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研究(第四辑)
2006-1
高等教育
陈立民
232
《语言学研究(第4辑)》是一部关于语言学的研究性刊物,全书分为语言学理论研究、具体语言研究、语言应用研究、经典译文、学路回望、书评和语言学沙龙几个部分,刊登了众多语言学专家的论文,适合语言学问题研究学者参考学习。
语言学理论研究衔接理论与语法的关系迈向原则性解释的语言理论:最简方案的最新进展词语知识与结构描写——以《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为例Firbas的动态交际理论评述语文必然性综论回指、中心优选理论和修辞结构——以“篇章”为导向的回指优选解析语言学史——问题与思考任意性与线性——Jakobson对Saussure符号二原则的解读具体语言研究论日语授受句本质意义特征关于日语汉文训读的本质及定位俄语并列连接词的评价功能关于对俄语ТЕКСТ和ДИСКУРС术语的不同理解英语形容词+名词结构的意义问题英语介词语义研究的几种主要方法人称词和指示词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韩国语拼写法历史变迁研究比较语言学研究《回回药方》残卷胡汉对音研究发凡翻译研究《指物论》:释义与英译语言应用研究中美议论文网上教学材料比较研究对两则新闻报道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大学生西班牙语学习动机类型研究纽约市中国城汉语方言的分布及使用状况调查报告光盘版单语学习型词典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估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构建汉英语块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书评《牛津语言学接口手册》评介《让英语学习者行动起来:教育者怎样才能迎接挑战》评介经典译文图像修辞学The Chicken or the Egg?英语二项式结构的概率分析(下)Mathesius如何使用主位概念学路回望我的社会语言学情结——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祝畹瑾教授访谈录世事多变幻,人生更斑斓321——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龚人放教授访谈录丹心热血沃新花329——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叶奕良教授访谈录从基础课教学到俄语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吴贻翼教授访谈录语言学沙龙多元文明冲突与对话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北京论坛”(2007)语言学分论坛简报胡壮麟教授与研究生座谈语言学研究问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沙龙2006—2007年度活动情况
意识形态研究的这个大项目的下一个工作是社会认知理论,意识形态应该是这一理论的一部分。这预示着其中包括一个意识形态与知识之间关系的详细探讨。但是,当我着手写作关于意识形态的社会认知的书时,我很快发现,尽管有上千本书探讨知识,但没有一个关于知识的一般性理论。在认识论中有一个关于知识的传统概念即作为“已被证明的真实信仰”。但对于这一概念的许多争论是那么的神秘,并且与社会科学甚至是常识所知道的知识没有一点关联,因此需要一种全新的方法。 在几篇文章中,我开始为知识下一个新的、更实用、更具实证性的定义,即作为认识群体中被证明的共有信仰,基础是群体认识标准,它告诉成员哪些信仰是作为知识“被接受的”和共有的。这意味着在一个这类群体的话语中知识是被系统地预设了的,因为每一个说话人都知道所有其他成员都已经拥有这类知识。这也为语境理论提供了基础。语境理论解释的是语言使用者如何安排他们的话语,以表明他们所知道接受者已经知道的一种功能。 这样一个新的知识理论必须解释有什么类型的知识。我于是提出了一个朴素的知识类型学,包括不同标准,如社会范围(个人知识、人际知识、社会群体知识、民族知识和文化知识),抽象的和具体的、一般的和特殊的、虚构的和现实的等等。 最后,这一理论还解释了意识形态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同样在cDA中,人们常常假设知识是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但这在理论上是不令人满意的。假如所有知识都是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从而对社会中的每一个群体都不同,那么群体之间就不会有共同的知识,那就意味着我们不能预设这类共有知识,而彼此就不能理解。而这并不是事实。 比方说,人们可能对人工流产或移民有不同的观点,但意识形态争论预设不同意识形态群体的人们拥有共同的知识:他们知道什么是移民和人工流产。就是说,不是所有知识都以意识形态为基础,但所有意识形态是以一般的文化上共有的知识为基础的,而这些知识在这样一个群体的所有公共话语中都是预先设定的。不过,在群体内部,人们会有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知识——那些被群体外部的人们称为“仅仅是”信仰、意见、偏见或迷信的知识,如人们看到的关于宗教的或种族主义的“知识”。 这个知识概念从根本上讲是相对的:知识是相对于它被认可和共享的群体而确定的。这也意味着知识可能发生变化——最初只是几个学者或某些社会运动的信仰,后来可能成为一般共有的知识。反过来也是如此,曾经是广泛接受的信仰,即知识(如关于上帝或地球是平的),现在普遍认为仅仅是一种信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知识是相对的这一点本身也是相对的(原本应该如此),即从在群体内部这种意义上讲;但知识当然不是相对的:我们普遍接受的知识是和用来作为我们所有话语和交往的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