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茨威格评传

张玉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01-01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张玉书  

Tag标签:

无  

前言

几年前,我在《我译茨威格》一文中写到茨威格在中国的遭遇,以及我和茨威格接触的经过:“在以日丹诺夫卢卡契为代表的国际极左路线的影响下,里尔克、卡夫卡在我国都成为颓废作家,茨威格也不清不楚地受到冷遇。“十年噩梦终于过去,中国文坛又现春色。茨威格就乘着春风飘然而至。先是《象棋的故事》问世,这位受法西斯迫害神经错乱的主人公的命运激起了广大读者的同情。联想起我们自己不久前身受的思想迫害,报上把作者写成被纳粹迫害致死的牺牲品,使人想起在噩梦中丧生的中国作家,尤其使人无限唏嘘的是这位不幸遇害的奥地利作家出色的写作才能也随之毁于一旦,于是对茨威格的兴趣迅速高涨。“反应灵敏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立即约请我翻译茨威格的四篇名篇以飨读者。它们是《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女教师》、《看不见的珍藏》。我便欣然命笔。不料原来以为可以用来止渴的甘露,竟成了激起干渴的烈酒。读者的呼声日高,译者的兴趣也日浓。到80年代初,两家出版社都推出茨威格小说集。为了纪念茨威格的一百周年诞辰,国内四家出版社几乎同时出版了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又叫《爱与同情》)。“中国的这股强劲的茨威格热潮竟与当时国际茨威格热潮合流。由于纳粹的禁令,从20世纪30年代起,几十年内,茨威格的作品几乎绝迹。大学里没有讲授茨威格的教授,报刊上也不见研究茨威格的文章,整整一代人不知道茨威格为何人。1981年,德国S.费歇尔出版社为纪念茨威格的百岁诞辰,重新陆续再版茨威格的全部作品。尽管茨威格的研究者由于历史原因人数不多,但是新版的茨威格的作品却是德国书店里的畅销书,销售额历年居高不下。至于在德国境外,在美国、奥地利、日本和韩国则茨威格始终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中国的茨威格热不知通过什么渠道,传到德国,引起出版界的重视。1984年秋至1986年夏,我通过德国洪堡基金会在波恩大学从事科研。回国前夕,忽然接到德国《图书交易报》副主编的电话。他对‘文革’后的中国出现茨威格热这一现象,表示极大的兴趣。我向他作了简单的解释和介绍。他便请我回国后务必为他的杂志撰文介绍茨威格在中国深受读者欢迎的情况和原因。“回国后我用德文写了《内心生活——terra incognita(陌生世界)— —谈茨威格在‘文革’后中国的接受》,谈到这些年我在研究翻译茨威格作品时的一些体会,谈到中国读者首先折服于茨威格的心理分析,折服于他对人们灵魂的发掘与刻画。在他的小说里,没有传统小说中那个必不口丁少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情起伏和事件背景全都告诉读者,而是由主人公现身说法,或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向读者敞开心扉,‘让读者瞥见人物灵魂深处最幽微、最隐秘的角落,感觉到灵魂最精微的震颤’。茨威格的小说‘不用众多的人物、广阔的历史背景、绚丽多彩的风俗画面、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来收到引人人胜的效果,而是以狂暴激烈的内心斗争,变幻莫测的感情起伏,也就是以内心世界波澜壮阔的变化和深刻尖锐的矛盾来动人心弦’。我们‘文革’时期的作品脸谱化、概念化比较严重,好人衡好,坏人衡坏。而茨威格的作品则让我们看到,‘写小说并不是非要捏出一个天使、一个恶魔不可。那种非黑即白的状况在生活中并不存在,在小说中也大可不必’。主人公悲剧命运的产生并不是由于‘宵小作祟,恶人暗算,厄运使然’,往往是‘外界的影响如何激起主人公心里汹涌的波涛,内心的潮涨潮落如何左右主人公感情的起伏,行动的进退’,主要是由于心灵的危机。最后我也谈到,茨威格小说中浓郁的抒情性也是使中国读者为之倾倒的重要因素。” 这只是一篇短文,并没有详细说明茨威格在中国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时代背景。经历过十年动乱的读者,想必记忆犹新,劫后的中国文坛荒芜,反映出思想紊乱、精神萎顿、感情枯竭的状况。