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学生百科知识大全集

王屏 编 高等教育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高等教育  

作者:

王屏 编  

页数:

377  

前言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图书资料汗牛充栋,简直让人无从选择,更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接纳。然而,那些人类漫长岁月长河中积累的人文历史,代表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科学技术,以及展现波澜壮阔的宇宙空间的自然知识……却都是当代中学生需要学习和融汇贯通的有用知识。因此,在物质生活充裕的今天,如何为中学生们提供能够满足其求知欲和探索欲的精神食粮,就成为了所有教育界人士和出版界^士共同关注的话题。  我们知道,百科全书是概要记述人类一切知识门类或某一知识门类的工具书,它就像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如果用百科全书的形式,以平易轻松的风格,把包罗万象的知识集结在一起,是不是就能做到化繁为简、去粗取精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本《中学生百科知识大全集》就是在这样的认识中应运而生的。  “丰富中学时光,提升精神内涵”是本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为此,本书以拓展中学生课外阅读为目的,涵盖了中学阶段应该掌握的所有科目的知识,并适度地加以延展,以使中学生在轻松开卷的同时开拓视野,获取新知,进而培养他们观察、认识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书的内容包罗万象,分类严谨,视角全面,总揽自然科学、工业文明、人类历史、人文艺术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共收入近千个条目、近万个知识主题,既有奥妙的自然世界和神奇的科学技术,也有辉煌的人类历史和独特的人文奇观,可谓是资料丰富,知识面宽,信息量大,为广大的中学生读者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选择。毫不夸张地说,不论是身在学校.还是回到家中,中学生们只要随身携带这本《中学生百科知识大全集》,想知道的百科知识便可一目了然。  在系统的知识点讲解中,本书的每一个知识主题下都有精辟的叙述,而在叙述时,本书既尊重内容本身的科学准确性,又注重文字的生动有趣性。随便翻开一页,都会是一个精彩的世界,都会是一次值得回味的阅读体验。  在形式上,全书图文并茂,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这些图片融观赏性和典藏性为一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时,许多插图都附有详细的解说,对不同学习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学生起到了有效传达信息的“桥梁”作用。另外,内文中独具匠心的“百科链接”小栏目,成为了主题内容外的有益补充,使中学生们能够在不经意间了解到更多的百科知识。  在结构设置上,本书的目录条分缕析、章节有致,能够使读者快速参阅到内文中的相关条目,这就有助于中学生学会检索知识的方法,进而养成翻阅查找疑难的好习惯。  更让人欣慰的是,诸多业界专家和顾问承担了本书大量的撰写和审阅工作,他们吸取了大量代表新成果、新技术的最新的实用信息,如热门专业、热门科学话题、最新发明等,从而保证了本书的科学性、时效性和权威性。同时,本书的编辑和设计人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学生课外阅读书的出版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在本书的内容和形式上倾注了各自的智慧,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而言之,在所有参与人员的精诚合作下,才保证了本书日臻完善,最终能够以高品质的内容和鲜活的形式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非常实用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具有内容科学翔实、文字生动有趣、形式新颖等突出特点,是一套专为中国青少年量身打造的全方位的百科全书。  俗话说:“一粒沙里能窥见整个世界,一滴水中有整个大海。”这本《中学生百科知识大全集》正像是一粒沙土、一滴水,透过它,我们便能够看到一个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能够找寻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惬意风景。作为一部离中学生最近的百科全书,本书将会使广大的中学生充分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进而在愉悦的学习中开启智慧的人生。

内容概要

  “丰富中学时光,提升精神内涵”是《中学生百科知识大全集》的出发点和宗旨。《中学生百科知识大全集》的内容包罗万象,分类严谨,视角全面,总揽自然科学、工业文明、人类历史、人文艺术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共收入近干个条目、近万个知识主题,既有奥妙的自然世界和神奇的科学技术,也有辉煌的人类历史和独特的人文奇观,可谓是资料丰富,知识面宽,信息量大,为广大的中学生读者们提供了目的明确的阅读选择。毫不夸张地说,不论是身在学校,还是回到家中,只要随身携带这本《中学生百科知识大全集》,中学生们想知道的百科知识便可一目了然。随便翻开一页,都会进入一个精彩的世界,都会是一次值得回味的阅读体验。

