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奥林匹克学

罗时铭等 高等教育
出版时间:

2007-7  

出版社:

高等教育  

作者:

罗时铭等  

页数:

432  

Tag标签:

无  

前言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随着全中国人民奥运热情的普遍高涨,为了响应国际奧委会关于在各成员国高等院校开设“奥林匹克运动”课程的建议,更好地对普通高校学生(含体育专业)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建设计划,邀请国内部分高校近年来主要从事“奧林匹克学”专业教育和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立足于教材编写应遵循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系统性的原则下,在1999年出版的第一版《奥林匹克学》教材基础上,我们在2006年的连云港《体育史》教材工作会议上,进行了该教材的编写启动工作。教材首先由主编人员进行了基本框架的构建,然后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完成了整个教材的编写纲目,并同时落实编写人员和进行了具体分工。根据相关高校对第一版《奥林匹克学》教材使用的反馈意见,并结合海内外专家们的建议,本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以下方面的要求,并由此形成了本教材的基本特点:第一,在内容体系的安排上,教材由4大模块构成。第一模块主要是介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及其发展。第二模块是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主体,其内容包括思想、组织、竞赛、文化等奥林匹克运动的具体内容及形式。第三模块为奥林匹克运动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第四模块是奧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在这一模块中,为了符合时代特征,教材专门增加了对2008年北京奧运会与中国体育发展前景的讨论,以求引发人们对后北京奧运中国体育发展道路更多的思考。第二,在体例形式的安排上,考虑到教学对象的不同和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特点,除在每一章的后面均布置有“思考与探索”以外,还增加了“进一步学习本章内容需要阅读的文献”以及结合实践要求布置的“活动建议”。一本教材的成熟,总是需要很多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奥林匹克学》虽然已经作为第二版编写,而且我们亦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到底它的成熟度如何,它是否能满足现代高校教学的要求,应该说我们仍然没有太大的把握。我们唯有希望的是广大教学人员在使用该教材时,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本教材在以后的建设中,能不断地走向完善。