茨威格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人性的美奂、丰富、多样,深邃乃至矛盾冲突,满足了大家的希望,填补了我们文学的空白,吸引和激动了一代作家,风靡一时。而他抒情的笔触,对女性的充满敬意和柔情的描述,完全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趣味。于是这位在德语区里由于12年纳粹统治被注入另册的杰出作家,为一代德国读者所忽视和忘怀,在中国却拥有越来越多的热情读者,成为许多著名现代作家的良师益友。1991年至1993年我在德国拜罗埃特大学讲学,我的一位研究跨文化日耳曼学的德国同行建议和我合开一门课,分别从德国或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两个方面来研究和介绍同一个作家,算是跨文化日耳曼学的具体例证。我们决定在一个学期内联袂开课,同讲茨威格的中篇名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长篇小说《爱与同情》。这个别开生面的课吸引了不少学生。除了中国留学生和德国学生外还有来自亚洲和欧美国家的其他学生。由于研究茨威格的文献甚少,该课程主要是听主讲教授的分析评述。我的德国同行一开始便把茨威格说成通俗小说家,他的作品之所以雅俗共赏,由于他的文字浅显,缺乏深度。这种观点我当然不能苟同,我于是对文本进行分析,让茨威格自己为自己辩护。我指出茨威格如何吸取众家之长,发展自己的写作特点,他如何满怀同情地关注和描述这些人物的命运,无论是他在艺术上的成就,还是他对同时代人或后世的影响,他在全世界受到的尊敬和爱戴,都说明他是20 世纪出类拔萃的伟大作家之一。一学期下来,我们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交锋在所难免,我欣赏德国人的认真求实的作风,课上我们虽然彬彬有礼,不失学者风度,但也决不相让。“我爱我友,但更爱真理。”因此这堂课上得非常紧张激烈,颇有火药味。可是下课以后,我们会一同去喝啤酒,松弛一下。学期末我们和学生一同总结,我的同行说了一句使我深受感动的话:“ 张先生,您的论述至少说服了一个人,这就是我。我承认茨威格的确是位伟大的作家。” 第二学期,我独自一人开设茨威格研究专题课,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茨威格的作品和他笔下的人物。在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女主人公时,课堂上发生激烈的争论。有几个信奉女权主义的女生,对这位“陌生女人” 大肆攻击,当然也免不了猛烈批评茨威格。另外一派女生则竭力捍卫茨威格。这样激烈的课堂讨论对我也是个难忘的经历。我高兴的是,我这个来自中国的教授把茨威格介绍给了德国学生,使她们为他而激愤,为他而喜悦,为他而感动,没有人对他无动于衷。1993年回国后,我发现读者对茨威格的热情有增无减,这股茨威格热也越过海峡传到彼岸。我的译作在台湾地区的两个出版社出版。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毕竟感情相同,趣味相近。审美标准也许会有差异,可是大家都喜欢茨威格。台湾光复书局把我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的《斯·茨威格小说选》收进该社发行的“珍本世界名著”丛书之中,台湾志文出版社连续出了三卷《褚威格(即茨威格)小说集》,他的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也以《爱与同情》的书名在台湾出版。读者不仅对他的小说感兴趣,也对他的其他作品发生兴趣。不言而喻,大家都希望更多地了解这位心理分析的大师,这位风靡中国的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我于是给德语系和世界文学专业的学生开设“茨威格专题研究”课程。就是在这时,我一面备课,一面着手撰写茨威格的评传,把我这些年的教学心得、翻译体会汇成的科研成果写进这本书里。可是因为杂事繁冗,这本书始终未能完稿。感谢朋友们的鼓励,尤其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几位热情的年轻朋友的大力支持,我终于在今年集中精力,重新拾起旧稿,经过增删,完成此书。写完这本书,就仿佛陪着茨威格走完他那并不漫长的人生道路,心情很是沉重,总觉得有些话还没有说清楚。为人写传就是为人画像,我不知道我画出来的这张茨威格像,是否和他本人相似。要写好传,自然要了解传主,要走进传主的心灵深处。