系及影响因素第三节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原则和方法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类疾病是身心疾病。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大脑以外的躯体各系统器官,病理改变虽然主要发生在各器官,但心理因素在心身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表现在致病因素上,而且表现在疾病症状上,即患这类疾病的病人或多或少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第三类疾病是躯体疾病。致病因素大都是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作用于躯体各部分器官,病理改变是明显的局部器官或组织损伤,患病后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影响疾病的进程,有的病人还有明显的心理障碍。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身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外界刺激作用于人体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和由该系统所支配的躯体各系统、各器官广泛的生理反应以及相应的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等生物化学反应。到达大脑皮层的神经冲动,被个体意识到后,便引起复杂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常以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如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情绪表现出来。可见,外界刺激可同时引起机体的心理和生理、生化反应。机体若长期地或反复地处于消极情绪状态,可使躯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发生功能紊乱。3.研究人格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最能说明他本人的独特人格特征。不同气质和性格的人面对应激事件,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心理反应形式,从而产生某些疾病的易患倾向。例如在生活中应激事件造成过强的、过久的心理应激时,有的人会患冠心病,有的人会患消化性溃疡,有的人会患支气管哮喘等。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支配或调节自身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的目的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伴有生理机能的变化,而且能调节后者,使其受控于自己的意识。如人在愤怒时,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出现心率增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面部发白等现象。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就会使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所支配的脏器的机能就不至于受到损伤。如果以积极的认知活动,集中注意去想象或思考一些能引起高度兴趣的事情,并伴以视、听感官刺激,引起轻松、愉快的情绪,就能促使全身各部位的生理机能得到最佳的调整。


编辑推荐

《医学心理学基础(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用卫生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实验用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医学心理学基础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