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09-2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正元
无
本书运思巧妙,将概念整合理论娴熟地运用于语言诸方面的分析之中,从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去探讨形式和意义,包括:分析某些汉语复杂表达形式的意义成因机理,诗歌中的整合性思维,文学翻译中的概念整合理沦运用,隐喻的意义本质及其新创结构和新创意义。 更为值得欣喜的是:王正元教授视野更为开阔,尝试把概念整合理论与其他学界结合起来,如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探索了信息传输、图像绘制等计算机技术的概念整合机理。
序一序二前言第一章 绪论:我们生活的概念世界 1.1 概念的体验性 1.2 概念的范畴 1.3 概念的可变性 1.4 概念的可整合性第二章 概念整合要素、形式、机理 2.1 空间、网络 2.2 框架与心智空间 2.3 表征、映射、投射 2.3.1 表征 2.3.2 映射 2.3.3 投射 2.4 类推、非类推、象似性 2.5 压缩与关系 2.5.1 变化与压缩 2.5.2 因果关系 2.5.3 时间、空间关系 2.5.4 身份关系 2.5.5 部分与整体关系 2.5.6 特征、范畴、意图关系 2.6 概念整合的基本形式 2.6.1 非组合性概念整合 2.6.2 糅合型整合 2.6.3 截搭型整合 2.7 意义成因的整合机理 2.8 比喻的实质意义成因第三章 新创结构与新创意义 3.1 意义的来源 3.2 新创结构与新创意义 3.3 新创结构的生成 3.4 词语与新创意义 3.5 隐喻与新创结构 3.6 对语言不完备性的救助第四章 隐喻与概念整合 4.1 对隐喻的传统认识 4.2 对应连通与整合 4.3 类推连通与概念整合 4.4 部分与整体连通的概念整合 4.5 普通与具体连通的概念整合 4.6 相关性与概念整合 4.6.1 相关性与概念压缩 4.6.2 相关性的几个问题 4.7 隐喻映射机理与概念整合 4.7.1 域图式、域范畴 4.7.2 隐喻关系映射和属性映射 4.7.3 关系映射、属性映射的局限性 4.7.4 映射的不对称 4.7.5 映射与新创意义 4.8 新奇隐喻、不透明隐喻的整合 4.8.1 空间维度 4.8.2 整合机理 4.8.3 意义成因与映射连通激活 4.9 概念隐喻争议问题 4.9.1 语义真值分析的局限性 4.9.2 隐喻象似性 4.9.3 属性范畴 4.9.4 隐喻比较 4.9.5 映射与理解 4.9.6 自动利用关联映射第五章 形式整合与意义 5.1 形式和意义 5.2 语言文字形式和意义 5.3 字面形式、非字面形式和意义 5.4 短语结构 5.4.1 定心结构词语 5.4.2 向心复合词语 5.4.3 杂交词 5.5 《说文解字》的构词理念 5.6 双动词句 5.7 语法、新刨、形式第六章 诗歌的整合思维 6.1 诗歌的意象性 6.2 诗歌整合形式 6.2.1 图式整合 6.2.2 映像整合 6.2.3 拟象整合 6.3 视觉空间和艺术空间的意义 6.4 隐喻图像连通 6.5 形式和意义的映像整合 6.6 虚空维度与图式化视域第七章 文学翻译与整合 7.1 文字符号意义、原文文本 7.2 概念整合与译文文本 7.3 默认值与整合 7.4 认知参照点与整合第八章 概念整合理论的探讨与发展 8.1 空间维度问题:六空间论 8.2 整合层序问题 8.2.1 首序整合 8.2.2 二序整合 8.2.3 三序整合 8.3 有形支点问题 8.4 心智空间、概念域、多空间模型问题 8.5 语义域与概念整合问题 8.6 分解问题 8.7 人的尺度、分劈、槽孔值问题 8.8 概念整合控制问题 8.8.1 约束机制 8.8.2 “合并”不是“整合” 8.9 非真实运动和虚像变化问题 8.10 背景、感情、文化问题第九章 概念整合:超越了语言学 9.1 概念整合给我们的科学启示 9.2 概念整合和计算机图像传输 9.3 本体共享知识域的整合主要参考文献主要术语对照
无
王寅主编,王正元著的《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是一本很好的语言学专著。
从认知的角度来阐释概念整合理论的一些应用,比较有创新,而且在应用环节也可以很好的和语用学的一些理论结合起来,对自己的研究和设想很有启发
书很好,正是想要的。讲得很细,例子有助于理解,但“概念整合的约束机制”那部分涉及不多。书上面有俩黑指印,还好,擦掉了。
很好的书,正在不断的学习中。
正是需要的书,很喜欢。希望以后学术性书会更全。
可以了解概念整合理论
这本书的名字应该写成《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王正元著,否则容易引起误导。我发现买错了,还投诉无门,换货无路
过于抽象,举例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