茨威格生性含蓄收敛,不喜欢抛头露面,视虚名和浮华为粪土,认真写作,不断创造,精心描述笔下人物的性格,细致剖析他们的内心,可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从不暴露,很少谈论自己,连他的自传也缺少个人的特点。诚如他妻子弗里德里克所说:“除了我,没有人真正了解你。…‘即便是少数人,你也不让他们接近你,你把自己包得很严。” 我一直在问我自己,究竟有没有打开茨威格的心扉,走进他的心灵?伟大的作家大多心灵博大。茨威格外表谦和彬彬有礼,性格内向,从不失态,一副绅士风度。他的内心世界照理应该风和日丽,一马平川,可实际上他的内心深处却暗藏着高耸的危崖,阴暗的幽谷,湍急的山瀑,无径的丛林。连他自己都会在这些内在的险阻上面颠踬,我们自然很难完全越过这些障碍。可是茨威格告诉我们,作家在写作时有意无意地会进行自我描述,所以他在《描述自我的三诗人》一书里,以三位作家自己的作品、书信、日记为筏,越过那些深潭、激流,再攀高山、下深谷,进入作家的心灵。在茨威格的作品里,照理也会看到蛛丝马迹,在他的作品里他想必也会进行自我描述,再说还有劫余的书信和残存的日记。这一切都是他内心的宣泄,是通向他心灵深处的通途,虽然隐秘,却还通畅。弗里德里克的话证明他的作品便是他的自我:“你的作品只是你自我的三分之一。了解这部分的本质,可以解释其他部分,也就是另外三分之二。” 于是为了深入了解这位常常紧闭心扉、从来不愿自我暴露的作家,就不得不在他的作品里寻找他的自我,包括那些看来和现实相距遥远,和他本人似乎毫不相干的历史人物传记。横在我的面前,阻止我走近茨威格的第一个障碍便是他的婚恋问题。我和许多读者一样,读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描写爱情的名篇之后,为他感情的细腻深沉、诗意的浓烈馥郁所吸引,总觉得作者准是一个多情男子,想必有一段缠绵悱恻的恋情。可是茨威格守口如瓶,他和托尔斯泰相反,托翁在23岁便写回忆录,把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全都暴露在读者面前。茨威格一生没有写过回忆录,或者忏悔录之类的文字,在他辞世前完稿的自传《昨日的世界》里又绝口不提自己的感情生活。翻遍他的这部自传,找不到他初恋情人的踪影,是他没有经历过初恋?还是这段恋情使他心碎,他不愿提及?谁都知道婚恋问题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卢梭的《忏悔录》里,还是在海涅的《回忆录》中,恋爱都占有相当可观的篇幅,至于歌德老人生活中爱情所起的作用,更是尽人皆知。可是茨威格对此却讳莫如深。幸亏他的前妻弗里德里克作为当事人在她写的茨威格传里为我们提供了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浪漫曲。就是她作为“陌生女人”飘然而至,进入茨威格的生活,结束了这位青年作家艳遇无数的单身贵族的生活。这首浪漫曲可以作为“陌生女人奏呜曲”的序曲,引出20年幸福美满的生活和铭心刻骨的爱情汇成的动人乐章,在这绮丽的爱情主题的伴奏下,气势磅薄的创作激情的华丽乐句,在茨威格众多的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剧作和传记里回荡、交响、轰鸣,直到最后出现一串令人揪心的不和谐音,导出悲伤低沉的哀乐。在葬礼进行曲里,那浪漫曲的旋律也依稀可辨。我于是感到对茨威格多了一层了解,多了一分亲切。第二道横在我面前的障碍乃是一句评语:茨威格是个不问政治的人。这句话说得有根有据,茨威格在《卡斯台利奥反抗卡尔文》一书中说过:“我对政治深恶痛绝。”(德文版第236页)他在自传《昨日的世界》里也说过: “我从不属于任何党派,从不关心政治。”(德文版第428页)言之凿凿,不容怀疑。可是我想起一段往事,不禁为之愕然。50年代我在外文书店购得一本莫斯科出版的茨威格小说集,渎了之后欢欣鼓舞。50年代末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在《世界文学》发表,读者感到耳目一新。大家都希望这样美妙的小说能尽快译成中文,让更多的人共享这些艺术珍品。然而很快便彤云密布,罡风四起。茨威格的小说也就成为百花凋残荒芜一片的中国文坛上的一朵飘零的落花。神州大地发生的变化突兀得令人瞠目结舌。就在这鬼蜮横行人人自危的日子里,我的一位启蒙老师悄悄地把一本旧书塞给我——茨威格的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富谢——位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她只用德语跟我说了一句:“像是为我们写的。”别无其他评论。