内容概要

本书是根据奥林匹克教育计划,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而专门编写的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由4大模块构成。包括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及其发展;奥林匹克运动思想、组织、竞赛、文化等活动内容与形式;奥林匹克运动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等等。  本书具有资料新、内容全、知识含量大和启发性学习等特点。因而还可以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编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祭典及其历史遗产   一、古代奥林匹克祭典的兴盛与衰落   二、古代奥林匹克祭典的历史遗产  第二节 复兴奥林匹克与现代体育的兴起   一、三大思想文化运动与“复兴奥运会”   二、现代体育的兴起  第三节 19世纪的欧洲社会与欧洲体育   一、工业革命与欧洲社会的变革   二、19世纪欧洲的教育改革运动与体育的国际化   三、现代体育手段的体系化  本章小结  思考与探索  进一步学习本章内容需要阅读的文献活动建议 第二章 顾拜旦与现代奥运会的诞生  第一节 前奥林匹克运动会   一、复兴奥运会的热情与早期尝试   二、泛希腊奥运会  第二节 顾拜旦与现代奥运会   一、作为伟大教育家的顾拜旦   二、顾拜旦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本章小结  思考与探索  进一步学习本章内容需要阅读的文献活动建议 第三章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第一节 早期的奥林匹克运动(1896—1912)   一、奥林匹克组织雏形   二、奥林匹克思想内容   三、奥林匹克竞技模式  第二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奥林匹克运动(1920—1936)   一、奥林匹克组织状况   二、奥林匹克思想内容   三、奥林匹克竞技模式  第三节 冷战时期的奥林匹克运动(1945—1972)   一、奥林匹克组织发展更具普遍性   二、奥林匹克竞技发展更具广泛性   三、奥林匹克文化发展更具多样性   四、奥运会中科技应用越来越广泛  第四节 奥林匹克运动的危机与改革(1972— )   一、奥林匹克的危机   二、现代奥林匹克的改革  第五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体育的国际化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化   二、国际体育合作的新发展   三、奥林匹克运动在体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小结  思考与探索  进一步学习本章内容需要阅读的文献活动建议第二编 奥林匹克运动主体构成 第四章 奥林匹克思想  第一节 奥林匹克宪章   一、《奥林匹克宪章》的结构与内容   二、国际奥委会与其他国际组织的重要体育文件   三、奥林匹克评论  第二节 奥林匹克主义与宗旨   一、奥林匹克主义   二、奥林匹克宗旨  第三节 奥林匹克精神与格言   一、奥林匹克精神   二、奥林匹克格言  本章小结  思考与探索  进一步学习本章内容需要阅读的文献活动建议 第五章 奥林匹克组织  第一节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一、国际奥委会的任务及其法律地位   二、国际奥委会的组织结构   三、国际奥委会主席   四、国际奥委会委员   五、奥林匹克代表大会  第二节 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组织   一、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组织的职能   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组织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国家奥委会组织   一、国家奥委会的组织构成   二、国家奥委会的职能   三、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的国家及地区奥委会  第四节 大洲奥委会组织与其他国际体育组织   一、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大洲体育组织   二、其他重要的国际体育组织   三、奥林匹克运动三大支柱之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思考与探索  进一步学习本章内容需要阅读的文献活动建议 第六章 奥林匹克竞赛活动  第一节 奥林匹克运动会   一、夏季奥运会与冬季奥运会   二、奥运会举办城市的选定   三、奥运会的筹办   四、奥运会的组织与实施  第二节 残奥会与特奥会   一、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   二、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三节 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大洲和地区运动会   一、亚洲运动会   二、非洲运动会   三、中美洲-加勒比运动会   四、南太平洋运动会   五、泛美运动会  本章小结  思考与探索  进一步学习本章内容需要阅读的文献活动建议 第七章 奥林匹克文化活动  第一节 奥林匹克仪式   一、奥林匹克圣火传递   二、开幕式   三、闭幕式   四、奥运会颁奖仪式  第二节 奥林匹克图形   一、奥林匹克标志   二、奥林匹克旗   三、奥运会会标   四、奥运会吉祥物   五、奥运会宣传画   六、奥运会项目图案   七、奥林匹克绘画   八、奥林匹克雕塑  第三节 奥林匹克音乐   一、奥林匹克与音乐   二、奥林匹克会歌   三、奥林匹克主题歌曲  第四节 奥林匹克奖励   一、竞赛优胜者奖   二、奥林匹克纪念章   三、奥林匹克勋章   四、奥林匹克杯   五、奥林匹克纪念牌与荣誉册   六、国际奥委会主席体育科学奖   七、国际奥委会体育科学奖   八、奥林匹克金环奖   九、奥林匹克媒介奖  第五节 奥林匹克教育   一、奥林匹克与教育   二、奥林匹克教育计划   三、奥林匹克学院   四、国际青年学习班   五、国际研究生奥林匹克研讨班   六、奥林匹克青年营   七、奥林匹克教练员奖学金   八、奥林匹克课程  第六节 奥林匹克其他文化活动   一、奥林匹克科学大会   二、奥林匹克博物馆   三、奥林匹克邮票与集邮展览   四、奥林匹克艺术节   五、奥林匹克团结基金援助活动   六、奥林匹克日  本章小结  思考与探索  进一步学习本章内容需要阅读的文献活动建议第三编 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 第八章 奥运会对主办国的影响  第一节 奥运会对主办国体育的影响   一、奥运会对主办国体育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奥运会对主办国体育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奥运经济”对主办国经济的影响   一、奥运会对主办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二、举办奥运会对主办城市经济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奥运会对主办国环境的影响   一、奥运会对举办地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悉尼的经验  第四节 奥运会对主办国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一、奥运会对主办国政治的影响   二、举办奥运会的城市的利益受损者  本章小结  思考与探索  进一步学习本章内容需要阅读的文献活动建议 第九章 奥林匹克运动与体育全球化  第一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体育全球化趋势   一、当代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20世纪体育的全球化趋势   三、国际体育科学的交流与合作   四、体育管理的一体化  第二节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命运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多元文化取向   二、奥林匹克运动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边缘化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人权   一、人权保障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体现   二、从特殊的视角看奥林匹克与人权  本章小结  思考与探索  进一步学习本章内容需要阅读的文献活动建议 第十章 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政治和经济  第一节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政治   一、国际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介入与影响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功能  第二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经济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以社会经济的支持为基础   