书籍目录

1 中国历史篇人类的童年腊玛古猿:正在形成的人南方古猿:人类的直系祖先猿人:完全形成的人智人:最古老的现代人直立行走:人类形成的标志火的使用:人类迈向文明的第一步原始群落:最早的社会组织没有剥削的氏族公社打磨的石器时代远古文明元谋人:只剩两颗牙齿北京人:旧石器文化山顶洞人:新石器文化半坡与河姆渡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炎帝和黄帝仓颉造字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王朝更替夏: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频频迁都的王朝西周:分封天下诸侯东周(春秋战国):战乱不断秦:第一个封建帝国西汉:大一统的帝国东汉:定都洛阳三国:天下三分两晋和南北朝:动荡中的发展隋:重新归于统一唐:空前强盛五代十国:割据混战北宋:守内虚外南宋:偏安江南辽、西夏和金元:疆域辽阔明:高度专制清:落日余晖历史事件武王伐纣卧薪尝胆三家分晋商鞅变法合纵与连横焚书坑儒陈胜吴广起义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王莽改制班超重开丝绸之路隋末农民起义贞观之治玄奘取经开元盛世鉴真东渡安史之乱杯酒释兵权宋辽澶渊之盟靖康之变马可?波罗来华红巾军起义郑和下西洋土木堡之变康乾盛世土尔扈特东归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著名战例围魏救赵长平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黄天荡之战萨尔浒之战2 世界历史篇人类文明的火种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爱琴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奥尔梅克文明玛雅文明强盛的古代帝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查理曼帝国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导弹:现代战争的主角弹道导弹:精确命中响尾蛇与响尾蛇导弹一击中的的精确制导导弹名震天下的爱国者导弹飞鱼导弹:水面舰艇的克星战斧巡航导弹:身手不凡宙斯盾导弹系统非常规武器原子弹:破坏力巨大氢弹:轻核聚变中子弹:高能中子辐射生化武器:最廉价的杀人武器世界末日武器——基因武器10 语言文学篇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起源普通话:汉民族的共同语千变万化的汉语方言文言与白话英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手语:聋哑人的工具千姿百态的文字汉字:美丽的方块字藏文:刨制于吐蕃时代蒙古文:源于回纥字母彝文:奇异的蝌蚪文纳西东巴文: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女书:独一无二的女性文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欧洲文字的始祖拉丁字母:流传地域最广的字母日本文字:由汉字演化而来盲文:摸着读的文字国际音标:发音的统一标记文学王国文学是什么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小说:表现力最强的文学形式散文:形散神不散民间文学:群众口头创作诺贝尔文学奖:世界文学界的最高荣誉中国远古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伏羲作八卦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中国古代文学《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屈原与楚辞司马迁与《史记》司马相如与汉赋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建安文学“三曹”田园诗人陶渊明《世说新语》:第一部笔记小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王维:山水田园诗人唐宋八大家与古文运动苏轼:诗词文章的全能大家辛弃疾:壮怀逸兴旷世才女李清照剧坛领袖关汉卿王实甫与《西厢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古典白话章回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神话小说《儒林外史》:杰出的讽刺小说《聊斋志异》:说狐谈鬼《红楼梦》:古典小说的巅峰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胡适:新诗的老祖宗郭沫若:新文化的旗帜茅盾:左翼文学巨匠朱自清:有骨气的文学家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诗人、学者、斗士冰心:风格独特的文学大师老舍:人民的艺术家曹禺:20世纪最优秀的剧作家巴金:中国文学的良心外国古代神话宙斯:宇宙的主宰阿波罗:太阳之神雅典娜:智慧女神赫拉克勒斯:力大无穷的英雄珀耳修斯与蛇发女妖忒修斯与牛怪毗湿奴:战无不胜的保护神湿婆:三只眼的破坏之神大梵天:印度神话中的创造之神拉:古埃及的太阳神奥西里斯:冥界的判官阿努比斯:长着狼头的神亚当与夏娃:人类的始祖诺亚方舟:生命的避难所巴别塔:未能完工的通天塔欧洲文学《荷马史诗》:古代西方的杰作《伊索寓言》:最早的寓言集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欧洲喜剧之父维吉尔:古罗马最伟大的诗