我一口气读完这个法国大革命时期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的传记,一个使人夜做噩梦的丑陋怪影顿时在我眼前浮现,他头戴三角帽,唱着马赛曲,透过浓重的迷雾,行进在塞纳河畔影影绰绰的无套裤党人的行列里…… 这位善于描绘人们内心世界的作家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心灵也能分析得这样透彻,这样准确,使我不仅折服于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也不得不佩服他在政治上的犀利目光和深刻分析。再看前面提到的两处茨威格的原话,才发现茨威格说的“政治”和一般人的理解完全不同。在苏联建国之初能和高尔基成为知交,能把俄罗斯进行的革命称为伟大的革命实践,能对列宁表示赞赏,能在1928年便毫无顾忌地访问苏联的人,很难戴上“不问政治”的帽子。他憎恶那些丑恶的残暴的政治,尤其鄙视那些出卖灵魂、丧失人格的政治家。他称他们为politischer Mensch(政治性人物),那么,他宁可做一个 “非政治性人物”(unpolitischer Mensch),不与他们为伍。另一个重要的证明便是他的写作在30年代,突然发生一个巨大的转折:他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有四百年前的宗教改革家、人文主义者,也有苏格兰女王、法兰两工后。乍一看似乎又证明茨威格脱离现实,神游往昔。可是仔细一读,才发现他的传记都在为现实斗争服务。他在辞世前不久给友人的信里谈到世界局势如此严峻,他无心吟诵诗篇。他的创作始于“昨日的世界”,在那里他能够静下心来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中去,探幽索隐,写出脍炙人口的佳作。如今这个世界已经在战火之中沉沦,他必须用手中的笔来抵抗那股毁灭性的邪恶力量,使人们惊醒,使人性复苏。于是他以史为鉴,折射现实,写出那几部有着深厚学术功力又显出卓越才华的历史人物传记。这不是逃避,而是斗争。最后一个障碍乃是茨威格的自杀。一个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生活优裕、享有盛誉的作家竟然会和他年轻的妻子在远离战火硝烟的巴西,在风景绮丽宁静安谧的世外桃源双双自杀,这的确匪夷所思。这是厌世、绝望、怯懦,还是……?这又成了一个使人困惑的谜,把我们拦在他心灵的门外。看看他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想想他任性急躁的性格,尤其体会一下客居他乡的流亡者的落寞心情,也许对他的死也会多一些理解。我不知道越过了这些障碍之后,我是否走近了茨威格,我不知道有没有打开他的心扉,向他心灵深处匆匆投进一瞥。也许我只是向前迈出了几步。我愿把自己粗浅的认识作为林莽小径上的路标写在书里,也许有助于读者在探索这位作家心灵时循迹前进,抵达幽深。茨威格在《麦哲伦:其人及其事迹》一书的序言中说:洋溢的热情或感激之情均可成为写作的动机。同样怨恨、愤怒、懊恼也可引起写作的激情。促使他写作麦哲伦传的,乃是一种羞愧之情:乘坐豪华邮轮,悠闲舒适地航行海上,还嫌生活单调平淡,于是感到厌烦、困倦。想想麦哲伦当年带着一批勇敢无畏的水手在极端困难、无比危险的情况下环球航行,一往无前、百折不回,羞愧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为麦哲伦立传。促使我写这本茨威格传的激情是什么呢?主要的是一种强烈的愿望,要给这位不幸的作家讨回公道。几十年来,茨威格被人无端视为不问政治的唯美主义者、通俗作家,甚至是个颓废作家。我不知道这是由于偏见,还是由于误会。但愿这本书有助于消除误会和偏见。我曾经建议,对这位如此透彻地了解人心,了解时代的心理分析太师,也应该进行一次心理分析,才能对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才能对我们的学习研究甚至为人处世有所裨益。但愿这本小书没有违背我的初衷,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得茨威格的朋友们能对他进行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研究。在写作过程中,许多朋友对我表示支持和鼓励,给我许多帮助,帮我克服困难。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限于水平,谬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内容概要

