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临床检验免疫学实验指导

季育华 高等教育
出版时间:

2006-12  

出版社:

高等教育  

作者:

季育华  

页数:

94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医学检验(本科)教材《临床检验免疫学》的配套教材。内容分为5章11节,近40个检测实验项目,其中包括经典、实用与和检验领域新近发展又符合临床需要的项目。作为配套实验教材,本书坚持与理论教材在编写原则上保持一致,在内容上互为补充,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突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为临床实验室输送有用人才。临床检验免疫学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检验技术的改革与发展。许多以设备为载体的新型免疫学检测技术,以及与其相配套的诊断用试剂(盒)的大量出现,使得目前大多数临床免疫学检测试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技术人员的依赖。为此有许多医学院校已经将某些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相对经典的免疫学检测项目等的教学内容做了不同程度的削减。本书面对使用对象,结合现实需要,经过精心的构思与编写,力争做到:(1)参考先前的几本专业教材,保留其精华部分,调整与现状不协调部分,如将补体结合试验完全剔除,并对内容的次序等做了大调整;(2)调整以往大量教材中验证用的试验项目,尽可能选择目前临床上常用且所用试剂材料容易获得的项目,使得学生在课堂学的能与临床实际用的保持一致;(3)在内容、表述形式和程度的安排方面,力争做到使本书既适用于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本科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又可供从事临床免疫学检验的专业人员和研究生等使用。本教材编写的难点在于国家尚没有统一的指导大纲,对培养对象的要求(水准)、师资力量以及学校设施等全国各地间存在显著差异。编者的初衷是尽可能满足众多需求,仍有不足之处请多多谅解。在编写过程中,本书还得到了孔宪涛教授、陶义训教授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衷心希望广大师生和医学检验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临床检验免疫学》的配套教材,在与理论教材总体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具体叙述内容作为互补,注重本教材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结合临床医学免疫学发展的需要,扩充介绍新实验、新技术,注重本书的新颖性与实用性。本书共5章,包括传统且经典的抗原抗体反应,新颖且实用的各类免疫学检测技术,如标记免疫测定、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和其他免疫学相关测定,还有适用于基础科研的抗原抗体制备技术等。全书内容系统、完整、新颖,既保留传统且经典的精华部分,又结合目前临床的实际需要删除与现状不协调部分,补充临床免疫学诊断的新知识、新技术。  本书供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本科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临床检验工作者以及研究生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体外抗原与抗体反应测定技术 第一节 凝集反应  一、直接凝集试验  二、间接凝集试验  三、协同凝集试验  四、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第二节 沉淀反应  一、液相沉淀试验  二、凝胶扩散试验  三、免疫电泳试验 第三节 补体与补体参与的反应  一、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  二、补体各成分的测定  三、补体参与反应的测定 思考题第二章 免疫标记技术 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二、酶免疫组化试验  三、免疫印迹试验 第二节 其他免疫标记技术  一、荧光免疫技术  二、胶体金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三、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四、放射免疫测定技术 思考题第三章 细胞免疫测定技术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与分类  一、PBMc的分离  二、单个核细胞中淋巴细胞的纯化  三、不同淋巴细胞的分离  四、T细胞亚群的测定 第二节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  一、免疫细胞功能非特异检测  二、免疫细胞功能特异检测  三、细胞因子的检测 思考题第四章 其他免疫学检测试验 第一节 变态反应的测定  一、皮肤试验  二、血清IgE测定 第二节 移植免疫相关检测  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二、HLA配型(血清定型法) 思考题第五章 抗原抗体的制备技术 第一节 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IgG的提取  二、免疫球蛋白IgG的鉴定  三、免疫球蛋白IgG的纯化 第二节 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一、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思考题参考文献附录一 免疫学实验常用试剂及配制方法附录二 微量移液器的使用方法附录三 思考题参考答案

章节摘录

插图:【注意事项】1.波长和滤光片的选择应当准确,严格参照试剂操作说明并熟悉仪器的具体功能。如以I'MB为底物时,测定用波长应选择450 nm;而底物为OPD时,测定用波长是492 nm。2.单/双波长比色的选择要适当,其中单波长比色是指仅选择对显色物具有最大吸收的波长TMB时的450 nm;而OPD时的492 nm)进行比色测定;双波长比色是指除了选择前述的最大吸收波长外,还选择非敏感波长(如630 nm)各比色1次,求出其差值。单波长比色时读的数值,可包括酶反应后特异显色的吸光度和其他附在微孔板上的指纹、刮痕、灰尘等脏物所致的吸光度之和;双波长比色中已将上述那些非敏感波长的吸光度减除,其读的数值更具有特异性。3.空白孔的设置应合理。双波长比色如仍设空白孔,可能会出现有些测定孔的数值为负数。而单波长比色时设定空白孔可有助于排除某些微孔空白时的非特异干扰。但是在ELISA测定中单个空白孔的非特异吸收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即每次或同次测定空白孔位置的不同均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吸光度,所以双波长比色更为理想。4.酶标仪的自身状况变化也影响着实际的检测结果。所以需要定期的检查与校准。具体操作可参见附录。


编辑推荐

《临床检验免疫学实验指导》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临床检验免疫学实验指导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