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创新与传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四辑)

路甬祥,郑必坚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路甬祥,郑必坚 主编  

页数:

282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演讲录第四辑,共收入“论坛”2006年全部演讲17篇。“论坛”演讲者分别为著名学者、专家和我国政府高层领导,以及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内容涉及政治、科技、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等跟中国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既体现了高深的学术造诣,又具有坚实的人文底蕴,旨在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

作者简介

  郑必坚,1932年出生于四川富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师,中共中央宣传部干部,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委会理论组副组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室务委员,中共中央总书记特别助理,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列所所长。1992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同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1997年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同年继续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理事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等官方和社会职务。  曾主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编辑工作,参加了包括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到十六大报告在内的一系列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书籍目录

郑必坚 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理事长 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文明复兴(2006年4月9日)路甬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造就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2006年4月9日)孙志辉 国家海洋局局长 关于海洋的战略地位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2006年4月28日)李金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长 中外国家审计制度之比较(2006年6月3日)田成平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党组书记 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快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11月16日)方克定 国土资源部部长高级顾问,著名资源与环境学家 科学发展观与国土功能区(2006年6月3日)郭传杰 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创新人才与文化环境(2006年6月12日)张保庆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教育部原副部长 若干教育问题的思考(2006年6月12日)何兆武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近代思想史专家 中学、西学与现代化(2006年11月8日)郑欣淼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 故宫与中国传统文化(2006年11月30日)王世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孔子思想与和谐社会(2006年5月31日)张宏仁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原地矿部副部长 地质学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11月8日)刘嘉麒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 极地科学探险与全球变化研究(2006年4月28日)张亚勤 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裁 微软的研发战略和人才观(2006年11月16日)马云 阿里巴巴公司董事局主席兼任首席执行官 互联网的中国之道(2006年11月30日)乔治·布什 美国前总统 新世纪的中美关系(2006年12月14日)马振岗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中美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006年12月14日)

章节摘录

  三  那么,如果把“和平崛起”与“文明复兴”这两句话,进一步集中起来,落到实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以为,就是我们党从十六大以来,经过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越来越明确起来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在我看来,中华文明的复兴,当然需要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但又决不仅仅是文化建设,而是要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这五大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同志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表明,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已经形成,并且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可以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相媲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核心理念。  现在让我们再来领会一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吧。  首先一条,是要继续依靠发展,依靠科学发展。回顾中国20多年和平崛起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也说过:“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毫无疑问,依然要靠发展,要靠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要求,这是解决当代发展问题的前提。旧式工业化道路是以利润为唯一导向,以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为特征,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的。而中国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则应当注意以人为本,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特征来实现。当代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日益突出的智能化特征、国际化规模和人性化方向,推动科技和人文进一步直接地融合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之中。也就是说,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不仅表现在生产力的“硬件”因素上,而且也表现在生产力的“软件”因素上。  当代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要素结构和作用方式已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的这种巨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完全符合并准确反映了当代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要求。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二,是要依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依靠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我们党提倡社会和谐,决不是否认矛盾存在和矛盾斗争,而是要求在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同时,继续深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戮力改革攻坚,并且通过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稳健改革和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来妥善处理各方面社会矛盾,这样来保持和发展社会和谐,不断地把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到新的水平和境界。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创新与传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四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