本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思丛书》之一。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台芬·茨威格的心理分析,对人们灵魂的发掘与刻画,小说浓郁的抒情性和人物传记强烈的时代感与现实性使中国读者为之倾倒。而茨威格生性含蓄收敛,从不暴露内心世界,旁人很难走进他的灵魂深处。他的婚恋、他的政治态度以及他的自杀,都是需要探索的谜。
为了使中国的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这位曾经风靡世界的小说家,本书作者根据他多年的教学心得和翻译体会,写成了本书。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文学专业、德语专业的师生,以及所有研究和喜爱茨威格作品的读者。

作者简介

张玉书,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84年评为教授,1985年特批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退休。1982年当选为全国德语教学研究会(德语学会)副会长。1984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0年起任德国图宾根大学德国东亚科学论坛理事。1999年当选为国际茨威格学会理事。2002年被授予图宾根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000年起任《文学之路》(中国日耳曼学德文版年刊)主编。
主要著作:论文集《海涅、席勒、茨威格》、《海涅名作欣赏》(合作者:宁瑛):主要译著:海涅的《诗歌集》、《思想·勒格朗集》、《论浪漫派》、《回忆录》、《自白》及《卢苔齐娅》,席勒的戏剧《强盗》、《玛利亚·斯图亚特》、《唐卡洛斯》、《华伦斯坦》、《威廉·退尔》等,斯台芬·茨威格的长篇小说《爱与同情》(原名:《心灵的焦灼》),中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昂的婚礼》等;主编:《海涅文集》(四卷本)、《外国抒情诗赏析词典》、《斯·茨威格小说选》,《德语国家中短篇小说选》、《海涅研究》(1987年北京国际海涅学术讨论会中文文集)、《20世纪欧美文学史》(1、2卷)、《海涅也属于我们》(1997年北京国际海涅学术讨论会德文文集)、《文学之路》(中国日耳曼学德文版年刊)(已出6卷,2000—2005)、《席勒文集》(六卷集,2005)。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维也纳之子
维也纳
家庭
父母
童年
课外读物
榜样的力量
第二章 诗坛新星
《银弦集》
《新自由报》(副刊)
漫游时代
翻译家
维尔哈伦
哲学博士
求师访友
第二章 剧作家
《特西特斯》
《海滨之屋》
《一生的传奇》
《沃尔波纳》
《穷人的羔羊》
第四章 浪漫曲
陌生女人的来信
巴黎之恋
弗里德里克
第五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爆发
战争期间
《耶利米》
萨尔茨堡
终成眷属
欧洲别墅
第六章 《三大师》
巴尔扎克
狄更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七章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与茨威格
《罗曼?罗兰传》
第八章 《与妖魔搏斗》
荷尔德林
克莱斯特
尼采
第九章 《描述自我的三诗人》
卡萨诺瓦
司汤达
托尔斯泰
第十章 小说家
“不速之客”——成功
中短篇小说
反战小说
传记
成功的秘诀
成功之后
第十一章 高尔基
高尔基与茨威格
在俄罗斯
《俄罗斯之行》
第十二章 以心理学研究历史人物
《人类星光灿烂的时刻》
《约瑟夫?富谢——位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第十三章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与茨威格
《精神疗法》
第十四章 人生中途
五十诞辰
《玛丽?安多纳德》
第十五章 风云突变中的犹豫和彷徨
希特勒
排犹主义
《火烧火燎的秘密》
焚书
与“海岛”决裂
《沉默的女人》
第十六章 人道主义的力量和无奈
《鹿特丹的埃拉斯姆斯的胜利和悲剧》
隐蔽的自我写照
第十七章 流亡国外
抄家出走
《玛利亚?斯图亚特》
第十八章 良心反抗暴力
茨威格反抗纳粹的斗争
《卡斯台利奥反抗卡尔文》
第十九章 南美之行
难忘之旅
《麦哲伦:其人及其事迹》
婚变
《心灵的焦灼》
第二十章 二战爆发
流亡生涯
故交零落
第二十一章 告别昨日
再访南美
《巴西》
《亚美利哥》
《昨日的世界》
诀别
第二十二章 埋骨他乡
移居巴西
《象棋的故事》
最后的日子
茨威格的死因
永恒的纪念

