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管理学基础

单凤儒 高等教育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高等教育  

作者:

单凤儒  

页数:

298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是高职高专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管理学基础的配套教材。该书第二版作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先后被全国二百余所高职院校使用,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与好评。在第三次修订中,本书形成了以下三个特色:一是在内容上,探索研究重心下移。国内外管理学的书籍非常多,但大多都是以整个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自然是董事长、cE0们的战略决策,而高职的管理学应是以研究中基层管理实务运作为重点的。但目前我国一些高职教材仍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往往是薄厚不同、深浅不同、体例(板块)不同。本教材的创新目标是“下探”,即注重基层、注重实务、注重技能。从传统的以整个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转为以中层部门或小单位为研究对象;从以高层管理者战略管理为研究重点转为以中基层管理者管理实务与技能为研究重点。例如,在修订中删除或削减一些宏观的、战略的、理论性过强的、基层管理者用不上的内容,而努力“下探”,介绍中基层管理最实用的内容。在章节的调整上,大幅度压缩组织职能的内容(如组织结构与形式是中基层管理者无权决定的),相应增加领导职能的内容(涉及大量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与技能),将领导职能拓展为两章。本书是专门为培养中基层管理者服务的高职特色教材。二是在结构上,体现职能一技能导向。针对高职教学要求与管理学的学科特点,本书设计了以“管理职能+管理技能培养单元”的教材结构模式,即按照管理职能(管理者实施管理的程序与功能)设计宏观结构;按照管理技能培养单元(主要包括【知识研修】与【技能训练】两大模块)设计微观结构,实现了按照管理过程教学与注重技能培养的统一。将管理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置于实际管理情景之中,在介绍知识前让学生先接触管理实际:每章从【管理职责.与实务】开篇,使学生一开始就知道他未来的岗位职责是什么;每个单元从【初露锋芒】开篇,让学生先处理棘手的管理矛盾,再学习所需的管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练,兴趣浓,收效大。既熟悉了管理的过程与实务,又提高了管理的技能。三是在方法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本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是“教”与“学”的一体化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完全服从于、服务于“学”。把教材从教师“教”的范本,转变为教师指导与服务于学生“学”的系统方案。在本书中,将传统的知识介绍转变为“知识研修”,目的在于把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与研讨。

内容概要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管理学基础(第3版)》第一部分介绍了管理基础知识和现代管理理论与思想;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并针对基层管理者的实际需要,分两章介绍领导职能;第三部分讲述企业管理,供与企业管理相关专业选修。  本次修订主要有以下特色:一是以中层部门或小单位为研究对象,以管理实务为重点,是专门培训中基层管理者的特色教材;二是创建“管理职能 +管理技能培养单元”的教材结构模式,按照管理过程,在实际管理情景中学习管理知识,训练管理技能;三是将知识介绍转变为“知识研修”,并由学生模拟公司管理与控制实训,倡导自主学习、自我训练。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管理学基础(第3版)》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及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也可供五年制高职学生使用,并可作为社会从业人士的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单凤儒,葫芦岛市人。渤海大学管理学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专家、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获得者、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曾先后担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商业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职。入选2008(第二届)全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管理学)排名第十(中国校友网、大学杂志社组织评选)。 单凤儒自1982年任教于辽宁商专以来,一直讲授管理课程。并致力于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主讲的“企业管理”课程2001年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第一批省级优秀课程:2003年其主持建设的课程“管理学基础”被评为首批辽宁省精品课程和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其创造的教学成果《模拟实践教学法》获全国首届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单凤儒于2004年创造《管理课程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05年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 单凤儒编著、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各种著作、教材34部。其中1987年由其主编的《管理经济学原理与方法》是我国最早的管理经济学教材之一,被广泛采用,获高度评价。有四部教材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两届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中《管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从2000年8月第一版面世至今已出版第三版.分别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高职高专管理学教材之一。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教育部、前国内贸易部、辽宁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8项。

书籍目录

管理学基础课程总体架构第一章 管理系统 第一节 管理系统与管理职能 第二节 管理主体——管理者 第三节 管理客体——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 第四节 管理媒介——管理机制与管理方法第二章 管理思想 第一节 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形成 第二节 管理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组织文化第三章 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概述 单元一 环境分析与问题界定能力 单元二 创新与运筹能力 单元三 决策能力 单元四 编制计划能力第四章 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概述 单元一 组织设计能力 单元二 选聘与培训能力 单元三 考核与奖酬能力第五章 领导职能(上) 领导职能概述 单元一 领导方式与权力运用能力 单元二 指挥能力 单元三 激励与调动人积极性的能力第六章 领导职能(下) 单元四 沟通与传播能力 单元五 协调与交涉能力 单元六 群体与团队管理能力第七章 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概述 单元一 总体控制能力 单元二 绩效考核与评价能力 单元三 运用现代控制方法的能力第八章 企业管理 第一节企业概述 第二节 企业制度与改革 第三节 企业市场营销 第四节 企业生产管理 第五节 企业财务管理参考文献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插图: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管理机制,是为管理系统运行提供动力的机制。所谓动力机制,是指管理系统动力的产生与做功的结构及其机理。为什么一个下级会服从上级的领导?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从哪里来?一个科技工作者为什么会热衷于科研工作?一个系统的运行,一名组织成员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动力机制作用下发生的。动力机制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利益驱动。这是社会组织动力机制中最基本的力量,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人们会在物质利益的吸引下,主动采取有助于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从而有效推动整个系统的运行。例如,在一个企业中,富有激励作用的分配制度,会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员工为了“多得”而“多劳”,利益驱动作用是明显的。而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内部的利益驱动机制被压抑甚至被扭曲,干多干少一个样,保护了懒汉,极大地挫伤了多劳者的积极性。娃哈哈实行富有激励性的分配制度,将产量、质量、消耗、效益、基础管理五大指标,层层分散落实到分厂、车间、个人进行定量考核,与工资、奖金挂钩。对生产工人实行6.5小时满负荷工作量考核的超定额计件工资制,每个工人上班干多少活,自己就能知道该拿多少报酬,从而加大了分配透明度。公司实行超定额计件奖励制度,把定额定到每道工序、每个岗位,使职工清楚地知道一天下来可拿多少奖金。利益驱动机制,大大提高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变被迫干为抢着干。政令推动。这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管理者凭借行政权威,强制性地要求被管理者采取有助于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以此推动整个系统的运行。例如,在一个企业中,管理者通过下达命令等方式,指挥或要求员工完成工作任务;员工出于对权威的恐惧或认可,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显然,这是靠行政权威来提供动力,推动系统运行的。社会心理推动。这是由社会与心理规律决定的。管理者利用各种管理手段或措施,对被管理者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和激励,以调动其积极性,使其自觉自愿地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编辑推荐

《管理学基础(第3版)》(作者单凤儒)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是高职高专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管理学基础的配套教材。该书第二版作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先后被全国二百余所高职院校使用,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与好评。在第三次修订中,本书形成了以下三个特色:一是在内容上,探索研究重心下移;二是在结构上,体现职能一技能导向;三是在方法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管理学基础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