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陆士桢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

陆士桢  

页数:

348  

字数:

42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急剧增加,每年有近万名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与之相关,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各方面的教师也进入社会工作领域。现实向我们提出了编写社会工作系统教材的任务,加上1988年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已有十多年的发展,较早进入这一领域的教师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已有不少积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决定集中各校资深教师编写社会工作专业系列教材。这一计划得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支持,也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一贯支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香港凯瑟克基金会也慷慨资助了这一项目,并将其纳入“2001-2006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计划”。在各方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织高校社会工作教师协作努力,于2006年出版了作为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的8种教材,并获得了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的好评。  实际上,在上述主干课程教材编写之初,我们在咨询国外专家关于课程建设的意见时就已经发现,国际上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已经转向“以问题为中心”。他们已经开始围绕问题,用整合方法组织教学和进行实习。但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后发展”特点,使得我们不可能在尚不了解社会工作基本方法的情况下跳到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践的“整合模式”。

内容概要

陆士桢主编的《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织编写的社会工作实务系列教材之一,是一本综合介绍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科书。《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从儿童与青少年的概念界定、儿童与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儿童青少年问题、组织以及儿童与青少年社会福利等方面,系统地解读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从倡导性工作、发展性工作、治疗性工作三个维度详细介绍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并专门用一章的篇幅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案例予以理论分析和工作方法模式的讨论。本书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基本路线,完整、清晰、准确地界定了相关概念,阐述了有关理论,并根据学科特点,在实际应用上作了特别的说明。全书体系严谨、结构完整,作者均为在高校从事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因此,本书吸纳了各校及各位教师和研究人员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的最新成果,综合了集体的智慧,反映了目前在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方面的较高水平,不仅可以用作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作为儿童青少年工作者的工作、学习、培训用书。

作者简介

  陆士桢同志,曾作为知识青年在北大荒工作10年,1977年进入黑龙江大学学习(其前身为抗日军政大学俄文分队、哈尔滨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团中央学校部大学处、辅导员杂志社任干事、副总编辑等职。  1989年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先后任少年工作系主任、社会工作与管理系主任、教务长、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书记、教授。曾参与主持国内第一个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系的筹建,筹建了国内高等院校第一个社会工作系;先后主持《中国青年政策研究》、《中韩青少年对艾滋病知晓和教育需求比较研究》、《资讯时代与青年价值观发展》、《独生子女社会适应性研究》、《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及支持体系研究》、《非正规教育形式的艾滋病教育》、《中国儿童政策研究》等课题;撰写、编辑了关于青少年、儿童、社会工作方面的《信仰,当代青年安身立命之本》、《青少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孩子今年十四五》、《我们怎样做家长》、《中国儿童少年工作百科》、《未成年人保护手册》等书籍、教材十几种,约900余万字,有《谈面向21世纪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在传统和现实交合中的中国社会工作》、《从共青团活动看中国青少年工作专业化》、《简论中国儿童福利》等100余篇有关青少年和儿童工作的论文发表在海内外相关报刊上;主持了“家庭与下一代”、“社会变迁与青少年工作”、“面向21世纪的社会工作”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学校内外开设“社会保障”、“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道德发展与教育”等课程和专题,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电视台青少年频道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北京青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社会学术兼职,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在青少年研究和社会工作领域享有一定学术声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儿童与青少年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儿童与青少年观
第三节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章 儿童青少年生理、心理与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 儿童生理、心理与社会性发展
第二节 青少年生理、心理与社会性发展
第三节 儿童与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理论解释和描述
第三章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 儿童青少年工作的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儿童青少年工作的社会学理论
第三节 儿童青少年工作的社会工作理论
第四章 儿童青少年问题
第一节 儿童青少年贫困问题
第二节 亲子关系问题
第三节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第四节 青少年厌学问题
第五节 青少年网瘾问题
第六节 青少年早恋问题
第七节 青少年犯罪问题
第八节 儿童参与问题
第五章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福利
第一节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福利概述
第二节 儿童青少年社会福利政策取向与政策内容
第三节 儿童青少年福利行政
第四节 中国的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
第六章 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
第一节 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形成及特点
第二节 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类型
第三节 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的培育
第七章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倡导性工作
第一节 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概述
第二节 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过程
第三节 儿童青少年倡导工作内容
第四节 我国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
第八章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性工作
第一节 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内容
第三节 我国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
第九章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治疗性工作(上)
第一节 儿童青少年治疗工作概述
第二节 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儿童
第三节 残疾青少年
第四节 孤儿
第五节 流动人口中的儿童
第六节 流浪儿童
第十章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治疗性工作(下)
第一节 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
第二节 儿童青少年的偏差行为
第十一章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
第一节 儿童青少年个案工作案例
第二节 儿童青少年小组工作案例(上)
第三节 儿童青少年小组工作案例(下)
第四节 儿童青少年社区工作案例
第五节 整合类案例(上)
第六节 整合类案例(下)
附录一 有关儿童与青少年的相关政策(节选)
附录二 少年儿童与青年组织介绍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一、偏差行为理论  (一)偏差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偏差行为不是指社会角色地位在安排和运作上的缺陷,而是指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其社会地位所规定的角色行为,违反了社会所期望的规范。我国台湾学者吴武典认为,偏差行为指的是那些显著有异常加上有害的妨碍个体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它和不良适应行为、偏差行为、反社会及非社会行为等同时被等同使用。  儿童青少年偏差行为可能不会直接危及他人或社会的安全和利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和社会稳定。如果在儿童青少年刚出现偏差行为时没有及时进行矫正或者对儿童青少年偏差行为处理不当,就很有可能会发展到伤害他人,甚至危害社会。儿童青少年偏差行为虽然有发展成为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的可能性,但并不一定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从总体上看,虽然大多数青少年在青春期都发生过偏差行为,但只有极少数青少年会走向犯罪道路,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一般都很短暂,只是出现在一定时期,过了这段时期就会自动消失,极少会反弹。一些偏差行为只是青少年在他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大多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些行为,这些行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偏差行为,只有当他们的行为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或者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时,我们才可以将他们的行为认定为偏差行为。  因此,我们在对儿童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危害性予以关注的同时,不能夸大儿童青少年行为偏差问题,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视为“洪水猛兽”,更不能对出现过偏差行为的儿童青少年贴上“问题”或“偏差”的标签。标签理论认为,当个人或某种社会状况被贴上“有问题”或“偏差”的标签,就会导致人类关系的重新组合,往往促成更多的“问题”与“偏差”。  (二)偏差行为理论对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启示  偏差行为理论对于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儿童青少年违纪、违规、犯罪以及其他反社会行为,都可以被认为是偏差行为。但对于不同的儿童青少年的不同偏差行为,应该区别对待,具体分析产生这些行为的深层次原因.通过了解他们各方面的综合情况,找出他们出现各种偏差行为的根本原因,以预防和矫正儿童青少年偏差行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