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研究新论

刘兰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刘兰明  

页数:

186  

前言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并且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了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党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始复苏,教育结构开始调整。同年,为了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坚持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980年,国家教委批准设立首批13所职业大学。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才短缺成了突出的矛盾之一。针对这一状况,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要试办一批花钱省,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此后几年,在全国部分中小城市相继举办了100多所为当地培养实用人才的新型地方性大学——职业大学。职业大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起步。  我在这一时期有幸参与创办了一所职业大学,并多次参与全国性相关的研讨会。据我了解,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师资、政策、办学条件等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几年以后,大部分职业大学都靠上了普通高等教育,只有少数学校坚持职业教育。  为了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1991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994年,我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仍不满足需要时,经批准可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后,一大批高等职业院校相继建立。

内容概要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研究新论》是高职院校研究的首本专著。该书从高职院校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提出高职院校研究作为全新的专业领域,对快速跨越发展的我国高职教育来说,有的放矢地开展院校研究,有助于创新高职教育研究的范式、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科学管理、有助于高职教育内在特性的形成、有助于高职院校面向市场依法办学。书中论及高职院校研究的价值与目标,并从高职院校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办学特色、学生问题研究、校企合作等领域进行了院校研究的探讨;对高职院校研究在对象、内容、主体、方法、功能、数据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了概括,进而对高职院校研究遵循的原则与运用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研究发挥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论述;最后,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与特点,对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院校研究提出了可实现的路径。

作者简介

  刘兰明(1963-) 男,山东省济宁市人。1981年毕业于山东济宁一中,先后考入华北水电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工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职教育研究会财经类专业协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等职。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及研究工作。著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职业基本素养》等4本专著,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高教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教育与职业》《中国青年报》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报纸发表50多篇文章。曾主持参加10项省部级以上课题,6次获省部以上奖励。现主持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等3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现任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高职院校发展研究》团队负责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1.1 高职院校开展院校研究的必要性1.1.1 院校研究: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呼唤1.1.2 院校研究:高职教育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1.1.3 院校研究:高职教育自身特性的内在要求1.1.4 院校研究:高职教育研究的新范式1.2 院校研究概述1.2.1 院校研究综述1.2.2 高职院校研究概况1.2.3 高职教育研究概况1.3 本书要旨第二章 高职院校研究的概念2.1 关于院校研究概念的争论2.2 院校研究的具体内涵2.3 相关概念的澄清2.4 小结第三章 高职院校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目标3.1 院校研究的价值取向3.1.1 院校研究价值取向的时代性:历史的考察3.1.2 院校研究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比较的方法3.2 高职院校研究的目标3.2.1 高职院校研究目标的依据3.2.2 高职院校研究目标第四章 高职院校研究的内容与特征4.1 高职院校研究的内容4.1.1 高职院校发展战略4.1 2人才培养目标4.1.3 人才培养模式4.1.4 专业建设研究4.1.5 高职办学特色研究4.1.6 质量管理与教学评估4.1.7 资源管理与利用4.1.8 校企合作研究4.1.9 学生问题研究4.1.1 0教师管理与评价4.1.1 1社会服务4.2 高职院校研究的特征4.2.1 对象的职业性和高等性4.2.2 内容的多样性与侧重性4.2.3 主体的专业性与非专业性4.2.4 方法的科学性与定量性4.2.5 功能的直接性和持续性4.2.6 信息的整合性与动态性第五章 高职院校研究的原则与方法5.1 高职院校研究的原则5.1.1 借鉴性与创新性原则5.1.2 科学性与有效性原则5.1 3市场性与预测性原则5.1.4 本校性与开放性原则5.1.5 专业性与协同性原则5.2 高职院校研究的方法5.2.1 高职院校研究遵循行动研究范武5.2.2 高职院校研究方法在行动中选择5.2.3 院校研究方法第六章 高职院校研究的功能与作用6.1 院校研究的功能6.1.1 建立高职院校数据库6.1.2 认识自我.科学定位6.1.3 提交报告,提高声誉6.1.4 分析论证,科学预测6.1.5 运用技术,科学评估6.2 院校研究的作用6.2.1 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水平6.2.2 有助于高职院校走特色发展之路6.2.3 有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6.2.4 有助于高职和谐校园的构建6.2.5 有助于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七章 高职院校研究的实施与步骤7.1 高职院校研究的实施基础分析7.1.1 充分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7.1.2 科学的决策机制尚未建立7.1.3 有效的信息系统尚未建立7.1.4 专门的院校研究尚未展开7.2 高职院校研究的实施策略7.2.1 建立高职院校公共治理环境7.2.2 服务本校,争取支持7.2.3 扩大影响,营造氛围7.2 4整合资源,形成合力7.2.5 规范研究,形成制度7.3 高职院校研究的实施步骤7.3.1 进入:问题的诊断7.3.2 展开:拟定研究方案7.3.3 分析:数据的采集与分析7.3.4 结论:提交咨询报告第八章 高职院校实践感悟8.1 高等教育大国中职业教育的未来——职业教育应从边缘到中心8.1.1 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职业教育8.1.2 家庭社会的理性选择更加需要职业教育8.1.3 教育结构的完善需要强化职业教育8.1.4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职业教育8.2 普及化下的高职教育发展定位:以北京为例8.2.1 从大众化到普及化——高职教育定位研究背景的变化8.2.2 高等教育分类——高职教育定位研究的逻辑基础8.2.3 普及化下高职教育定位的基本构想8.2.4 结论8.3 高职院校的院校研究思想阐释8.3.1 有助于创新高职教育研究的范式8.3.2 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科学管理8.3.3 有助于高职教育内在特性的形成8.3.4 有助于高职院校面向市场依法办学8.4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管窥——从需要市场到市场需要的升华8.4.1 建设理念:办没有围墙的高职学院8.4.2 建设路径:走教学做合一的培养道路8.4.3 建设目标:育适销对路的卖方人才8.4.4 建设效果:创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8.5 示范建设是根,整体发展是本——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思考8.5.1 示范性高职院校不是一成不变的终身制8.5.2 示范性高职院校不是十全十美的高大全8.5.3 示范性高职院校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跃进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规模的扩大,办学主体多样化,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对社会和个人负有多种责任,这些使高职院校管理变得日益复杂,单独依靠领导个人智慧和能力已经无法应对新形势要求,高职院校管理和决策方式需要转换。传统的领导个人经验型管理决策模式需要更多外部智囊团的介入,需要专门管理咨询机构针对本校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提供咨询,从而为本学校管理层提供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方法和依据。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在学校规模扩大的变化过程中,管理的复杂性超越了管理者的能力,需要建立针对本校院校研究机构,并证明此机构有力推动学校发展。因此这为“基于本校的自我研究”、“注重应用研究”的院校研究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与舞台。  1.1.2 院校研究:高职教育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与地方政府为高校制定统一的管理条例和政策,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也非常具体,所有高校的管理研究也仅仅限于解释和执行政府的管理条例与政策,学校基本上不需要独立思考如何办学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等学校实际上只是高等教育管理条例和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因此,以本校发展为目的旨在提高本校管理水平的院校研究显得没有必要,因此针对本校的研究自然很少。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研究新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