章节摘录

  人类的童年  膳玛古猿:正在形成的人  腊玛古猿在人类祖先演化的历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古猿进化为人类的第一阶段的形态,恩格斯称他们为“正在形成的人”。  距今约1000万年前,原始的哺乳类动物逐渐发展成为类猿动物。从类猿动物到现代人又经历了古猿、猿人、智人几个发展阶段。其中,从古猿到猿人的飞跃是相当关键的一步。  自腊玛古猿化石在印度被发现之后,大多数人都接受了腊玛古猿是人类最早期的祖先的说法。  1934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刘易斯在印度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了距今约15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他用印度梵文史诗《腊玛耶那》中祭神首领的名字“腊玛”为之命名。在此之后,同类的化石陆陆续续在世界各地。例如肯尼亚、希腊、土耳其、匈牙利、巴基斯坦和我国云南省等地都有发现。  根据考古化石和当时的地层资料我们得知,腊玛古猿主要生活在森林的边缘地带和林间的空地上,是一种正向着适于在开阔地带生活变化的古猿。考古学家们推断,腊玛古猿已经初步能用两足直立行走,并且已经能够用石块作为工具从事劳动。他们主要吃植物果实,但也可能吃一点肉食。由于腊玛古猿的肢骨还没有被发现,所以人们只能根据一些有关古猿的知识,推测出腊玛古猿的身高大概超过1米。脑量约300毫升。其体质上的特征与人类的体质特征相似。  腊玛古猿从热带森林走向热带草原之后,便开始播下了人类进化的种子。但不知什么原因,到了距今约800万年前的时候,地球上便再看不见他们的影子,他们逐渐销声匿迹了。  南方古猿:人类的直系祖先  自20世纪20年代起,非洲发现了相当丰富的南方古猿化石。南方古猿虽然在解剖学上还具有猿的特征,但他们已能直立行走。  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约  400万年前的南非和东非地区,大体可分为纤细型和粗壮型两个类型,纤细型后来进化成人类。现在已知的南方古猿有的身体粗壮,脑子较大;有的身体低矮,脑子较小;有的带有明显类人猿特征;有的则明显接近人类。  最早的南方古猿化石是1924年在南非开普省的汤恩采石场发现的,它是一个古猿幼儿的头骨。当时考古学家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亚洲,直到1959年,在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发现了与南方古猿化石相似的东非人化石之后,南方古猿才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后.人类学家在南非以及非洲的其他地区又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南方古猿化石。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学界一致肯定南方古猿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初阶段的形态,在分类学上应归入人科。  猿人:完全形成的人  猿人已能直立行走,可以算是最原始的人类,但其某些体质形态尚接近于猿类,所以被称为“猿人”。它是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中间形态之一,恩格斯称之为“完全形成了的人”。  科学研究发现,距今约300多万年前,人就完全形成了,这是早期猿人;到距今约200万年或150万年前,早期猿人又发展为晚期猿人。属于早期猿人的人类化石,有1960年在东非坦桑尼亚西北部发现的“能人”和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特卡纳湖发现的“Knm-er 1470号人”等,他们生活在距今300万年至170万年之间。与南方古猿相比,早期猿人的脑容量明显增大,约700多毫升。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早期猿人才学会了制造工具。  属于晚期猿人的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直立人、莫佐克托人,欧洲的海德堡人,我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猿人等,他们大多生活在距今200万年至50万年之间。晚期猿人又叫“直立人”,其头骨扁平,骨壁较厚,脑容量大约为1200毫升,平均身高160厘米。直立人的下肢结构与现代人类十分相似,这说明原始人类发展到这一阶段.直立行走的姿势已非常成熟。  在晚期猿人形成后,人类的分布区域扩大到了亚、非、欧各洲,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是“能人”还是“直立人”,他们都兼有猿的特性,并未完全脱离动物的范畴。  智人:最古老的现代人  智人在人类发展史上非常重要,可以说他们已经属于最古老的现代人类了。同猿人相似,智人可以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考古学家在非洲、欧洲和亚洲发掘到了不少早期智人的化石。中国也有十余处重大考古成果。比如在陕西大荔出土的头骨,在辽宁金牛山发现的头骨和体骨以及在山西许家窑出土的头骨残片等等,都是非常珍贵的早期智人化石。这些化石解剖结构的特征显示,早期智人是直立人与晚期智人之间的过渡形态。从我国发现的化石材料来看,早期智人的脑颅比直立人稍高而比现代人低,脑颅在眼眶后方的收缩程度通常接近现代人,眼眶上方一般都有厚的眉脊……总之,中国早期智人头骨有一些特征与直立人相仿,有一些则已接近现代人。  晚期智人化石在各大洲也已经出土了很多,法国克罗马农出土的人类化石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中国晚期智人化石已发现四十余块.其中最重要的有北京山顶洞人的头骨与体骨化石,广西柳江的智人头骨与体骨化石等。进化相对完善的晚期智人除了具有某些原始特征之外,和现代人类已非常相似。在生产上,人工取火的发明、镖枪的改进、弓箭的出现,使渔猎经济有了重要发展,提高了晚期智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文化上,他们也已经有了雕刻和绘画作品。  直立行走:人类形成的标志  从古以来,学者们对人类有着各种定义。古希腊的柏拉图曾经说过,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1871年,达尔文提出,人类的特征是两足直立行走,脑容量大和智力很高。这个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由四肢爬行到两足直立行走的转变,引起了人类身体的一系列变化,比如说骨盆、大腿骨、足骨有关肌肉的改变,后肢的增长、关节灵活性的增强和足弓的形成等等。所以,人体结构的基本特征大都是随着直立姿势的形成而产生的。因而有人认为,两足直立行走才是人从猿的系统分化出来的标志,是猿转变为人的最重要的条件。  两足直立行走对人类的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使人类祖先的前肢从支撑和行走的机能中完全解放了出来,成为自由和灵巧的双手,因而能充分使用和制造工具来获得食物和防御敌害,或者从事其他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切都在人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火的使用:人类迈向文明的第一步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没有一项发明能和火相提并论。在远古时代,自然火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场大火过后.无数生命被吞噬,幸存下来的人类只得从灰烬中寻找可以充饥的东西。原始人在从灰烬里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火虽然是可怕的,但靠近它时又可取暖。由此,人类产生了利用火的意识,并开始将自然火种带回洞穴中保存起来。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学生百科知识大全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