章节摘录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得益于这种疾病,这种妖魔般的灾难甚多,犹如托尔斯泰之得益于他的健康。这种疾病把他提高到感情凝练的状况,这是正常的感觉所无法企及的。这种疾病赋予他以神秘的目光,得以窥见感情的阴曹地府和心灵的中间王国。就像历经劫难的俄底修斯带来冥府的消息,他,这个绝无仅有的生还者,从阴影和火焰的国度带来精细入微的描绘,以他的鲜血和他嘴唇的寒战证明生死之间确实存在着预料不到的一些状况。多亏他的疾病,他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司汤达曾称之为:‘杜撰从未面世的感情’,这些感情在我们身上全都存在于萌芽状态,只是由于我们血液的气候阴冷,未能完全成熟,而他则成功地描绘这些感情在热带的气候里勃发舒展。病人耳聪,使他听见灵魂在神志昏迷之前吐出的最后的话语,预感的瞬间所具有的神秘的犀利目光在他身上产牛了可以看见第二张脸的先知的禀赋,洞察事物关联的魔力。啊,奇妙的变幻,在心灵的各种危机中都获益良多!艺术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迫使一切危险都变成他的财富,人也从新的尺度赢得了新的伟岸。因为对他来说,感情的两个极端,幸福和苦痛,只意味着一种极度增长的强度,他不是以一般平庸生活的普通价值来进行衡量,而是以他自己精神错乱达到的沸腾的程度。最大限度的幸福对别人来说,是享受一种风景,占有一个女人,感受一种和谐,可总是通过尘世的状况有所占有。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感觉的沸点在于无法忍受之中,在于致命之中。他的幸福是癫狂,是口吐白沫的痉挛,他的痛苦是粉碎,是衰竭,是崩溃;可总是闪电般凝聚起来的基本的状况,在尘世间是不可能持续存在的。谁若在生活中经常经历死亡,就比正常人认识更为强劲有力的恐惧;谁若感觉到肉体的飘浮,就比永远不离坚硬大地的肉体感觉到更高的快乐。他对幸福的概念,指的是狂喜,他对痛苦的概念,指的是毁灭。因此他的人物的幸福和一种升华的欢乐无涉,而是微微燃烧,熊熊燃烧,犹如火焰,由于强忍泪水而颤抖,由于面临危险而抑郁,是一种无法忍受、难以持续的状况,与其说是享受,毋宁说是受苦。


编辑推荐

《茨威格评传:伟大心灵的回声》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茨威格评传 PDF格式下载



本人对茨威格的作品非常的热爱,看到这本书后很满意,质量很好,透着一股书香之气。茨威格的小说侧重心里描写,写出了各类人的心里纠葛,同时又透出来了作者本人世界公民的身份。


喜欢茨威格,就一起把关于他的两本传记都买了。都是保存吧,如果还有关于茨威格的传记我还会买。


还没来得及看,不过包装不错,印刷尚可。送货也挺及时。


德语翻译家张玉书,棒!


太喜欢茨威格了,对女性心思的描写无人能出其右。


这本书让我更多的了解了茨威格,也因此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可以说,这是一本帮助我们走近大师的必读本。


通过茨威格的作品了解他的心路历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