二、奥林匹克运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科学技术   一、奥林匹克运动与体育科学的发展   二、现代科学技术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与探索  进一步学习本章内容需要阅读的文献活动建议第四编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 第十一章 20世纪前期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1900—1949)  第一节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影响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传人   二、中国近代体育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制度建设   一、对奥运会模式的最初模仿   二、体育竞赛制度的形成   三、建立国家奥委会组织  第三节 奥林匹克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一、对政治的影响   二、对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教育文化的影响   一、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体育教育管理的变化   三、体育课程设置的变化   四、体育专业教育的确立  第五节 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   一、奥林匹克运动在传播中与中国传统体育的冲突   二、中国传统体育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抗争   三、奥运模式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改造  本章小结  思考与探索  进一步学习本章内容需要阅读的文献活动建议 第十二章 20世纪中期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1949一1979)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   一、大陆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   二、台湾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态度和措施   一、建立中国的奥林匹克组织   二、围绕奥运会项目发展中国的体育事业   三、努力拓展国际体育空间  第三节 台湾地区的奥林匹克事业   一、台湾地区的体育组织制度   二、台湾地区参加的亚运会和奥运会  本章小结  思考与探索  进一步学习本章内容需要阅读的文献活动建议 第十三章 20世纪后期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1979—2001)  第一节 “奥运模式”与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新局面   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二、奥林匹克旗帜下的海峡两岸交流   三、成功举办第11届亚洲运动会  第二节 中国的体育改革及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   一、体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二、体育经济活动日趋凸显   三、科教兴体形成共识   四、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本章小结  思考与探索  进一步学习本章内容需要阅读的文献活动建议 第十四章 2008奥运会与中国体育的前景  第一节 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历史回顾   一、中国申办奥运会的历由背景   二、虽败犹荣   三、如愿以偿   四、北京申办奥运成功的原因  第二节 为筹办2008奥运会而努力   一、北京市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的改善   二、奥林匹克教育和宣传   三、积极备战2008年奥运会  第三节 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社会和体育发展的影响   一、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成功举办奥运会对中国体育的挑战   三、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思考与探索  进一步学习本章内容需要阅读的文献活动建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奧林匹克宗旨是指奥林匹克运动的主要目的和意图。顾拜旦在追述了1896年雅典第1届现代奥运会的盛况后就提出了:“没有竞技运动的协助,那么教育,尤其是民主的时代教育是不可能良好而完整的”观点,他认为,奥运会的成功“将是一个潜在的,间接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为了避免战争,“还有什么比让各国青年定期聚首,进行肌肉力量和灵巧的友好比赛更好的方式吗?古代希腊人曾用奧运会控制竞技运动并促进和平。我们期望它在将来发挥同样的效益并非奢望”。①顾拜旦的这种奢望来源于他对古代奥运会的潜心研究,他曾敏锐地指出:“休战的思想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又一基本特点。休战与节奏密切相关。奥运会的庆祝活动必须准确地按天体运行的节奏举行。因为奧运会是庆祝4年一度的人类佳节的组成部分,纪念人类一代又一代不断的繁衍,所以必须严格地按照这种节奏进行。”由此他提出:“今天,象古时候一样,意外的情况可能阻止我们召开4年一度的奥运会,但是,各届奥运会的顺序都决不会改变。”②一个多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完全是按当年顾拜旦所提出的那样,除了1912年的第6届和1940年、1944年的第12、13届分别因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影响未举办外,其他各届均每4年举行一届。正是出于顾拜旦渴求世界和平的基本出发点,《奧林匹克宪章》明确定义“奧林匹克运动,是从现代奥林匹克主义中诞生的一种社会运动,其目的是通过组织没有任何歧视和符合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更加和平和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后记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圣典的临近,中国全社会的迎奧运热潮正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推进,本教材正是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满足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需要,而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直接关心下,由苏州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牵头于2006年开始组织编写的。本教材由罗时铭和谭华任主编,曹守和、付砚农、苏肖晴、余万予任副主编。其具体的分工情况如下:第1章、第2章,由浙江大学体育系副教授郭怡博士撰写;第3章,由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闫小平撰写;第4章、第6章,由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余万予教授撰写;第5章,由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韩淑艳撰写;第7章,由杭州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曹守和教授撰写;第8、9章,由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谭华教授撰写;第10章,由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李晓英教授撰写;第11章,由鲁东大学体育学院付砚农教授撰写;第12章和绪论,由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罗时铭教授撰写;第13章,由福建公安专科学校苏肖晴教授撰写;第14章,由中山大学的张新萍博士撰写。全书最后由谭华和罗时铭二人负责统稿。本教材在拟定大纲和组织编写的过程中,曾吸收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多次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尤超英编审和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教授凡红博士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辑推荐

《奥林匹克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奥林匹克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